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交互主觀化與交互主觀性——以日語助動詞“だろう”為例
本文關(guān)鍵詞:語言的交互主觀化與交互主觀性——以日語助動詞“だろう”為例 出處:《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日語助動詞 交互主觀化 交互主觀性 だろう 說話者 語言形式 用法 派生過程 命題內(nèi)容 社會意義
【摘要】:語言中的某些形式不僅可以發(fā)生主觀化,表現(xiàn)出主觀性,還可以發(fā)生交互主觀化,表現(xiàn)出交互主觀性。日語助動詞"だろう"在其用法派生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出了交互主觀化的特征,F(xiàn)代日語中"だろう"所具有的4種用法可以看作是在交互主觀化的作用下依次派生出來的。
【作者單位】: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歐亞語系;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060390022)
【分類號】:H363.0
【正文快照】: 0.引言語言的背后是作為主體的人,主體認識和理解外界的認知過程反映了主體對外部世界的主觀視角。對于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主觀性”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主觀化”現(xiàn)象,近年來語言學家開始給予充分關(guān)注。同時,對于語言中與聽話者相關(guān)的“交互主觀性”和“交互主觀化”現(xiàn)象,不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2 吳福祥;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01期
3 沈家煊;語用原則、語用推理和語義演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通鏘;思維方式與語法研究的方法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王曉丹;從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透視語言研究的三個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3 蔡曉斌;;非范疇化過程中詞義的主觀化分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 王燦龍;詞匯化二例——兼談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關(guān)系[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5 鄭劍平;試論西昌方言的“X打X(/Y)+(L)”格式[J];西華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鄭曉雷;與“異態(tài)”有關(guān)的漢語副詞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02期
7 劉件福;外貿(mào)英語信函中的表情功能[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8 李健雪;論作為語法化反例的詞匯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曾立英;從認知角度談“小句賓語”[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石鋟;ABB式形容詞語在宋代的演變[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葉文曦;;語義對立和語義同一[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徐靜;;換言連接成分類型及其語篇特點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魯素霞;;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語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鄧兆紅;;英漢指示代詞“的”與“that”的語法化對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王偉;周衛(wèi)紅;;試論語法化理論在對比語言學中的應用——以英漢語篇中替代類型之對比研究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語義結(jié)構(gòu)和語用功能[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8 古川裕;;關(guān)于“要”類詞的認知解釋 ——論“要”字由動詞到連詞的語法化途徑[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9 古川裕;;現(xiàn)代漢語的“中動語態(tài)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語態(tài)變換的句法實現(xiàn)和詞法實現(xiàn)[A];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王根;趙軍;;中文褒貶義詞語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加勇;隆回湘語動詞句式及其配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唐賢清;朱子語類副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陳前瑞;漢語體貌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4 文貞惠;現(xiàn)代漢語否定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5 王葆華;動詞的語義及論元配置[D];復旦大學;2003年
6 梁曉波;致使詞匯與結(jié)構(gòu)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楊艷;現(xiàn)代漢語“是”字結(jié)構(gòu)與語用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勁榮;現(xiàn)代漢語狀態(tài)形容詞的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9 周統(tǒng)權(quán);漢語動詞配價理論及其神經(jīng)心理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屈哨兵;現(xiàn)代漢語被動標記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觀性差異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2 呂禾;現(xiàn)代漢語詞語褒貶義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3 范春煜;論言語行為中言語主體對言語形式的制約[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周曉亮;系統(tǒng)功能語法維度下俄語語篇的功能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功平;副詞“倒”與“卻”的對比語義、語氣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6 楊才英;英語語篇中人際意義的連貫性[D];中國海洋大學;2003年
7 孫利萍;可能補語在北方官話里的不對稱考察[D];河南大學;2003年
8 謝翠玲;程度量主觀性及副詞“太”的相關(guān)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敏;試論二價動詞構(gòu)成的雙賓句[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10 余澤超;[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04期
2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曉青;淺析日語助動詞“た”的深層含義[J];現(xiàn)代外語;1988年02期
2 吳之桐;;現(xiàn)代日語助動詞“た”的表義范圍[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8年02期
3 連淑珍;;試論名詞句的結(jié)構(gòu)和意義[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8年02期
4 連淑珍;;再論‘N_1ハN_2ダ’句式的意義[J];外語與外語教學;1988年01期
5 李恩賜;;助動詞“れる·られる”的功能淺釋[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9年03期
6 李茉莉;試比較漢語表示完成的動態(tài)助詞“了”與日語表示完成的助動詞“た”[J];漢語學習;1990年03期
7 王符;論日語助動詞“そろ(?)”、“よろ(?)”、“らしい”、“み(?)い(?)”使用上的異同[J];外語教學;1990年03期
8 秦禮君,劉慶會;助動詞的日漢語差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4年05期
9 尹仙花;從寒暄語看助動詞[た]的用法[J];外語學刊;1997年04期
10 王彤;“た”所表達的語氣[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5期
,本文編號:13365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133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