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禽多殺性巴氏桿菌中藥組方的篩選及顆粒劑的研制
本文關鍵詞:抗禽多殺性巴氏桿菌中藥組方的篩選及顆粒劑的研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禽霍亂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類禽類疾病,主要侵害家禽或野禽的接觸性疾病,又名禽巴氏桿菌病、禽出血性敗血癥。該病自然潛伏期一般2-9d,常呈現(xiàn)敗血性癥狀,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也出現(xiàn)慢性或良性經(jīng)過。治療禽霍亂主要以西藥為主,雖然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西藥對家禽臟器有毒副作用,并且存在抗生素體內殘留問題。而天然中藥既避免了對動物本身造成傷害,又不會造成藥物殘留。本實驗從20味中藥中篩選出幾味抗菌活性較強的中藥,并進行聯(lián)合抑菌實驗,篩選出有相加和協(xié)同作用的中藥組方評價其急性毒性和抗感染效果,并研制顆粒劑。主要內容結果如下:1.20味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對多殺性巴氏桿菌的體外抑菌活性研究:采用超聲波、乙醇回流、水浴加熱等方法對20味中藥的有效成分進行提取,將提取出來的有效成分對多殺性巴氏桿菌進行體外抑菌試驗,測出中藥有效成分對多殺性巴氏桿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殺菌濃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通過棋盤法測定中藥有效成分對多殺性巴氏桿菌的聯(lián)合抑菌效果。結果顯示:艾葉、黃連、黃柏、秦皮、地榆、虎杖6種中藥提取物對多殺性巴氏桿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值(MIC)為7.8mg/mL;赤芍、何首烏、茵陳、射干、甘草、蒲公英、白鮮皮7種中藥提取物的MIC值范圍在15.6-31.25mg/mL;金銀花、柴胡、板藍根、夏枯草、穿心蓮、知母、苦參7種中藥提取物的MIC值大于等于62.5mg/mL。聯(lián)合抑菌試驗結果表明,黃連與艾葉、黃柏與艾葉、秦皮與艾葉、虎杖與艾葉的聯(lián)合抑菌指數(shù)(Fractiona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I) (FICI)≤0.5,黃柏與虎杖、秦皮與虎杖、黃連與虎杖的聯(lián)合抑菌指數(shù)(FICI)≥2;秦皮與黃柏、地榆與黃柏的聯(lián)合抑菌指數(shù)(FlCI)≥2。通過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黃連、黃柏、地榆、艾葉對多殺性巴氏桿菌均具有較好的體外抗菌活性;黃連與艾葉、黃柏與艾葉、地榆與艾葉為相加或協(xié)同作用;地榆和黃柏為拮抗作用。最終篩選出黃連、黃柏和艾葉三味中藥進行組方。2.組方顆粒劑最佳提取工藝的研究:對中藥組方篩選出來的三味中藥黃連、黃柏和艾葉采用正交試驗方法以浸膏得率、MIC和MBC作為評價指標及數(shù)據(jù)處理的方差分析選出三味中藥的最佳提取工藝。最佳提取工藝結果為:黃連70%乙醇,料液比1:12,提取次數(shù)2次,每次1小時;黃柏70%乙醇,料液比1:7,提取次數(shù)3次,每次80min;艾葉50%乙醇,溫度70℃,提取時間2小時每次,料液比1:30。3.中藥組方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實驗及其對人工感染多殺性巴氏桿菌的療效觀察:根據(jù)獸藥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對中藥組方提取物進行大鼠急性毒性試驗,大鼠無任何反應無死亡,即LD505000mg/kg。同時用小鼠進行多殺性巴氏桿菌造模,以中藥組方提取物對造模的小鼠進行高、中、低劑量組的抗感染實驗,小鼠按體重每l0g給藥O.1ml。高劑量組存活率為80%;中劑量組存活率為80%;低劑量組存活率為50%;對照組存活率20%。結論:中藥組方無毒;高、中劑量組對感染禽多殺性巴氏桿菌小鼠有一定抗感染活性,為中藥組方制劑的研發(fā)提供了理論依據(jù)。4.組方顆粒劑的制備及其質量控制:采用正交設計方法對組方顆粒劑的輔料:a—-乳糖、可溶性淀粉和糊精按照不同比例進行篩選,通過重復性實驗和顆粒劑常規(guī)檢查建立其質量評價標準,并用高壓液相色譜和紫外分光光度計對小檗堿含量進行測定。結果表明:中藥組方藥液與輔料最佳配比為1:5,色譜條件乙腈-磷酸二氫鉀溶液(30:70,v/v);柱溫30柱溫為30℃;流速為1.0mL·min-1;測波長為265nm;進樣量為20μL,1g組方顆粒劑中小檗堿含量約為18.67ug。結論:按照正交試驗篩選輔料的顆粒劑大小均勻、含水量、溶化性均符合藥典要求,其質量標準在規(guī)定范圍內。
