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漢翻譯中文化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7-08-04 16:14
本文關鍵詞:日漢翻譯中文化的影響
【摘要】:我國有著悠久的翻譯歷史,最早的翻譯活動可追溯到周代。自從有了翻譯活動,人們就開始探索翻譯思想,并總結出種種和翻譯方法,這些思想幾乎涉及了翻譯領域的各個方面,為當今的翻譯學理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支持。 中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翻譯活動始于東漢,許多優(yōu)秀的譯者提出了自己的翻譯理論。釋道安首先提出譯文要貼切原文,是直譯理論的代表。到了唐代,玄奘認為佛經(jīng)的翻譯標準是既要緊貼文本,忠實原義,又要考慮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到了清末,嚴復在翻譯《天演論》時,提出了“譯事三難,信達雅”的翻譯標準!拔逅摹边\動之后瞿秋白指出,翻譯,要能夠介紹原本的內容給中國讀者。三十年代初,譯界開展了信與順的辯論。通過這些辯論,中國譯界對原文內容和原文形式之間的辨證關系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隨著時代的進步,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人們對翻譯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單純的傳遞原文的意思已經(jīng)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翻譯的目的在于通過兩種語言的轉換來傳遞思想,進行文化的交流。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翻譯理論界就掀起了文化研究的熱潮,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被看作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中日兩國之間的交流不斷加深,有關日漢翻譯的學術研究也逐漸得到重視。不論是在語言和文化上,兩國既有共通之處有存在很大區(qū)別,由這些區(qū)別引發(fā)的文化和詞匯上的空缺,以及對相同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表達上的差異,給日漢翻譯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不同文化的國家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同。通常字典中只有解釋,并沒有針對翻譯的生動的譯文。在翻譯時,應該考慮概念意義和附加意義兩方面。慣用表現(xiàn)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連,離開了文化背景就不能夠正確的理解和應用,更不用說恰如其分的翻譯。此外,修辭也是一個民族對事物的認識,與文化密切相關。不同國家的人因文化的不同寒暄的方式也不通。日本人含蓄,中國人直接、樸素。再講日語的寒暄語翻譯成中文時,不可能與中文一一對應,此時只好譯成漢語中相近的意思。 在翻譯方法上,關于歸化和異化之爭,沒有必要將歸化和異化對立起來,應考慮到原作作者的意圖,原文的表達方式,翻譯的目的和讀者的要求,歸化和異化都擁有其存在的價值。
【關鍵詞】:日漢翻譯 文化要素 異文化 翻譯方法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H36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序娭10-12
- 第1章 文化と日中翻,
本文編號:6204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62049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