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漢代詞指示語對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15 11:51
語言中的代詞系統(tǒng)是典型的指示語。出于對“語境”概念的廣義理解,指示語分為純指示語和篇章指示語(照應語)。在代詞系統(tǒng)內部,照應功能是指示功能的變體,因而可以認為代詞是由指示功能統(tǒng)一起來的一類詞。代詞指示語分為三個層次:純代詞指示語(第一、二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以及指示代詞用于現(xiàn)場語境時);代詞照應語(第三人稱代詞、反身代詞、指示代詞);有一定指示意義的代詞(其它代詞)。 指示是各種語言的共同范疇,具有普遍性。這一普遍性尤其體現(xiàn)在代詞指示語的核心——純指示語上。俄漢代詞照應語的基本屬性——實現(xiàn)共指照應關系——相同,但在照應語的理解、先行語的指稱類型、共指關系的實現(xiàn)等方面,都存在較明顯的差異。造成這些差異的有語言內部(語音、詞匯、語法)原因,也有民族文化及心理方面的原因。
【文章來源】: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21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俄文摘要
引言
0.1 選題的意義
0.1.1 選題的時代背景
0.1.2 選題的現(xiàn)實性
0.1.3 選題的理論意義
0.1.4 選題的實踐意義
0.2 論文的結構
0.3 論文的新意
0.4 對比的基本原則
0.4.1 對比的可能性
0.4.2 對比的必要性
0.5 論文的研究方法及語料的來源
第1章 指示語概說
1.1 дейксис的闡釋
1.1.1 дейксис的由來
1.1.2 дейксис的語言學闡釋
1.1.3 дейксис的哲學闡釋
1.1.4 指示語的界定與分類
1.1.5 指示語的意義特點
1.1.6 指示語的習得
1.1.7 指示與代詞
1.2 анафора的闡釋
1.2.1 анафора的定義
1.2.2 照應的分類
1.3 指示與照應的關系
1.4 照應與代詞
小結
第2章 俄漢語代詞研究
2.1 代詞研究綜述
2.1.1 俄語代詞研究綜述
2.1.2 漢語代詞研究綜述
2.2 代詞的分類
2.2.1 俄語代詞分類
2.2.2 漢語代詞分類
2.2.3 幾種有代表性的代詞觀
2.3 俄漢代詞指示語
小結
第3章 第一、二人稱代詞指示語
3.1 俄漢語中的第一、二人稱代詞指示語
3.2 第一、二人稱代詞的指示性質
3.2.1 與說話人、受話人有關的語用問題
3.2.2 施為句
3.3 第一、二人稱代詞指示映射
3.3.1 第一人稱代詞指示映射
3.3.2 第二人稱代詞指示映射
小結
第4章 第三人稱代詞指示語
4.1 第三人稱代詞的指示性
4.1.1 第三人稱代詞的指示功能
4.1.2 第三人稱代詞的照應功能
4.2 ИГ的指稱類型
4.2.1 關于指稱
4.2.2 與指稱相關的幾個概念
4.2.3 代詞與指稱的關系
4.2.4 俄漢ИГ的指稱類型
4.3 第三人稱代詞照應語的指稱類型
4.3.1 第三人稱代詞照應語的基本指稱類型
4.3.2 需要特別說明的人稱代詞照應語類型
4.3.3 非常規(guī)第三人稱代詞照應關系
4.4 第三人稱代詞照應語的理解機制
4.4.1 照應語理解的語法因素
4.4.2 照應語理解的語義因素
4.4.3 照應語理解的語用因素
4.4.4 照應語理解的心理因素
4.4.5 照應語理解的其他因素
4.4.6 避免先行語競爭的語言手段
4.4.7 第三人稱代理代詞
4.5 第三人稱代詞的指示映射和照應易位
4.5.1 第三人稱代詞特定的指示意義
4.5.2 第三人稱指示的表達與轉用
4.5.3 第三人稱代詞的后指照應關系
小結
第5章 指示代詞指示語
5.1 指示代詞的指示性質
5.1.1 俄漢語指示代詞
5.1.2 指示代詞的指示性
5.2 遠指代詞和近指代詞的不對稱性
5.2.1 照應能力的不對稱性
5.2.2 時間指示的不對稱性
5.2.3 人稱關系的不對稱性
5.3 俄漢指示代詞的不對稱性
5.4 指示代詞意義的虛化
5.4.1 指示代詞的對舉泛化意義
5.4.2 指示域的擴展和轉移
5.5 это的用法
5.5.1 это先行語的類型
5.5.2 это的篇章語義功能
5.5.3 это的意義
5.5.4 это的使用條件
小結
第6章 反身代詞照應語
6.1 俄漢語反身代詞
6.2 反身代詞的詞匯語義特點
6.3 反身代詞照應語的結構語義特點
6.3.1 反身代詞的搭配特點
6.3.2 單句中的反身代詞照應語
6.3.3 復雜句法結構中的反身代詞照應語
6.4 反身代詞照應語的功能修辭特點
6.4.1 反身代詞與其它代詞的關系
6.4.2 句中出現(xiàn)雙重主體時反身代詞的使用特點
6.4.3 與反身代詞相關的修辭問題
小結
結論
文獻目錄
攻讀博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第三人稱代詞在深層回指中的應用分析[J]. 秦洪武. 當代語言學. 2001(01)
[2]上古漢語疑問代詞的發(fā)展與演變[J]. 貝羅貝,吳福祥. 中國語文. 2000(04)
[3]約束論與反身代詞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縱觀[J]. 王文斌.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0(02)
[4]人稱代詞及其稱謂功能[J]. 崔希亮.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0(01)
[5]專名與指示語對比說略[J]. 孫蕾. 外語學刊. 2000(01)
[6]俄漢不確定/確定范疇比較[J]. 李勤. 外語學刊. 1999(04)
[7]英漢代詞對比分析及計算機輔助翻譯[J]. 李剛!221009,梁茂成.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9(06)
