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1958年土地轉移法》漢譯實踐報告
本文關鍵詞: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1958年土地轉移法》漢譯實踐報告
【摘要】: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1958年土地轉移法》這部法令雖然早在1958年頒布,但如今依然是澳大利亞政府進行土地登記和交易的重要法律依據(jù)。本論文首先利用紐·馬克文本類型理論明確文本類型,歸納出文體特征。以語義翻譯理論原則為指導,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僅解決了文本出現(xiàn)的典型詞匯和句式等翻譯問題,還跨越了因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阻礙,使譯文在詞匯和句法上最大程度體現(xiàn)出法律文本的文體特征。本報告主要是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1958年土地轉移法》部分章節(jié)的翻譯工作匯總,主要由四部分組成。第一章是對翻譯任務進行的詳細的介紹,包括任務背景和任務性質。第二章是關于翻譯之前的準備工作、翻譯進度的規(guī)劃,翻譯工具書的準備等方面的內容。第三章案例分析為第三部分,首先闡明了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有關典型法律詞匯層面和句子層面的翻譯問題,通過運用合適的翻譯策略對具體翻譯案例進行了分析解決。最后一章既有此次翻譯實踐的收獲總結,又涉及到翻譯過程中尚未解決的問題的思考,使其能為譯者今后從事翻譯工作有所幫助。通過此次翻譯實踐,本報告人提出來要使譯文最大限度地傳遞原文本的法律信息,譯者除了要依靠法律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來解決翻譯問題之外,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熟悉中外不同國情文化下造成的中外法律體系、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差異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關鍵詞】:法律英語 文體特征 翻譯原則 譯者能動性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315.9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第一章 翻譯項目簡介9-10
- 1.1 任務背景9
- 1.2 任務性質9-10
- 第二章 翻譯實踐過程總體描述10-15
- 2.1 翻譯過程描述10-11
- 2.1.1 譯前準備10
- 2.1.2 翻譯過程10-11
- 2.1.3 譯后校對11
- 2.1.4 審稿定稿11
- 2.2 法律英語文體特點11-15
- 2.2.1 內容紀實性12
- 2.2.2 句式條理性12-13
- 2.2.3 詞匯專業(yè)性13-15
- 第三章 翻譯案例分析及策略15-24
- 3.1 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問題15-16
- 3.1.1 詞匯層面15
- 3.1.2 句子層面15-16
- 3.2 詞匯的翻譯16-20
- 3.2.1 古體詞譯法16-17
- 3.2.2 外來詞譯法17-18
- 3.2.3 專業(yè)術語譯法18-19
- 3.2.4 情態(tài)動詞譯法19-20
- 3.3 句子的翻譯20-24
- 3.3.1 notwithstanding引導的特色法律句式譯法20-21
- 3.3.2 where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譯法21-22
- 3.3.3 for the purpose of引導的目的復合句譯法22
- 3.3.4 without prejudice to引導的條件句譯法22-24
- 第四章 翻譯實踐總結24-25
- 4.1 翻譯實踐中未解決的問題及相關思考24
- 4.2 對今后學習工作的啟發(fā)及展望24-25
- 參考文獻25-26
- 附錄26-66
- 致謝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繼清;土地(管理)志篇目設置的探討[J];江蘇地方志;1996年01期
2 楊為喬;土地征用問題及一種制度設計[J];嘉應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3 王天逸;;在土地二元所有制下“三舊”改造面臨的困境[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4 楊睿;張利云;鄒蘊;;從宗教視角看回族穆斯林聚居區(qū)的土地征用——以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為例[J];黑河學刊;2012年10期
5 孫冬冬;;林一林:誰的土地? 誰的藝術?[J];藝術界;2011年01期
6 應笑我;征地:利益分配中的巨大黑洞[J];炎黃春秋;2004年02期
7 陳剛;;土地征用中保護農民利益的法律思考[J];黨史文苑(學術版);2007年04期
8 宋明岷;;失地農民“土地換保障”模式評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7期
9 高波;論適應企業(yè)改制的城市土地資產(chǎn)運營與管理體制改革[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10 徐雷;;淺談新區(qū)建設土地征用下失地農民的社會心理[J];中國集體經(jīng)濟;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仁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完善土地征用法制[A];貴州省科學社會主義暨政治學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沈開舉;;耕地保護與失地農民補償機制研究[A];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法律問題——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嚴星;王小映;;對土地征用若干問題的探討[A];土地市場與土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中國土地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4 陽盛益;黃紅華;;體制內外并行的農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思路[A];“征地制度改革與集體土地流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5 樓海英;;當前土地征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A];“征地制度改革與集體土地流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6 胡光明;;淺談普陀區(qū)土地征用的問題與對策[A];“征地制度改革與集體土地流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7 蘭根成;;淺析松陽縣土地征用存在問題及對策[A];“征地制度改革與集體土地流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8 路建國;;淺議土地征用中的有關問題和解決方法[A];2005年山東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劉霖;劉建平;;引入公眾參與機制 改善土地征用效果[A];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土地問題研究[C];2006年
10 尹愛飛;王曉東;;土地征用與耕地保護矛盾分析[A];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曉華;澳大利亞的土地征用和補償[N];人民法院報;2005年
2 供職于中央某決策機構 長期研究房地產(chǎn)的專家 冀實;土儲制度的是與非[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11年
3 宋志堅;“土地奶奶”的官場生態(tài)[N];福建日報;2011年
4 長治市國土資源局 土地儲備管理中心 姜琛;我國現(xiàn)行土地征用中的問題及建議[N];山西黨校報;2012年
5 張晏;土地征用三問[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3年
6 楊玲、晏群;國外土地征用制度比較及借鑒[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3年
7 黨國英;土地流轉中的級差收益分配[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鐔立勇;土地征用要保障農民利益[N];河北經(jīng)濟日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龍平川;土地征用和審批———滋生腐敗的黑洞[N];檢察日報;2003年
10 黨國英;土地級差收益如何分配?[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劉恩舉;土地征用過程中利益關系研究[D];遼寧大學;2007年
2 高建偉;中國集體所有土地征收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3 馬永平;土地權利與登記制度選擇[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2年
4 呂明智;集體土地征用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呂振臣;我國土地征用出讓過程中和諧土地利益機制構建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6 鄒向陽;中國城市居住用地價格形成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齊美玲;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績效評價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2年
8 卜煒瑋;中國財產(chǎn)征收制度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棟福;土地征用過程中的農民態(tài)度和行為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2 李妍蓉;日本土地征用的動態(tài)發(fā)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中南大學;2005年
3 李佳;論土地回轉法律制度[D];西北大學;2007年
4 廖魁星;土地征用中的代價合理性分析[D];四川大學;2007年
5 賈娟;被征地農民權益保障的法律問題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年
6 郭玲;縣級土地利用規(guī)劃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初探[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年
7 樓佳;單獨選址項目用地批準與實際使用范圍不一致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8 孫青;被征地拆遷農戶權益保護問題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5年
9 高光耀;城鎮(zhèn)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5年
10 鄭嗣威;論我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的法律完善[D];暨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7359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yingyulunwen/73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