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考古學》(第一章)翻譯實踐報告
本文選題:考古學 + 翻譯的語言學理論 ; 參考:《河北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文是一篇英漢翻譯實踐報告。筆者選取了Cultural Resources Archaeology(《文化資源考古學》)中前言和第一章的翻譯作為分析對象,并對此次翻譯任務所涉及的內容、過程以及完成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本報告共由五個章節(jié)構成,第一章是翻譯任務描述,包括任務背景和任務性質,任務性質中主要包含了文章的文本特點、詞匯特點和句子特點。第二章是翻譯過程描述,包括譯前準備、翻譯過程、翻譯理論的選擇和譯后事項。第三章為案例分析,包括翻譯過程遇到的問題類型和解決策略。該部分對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梳理,涉及專有名詞和抽象名詞的翻譯,被動句的處理和文體轉換的問題,對有關解決方案進行剖析,包括有效利用平行文本查找考古專業(yè)術語含義,根據(jù)原文語境對有關詞語深入理解,根據(jù)漢語表達規(guī)范對譯文進行完善。第四章是翻譯實踐總結。該部分總結了翻譯實踐中尚未解決的問題,并提出了對今后學習工作的啟發(fā)及展望。本報告旨在以翻譯的語言學理論為指導,通過論述翻譯《文化資源考古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相應的解決方案,引起人們對翻譯理論和實踐的興趣和關注,并期望能夠為相關翻譯實踐活動提供有益參考。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practical report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he author selects the preface and the first chapter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rchaeology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and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tent, process and completion of this translation task. This report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ask description,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and nature of the task. The nature of the task mainly includes the text characteristics,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nt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cle. Chapter two is a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including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translation process,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ost-translation issues. Chapter three is a case study, including the types of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m. This part comb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cluding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and abstract nouns, the treatment of passive sentences and the problems of stylistic transformation, and analyzes the relevant solutions. It includes effectively using parallel texts to find the meaning of archaeological terms,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relevant words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context, and perfecting the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norms of Chinese expression. Chapter four is a summary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his part summarizes the unsolved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inspiration and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study. Guided by the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this report aims to arouse people's interest and concern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y discussing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rchaeology of Cultural Resource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H315.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忠培;考古學與持續(xù)發(fā)展之路[J];江漢考古;2000年01期
2 田名利;考古學文化的傳播與遷徙[J];中原文物;2001年03期
3 郭妍利;考古學文化與考古學的族文化[J];東南文化;2004年01期
4 張全民;考古學文化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年01期
5 布魯斯·特里格;陳洪波;陳虹;李琴;潘艷;史黨社;;十字路口的考古學:新在哪里[J];南方文物;2006年03期
6 趙叢蒼;郭妍利;;科技考古學初論[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7 王昌燧;;學科進展與展望:蓬勃發(fā)展的科技考古學[J];南方文物;2009年03期
8 陳勝前;;考古學的文化觀[J];考古;2009年10期
9 魏峭巍;;分歧與整合:公共考古學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J];江漢考古;2011年02期
10 陳勝前;;當代考古學概念的構建[J];南方文物;201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杰;;晉陜冀北部及內蒙古中南部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初探[A];內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2 朱延平;;遼西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縱橫[A];內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3 楊虎;;關于內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幾個問題[A];內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4 于建設;;于建設在遼、金、西夏、元貨幣研討會上的講話[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七輯)[C];2006年
5 俞偉超;;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世紀回顧與新世紀展望[A];中國文物學會通訊2001、2002年合訂本[C];2001年
6 鄭君雷;;文化人類學的族群認同與考古學文化的族屬研究——漢末魏晉河套陰山地區(qū)北方民族遺存族屬研究的個案思路[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7 于建設;;于建設在遼、金、西夏、元貨幣研討會上的講話[A];遼、金、西夏、元貨幣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2年
8 陳存洗;;閩族文化的考古學觀察[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二卷][C];2011年
9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時代與考古學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10 李東紅;;中國邊疆考古學的學術取向:民族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考古學文化分區(qū)必須注意當時人的認識[N];中國文物報;2000年
2 袁永明;考古學文化因素分析方法辨正[N];中國文物報;2001年
3 王昌燧 張愛冰;考古學文化的動態(tài)特征[N];中國文物報;2004年
4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陳淳;考古學文化概念的變遷與思考[N];中國文物報;2005年
5 周曉陸 曾智泉 盧f ;藝術考古學:相關理論探討[N];中國文物報;2006年
6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陳勝前;考古學文化與考古學中的文化[N];中國文物報;2008年
7 考古所 袁靖;論考古學方法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8 ;不能把細石器作為中石器的同義語[N];中國文物報;2000年
9 曹兵武;美國考古學中的民族學傳統(tǒng)[N];中國文物報;2001年
10 趙春青;關于考古學定位的再思考[N];中國文物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霍東峰;環(huán)渤海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趙賓福;中國東北地區(qū)夏至戰(zhàn)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3 靳松安;河洛與海岱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D];鄭州大學;2005年
4 陳葦;甘青地區(qū)與西南山地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及互動關系[D];吉林大學;2009年
5 陳春會;考古學與先秦宗教思想論綱[D];西北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遠富;遼寧地區(qū)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考古學文化陶器分期及相關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2 周羿楊;試論寶墩文化與中壩文化的“花邊口沿”陶器[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3 李鵬珍;先秦時期陶u初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
4 李銳;山西興縣牛家川石板壁畫的考古學觀察[D];山西大學;2014年
5 董霄雷;運城盆地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6 陳飛;六安地區(qū)先秦、西漢考古學文化的歷史進程[D];安徽大學;2016年
7 都日娜;關于敖倫蘇木遺跡調查的研究——以江上波夫《敖倫蘇木遺跡調查日記》為中心[D];內蒙古大學;2016年
8 牟童;遼寧東北部地區(qū)商周之際考古學文化及相關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6年
9 鄭延潔;東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斜口陶器研究[D];吉林大學;2017年
10 肖夢遠;《文化資源考古學》(第一章)翻譯實踐報告[D];河北師范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18384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yingyulunwen/1838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