[8]漢語“自己”一詞的性質[J]. 程工. 當代語言學. 1999(02)
[9]論代詞的照應功能[J]. 李發(fā)元. 中國俄語教學. 1999(02)
[10]淺析第一人稱敘事悖論[J]. 王陽.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99(02)
本文編號:3084128
【文章來源】: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21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俄文摘要
引言
0.1 選題的意義
0.1.1 選題的時代背景
0.1.2 選題的現(xiàn)實性
0.1.3 選題的理論意義
0.1.4 選題的實踐意義
0.2 論文的結構
0.3 論文的新意
0.4 對比的基本原則
0.4.1 對比的可能性
0.4.2 對比的必要性
0.5 論文的研究方法及語料的來源
第1章 指示語概說
1.1 дейксис的闡釋
1.1.1 дейксис的由來
1.1.2 дейксис的語言學闡釋
1.1.3 дейксис的哲學闡釋
1.1.4 指示語的界定與分類
1.1.5 指示語的意義特點
1.1.6 指示語的習得
1.1.7 指示與代詞
1.2 анафора的闡釋
1.2.1 анафора的定義
1.2.2 照應的分類
1.3 指示與照應的關系
1.4 照應與代詞
小結
第2章 俄漢語代詞研究
2.1 代詞研究綜述
2.1.1 俄語代詞研究綜述
2.1.2 漢語代詞研究綜述
2.2 代詞的分類
2.2.1 俄語代詞分類
2.2.2 漢語代詞分類
2.2.3 幾種有代表性的代詞觀
2.3 俄漢代詞指示語
小結
第3章 第一、二人稱代詞指示語
3.1 俄漢語中的第一、二人稱代詞指示語
3.2 第一、二人稱代詞的指示性質
3.2.1 與說話人、受話人有關的語用問題
3.2.2 施為句
3.3 第一、二人稱代詞指示映射
3.3.1 第一人稱代詞指示映射
3.3.2 第二人稱代詞指示映射
小結
第4章 第三人稱代詞指示語
4.1 第三人稱代詞的指示性
4.1.1 第三人稱代詞的指示功能
4.1.2 第三人稱代詞的照應功能
4.2 ИГ的指稱類型
4.2.1 關于指稱
4.2.2 與指稱相關的幾個概念
4.2.3 代詞與指稱的關系
4.2.4 俄漢ИГ的指稱類型
4.3 第三人稱代詞照應語的指稱類型
4.3.1 第三人稱代詞照應語的基本指稱類型
4.3.2 需要特別說明的人稱代詞照應語類型
4.3.3 非常規(guī)第三人稱代詞照應關系
4.4 第三人稱代詞照應語的理解機制
4.4.1 照應語理解的語法因素
4.4.2 照應語理解的語義因素
4.4.3 照應語理解的語用因素
4.4.4 照應語理解的心理因素
4.4.5 照應語理解的其他因素
4.4.6 避免先行語競爭的語言手段
4.4.7 第三人稱代理代詞
4.5 第三人稱代詞的指示映射和照應易位
4.5.1 第三人稱代詞特定的指示意義
4.5.2 第三人稱指示的表達與轉用
4.5.3 第三人稱代詞的后指照應關系
小結
第5章 指示代詞指示語
5.1 指示代詞的指示性質
5.1.1 俄漢語指示代詞
5.1.2 指示代詞的指示性
5.2 遠指代詞和近指代詞的不對稱性
5.2.1 照應能力的不對稱性
5.2.2 時間指示的不對稱性
5.2.3 人稱關系的不對稱性
5.3 俄漢指示代詞的不對稱性
5.4 指示代詞意義的虛化
5.4.1 指示代詞的對舉泛化意義
5.4.2 指示域的擴展和轉移
5.5 это的用法
5.5.1 это先行語的類型
5.5.2 это的篇章語義功能
5.5.3 это的意義
5.5.4 это的使用條件
小結
第6章 反身代詞照應語
6.1 俄漢語反身代詞
6.2 反身代詞的詞匯語義特點
6.3 反身代詞照應語的結構語義特點
6.3.1 反身代詞的搭配特點
6.3.2 單句中的反身代詞照應語
6.3.3 復雜句法結構中的反身代詞照應語
6.4 反身代詞照應語的功能修辭特點
6.4.1 反身代詞與其它代詞的關系
6.4.2 句中出現(xiàn)雙重主體時反身代詞的使用特點
6.4.3 與反身代詞相關的修辭問題
小結
結論
文獻目錄
攻讀博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第三人稱代詞在深層回指中的應用分析[J]. 秦洪武. 當代語言學. 2001(01)
[2]上古漢語疑問代詞的發(fā)展與演變[J]. 貝羅貝,吳福祥. 中國語文. 2000(04)
[3]約束論與反身代詞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縱觀[J]. 王文斌.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0(02)
[4]人稱代詞及其稱謂功能[J]. 崔希亮.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0(01)
[5]專名與指示語對比說略[J]. 孫蕾. 外語學刊. 2000(01)
[6]俄漢不確定/確定范疇比較[J]. 李勤. 外語學刊. 1999(04)
[7]英漢代詞對比分析及計算機輔助翻譯[J]. 李剛!221009,梁茂成.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9(06)
[8]漢語“自己”一詞的性質[J]. 程工. 當代語言學. 1999(02)
[9]論代詞的照應功能[J]. 李發(fā)元. 中國俄語教學. 1999(02)
[10]淺析第一人稱敘事悖論[J]. 王陽.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99(02)
本文編號:30841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eyulunwen/308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