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Л.Барто詩歌中稱呼語的語義-結構類型
本文選題:А.Л.Барто 切入點:詩歌 出處:《高教學刊》2015年19期
【摘要】:我國對俄語稱呼語的研究由來已久,該方面的成果不斷涌現(xiàn),已經從句法層面轉向語用層面,但是對稱呼語在文學作品中的研究還甚少,為此,本文以Барто作品為素材,試圖探討Барто詩歌作品中稱呼語的語義-結構類型,旨在拋磚引玉,引起廣大同行們的重視,共同致力于探討稱呼語在其它文本中的使用特點及功能。
[Abstract]:Russian address has been studied in our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The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have been emerging constantly and have shifted from the syntactic level to the pragmatic level.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address terms in literary works.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literary works as the material.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emantic-structural types of address terms in his poems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his colleagues an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use of address terms in other texts.
【作者單位】: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
【基金】: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課題“俄漢翻譯方法與翻譯語境制約機制探析”(一般)[2013]第17號386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3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利華;;試論中學生言語交際的得體性[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余芬;;禮貌原則視角下權勢關系的維護[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3 姚燈鎮(zhèn);論言語交際中的代碼偏離[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4 游戚東夢;;從漢語稱呼語中透視中國文化和禮貌[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5 張洋;;語言視角下的民族文化與民族性格——以中英韓三種語言為例[J];科技信息;2011年28期
6 欒景琳;;日漢寒暄語的對比與翻譯[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12期
7 李森;;淺析謙語語用表達的多功能性[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8 張揚;;淺談漢語語境下的教師批評言語行為——以網絡上一則熱帖為例[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9 王晏;;哈尼親屬稱謂語泛化初探[J];紅河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0 張殿恩;從漢英交際語用失誤及對比看文化差異[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陶潔;由英漢稱呼語看中西文化的差異[J];綏化師專學報;2003年02期
2 陳玉;中美稱呼語中的文化差異[J];中州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3 吳永琴;陳霞;;從女性稱呼語管窺中法文化之異同[J];法國研究;2007年02期
4 唐燕飛;;從心理角度看稱呼語轉換現(xiàn)象[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年06期
5 孫飛鳳;林曉英;;論漢語稱呼語——漢文化中某些觀念持續(xù)性的折射[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6 劉楚群;余華;;群體稱呼語連用問題淺析[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7 張英慧;;英漢稱呼語的差異及翻譯對策[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8 馬迪;;英漢稱呼語差異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年11期
9 褚敏;;俄語稱呼語的變遷[J];外語學刊;2010年02期
10 阮秀娟;;英日稱呼語比較探討[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封淑珍;;稱呼語運用例談[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2 徐紹明;;軍人制式稱呼語淺析[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陳秀芹;張積家;;關于“老外”一詞的心理學研究——對一個稱呼語使用動機和感受的調查分析[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丁崇明;陳紱;;現(xiàn)代女性配偶稱呼語考察分析[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林素容;;稱呼語轉換的語用分析[A];福建師范大學第八屆科技節(jié)老師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6 白鵬鵬;;探究稱呼語的人際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林素容;;稱呼語轉換的語用分析[A];福建師范大學第八屆科技節(jié)老師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8 余華;劉楚群;;群體確稱語問題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曹鐵根;;稱呼與得體[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10 李英;王佳一;丁夢蕾;;咨詢中的稱呼語之心理功能分析[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張永奮;臨時稱呼語趣談[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2 ;銷售基本知識(三):交往中相互介紹的細節(jié)[N];電腦商報;2003年
3 張春芳;相似的中韓稱呼語[N];中國民族報;2005年
4 任秀娟 山西財經大學華商學院;醫(yī)患對話的社會語言學研究[N];山西經濟日報;2011年
5 劉桂芹;把愛傳遞給學生[N];中國教育報;2000年
6 散木 倫華;從社會變動看“同志”一稱的意義[N];北京日報;2004年
7 吳天錫;怎樣拉開交際會話的序幕?[N];語言文字周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汪吉;現(xiàn)代俄語稱呼語的結構—語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2 戴曉雪;漢語稱呼中的“代位”現(xiàn)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娟;從小說《抉擇》看稱呼語的交際功能[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遲麗娜;韓中現(xiàn)代社會稱呼語的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09年
3 郁萬霞;甘肅永登地區(qū)稱呼語及其演變的調查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1年
4 張麗;中美研究生稱呼語的跨文化對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馮琪;英漢稱呼語的禮貌和言外之力功能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6 吳曉君;“姓+稱呼語”一類結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7 閆偉紅;稱呼語隱喻用法的情感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蕾;大學生稱呼語使用情況調查及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英實;關于初級中學《朝鮮語文》教科書的稱呼語研究現(xiàn)狀[D];延邊大學;2011年
10 鄭倩;關于文本會話中稱呼語轉換現(xiàn)象的研究[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17203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eyulunwen/172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