【關鍵詞】:多殺性巴氏桿菌 正交試驗 顆粒劑 急性毒性試驗 療效觀察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853.7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文獻綜述及研究目的13-19
- 1 文獻綜述13-17
- 1.1 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研究概況13-16
- 1.1.1 多殺性巴氏桿菌病原學13
- 1.1.2 多殺性巴氏桿菌病流行病學13-14
- 1.1.3 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發(fā)病機理14
- 1.1.4 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的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14-15
- 1.1.5 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的危害15-16
- 1.2 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的防治16
- 1.2.1 西藥對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的防治概況16
- 1.2.2 中藥對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的防治概況16
- 1.3 中藥顆粒劑的概述16-17
- 2 本實驗研究的目的與意義17-18
- 3 論文設計思路18-19
- 第二章 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對禽多殺性巴氏桿菌的體外抑菌活性研究19-27
- 1 材料與方法19-23
- 1.1 材料19-20
- 1.1.1 菌種與培養(yǎng)基19
- 1.1.2 主要儀器設備19-20
- 1.1.3 中藥材20
- 1.2 方法20-23
- 1.2.1 中藥提取物制備20-22
- 1.2.2 藥液制備22
- 1.2.3 細菌菌液制備22
- 1.2.4 各中藥有效成分對多殺性巴氏桿菌MIC、MBC的測定22-23
- 1.2.5 聯(lián)合抑菌實驗23
- 1.2.6 聯(lián)合抑菌效果評價23
- 2 結果與分析23-26
- 2.1 20 種中藥提取物抗菌活性研免23-24
- 2.2 中藥提取物對多殺性巴氏桿菌的體外聯(lián)合抑菌活性24-26
- 3. 討論26-27
- 第三章 組方提取物中三味中藥最佳提取工藝研究27-39
- 1 材料與方法27-31
- 1.1 材料27-28
- 1.1.1 藥材27
- 1.1.2 實驗菌種27
- 1.1.3 試劑、器材27-28
- 1.2 方法28-31
- 1.2.1 三味中藥薄層鑒定28-29
- 1.2.2 黃連有效成分最佳提取工藝篩選29
- 1.2.3 黃柏有效成分最佳提取工藝篩選29-30
- 1.2.4 艾葉有效部位最佳提取工藝篩選30
- 1.2.5 黃連、黃柏、艾葉對多殺性巴氏桿菌體外藥敏實驗30-31
- 2 結果與分析31-37
- 2.1 三味中藥的薄層鑒定31-32
- 2.1.1 黃連的薄層鑒定31
- 2.1.2 黃柏的薄層鑒定31
- 2.1.3 艾葉的薄層鑒定31-32
- 2.2 黃連有效成分提取工藝優(yōu)選32-33
- 2.3 黃柏有效成分提取工藝優(yōu)選33-35
- 2.4 艾葉有效成分提取工藝優(yōu)選35-36
- 2.5 最優(yōu)組合驗證36-37
- 3 討論37-39
- 第四章 抗禽多殺性巴氏桿菌中藥組方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實驗和抗感染活性研究39-44
- 1 材料與方法39-41
- 1.1 實驗動物與藥品39
- 1.2 實驗方法39-41
- 1.2.1 組方比例的研究39-40
- 1.2.2 藥敏實驗40
- 1.2.3 急性毒性實驗40-41
- 1.2.4 抗感染實驗41
- 2 結果與分析41-43
- 2.1 藥敏實驗41-42
- 2.2 經(jīng)口急性毒性實驗42
- 2.3 抗感染活性42-43
- 3 討論43-44
- 第五章 抗禽多殺性巴氏桿菌中藥組方顆粒劑的研制及質量標準研究44-55
- 1 材料與方法44-48
- 1.1 材料44-45
- 1.1.1 實驗藥品44
- 1.1.2 實驗儀器44-45
- 1.2 方法45-48
- 1.2.1 藥液制備45
- 1.2.2 正交實驗篩選顆粒劑最佳輔料比45-46
- 1.2.3 總輔料量與藥液比例研究46
- 1.2.4 組方顆粒劑的制備46
- 1.2.5 組方顆粒劑的評價標準46-47
- 1.2.6 重復性實驗47
- 1.2.7 顆粒劑的常規(guī)檢查47
- 1.2.8 顆粒劑中小檗堿含量測定47-48
- 2 結果與分析48-53
- 2.1 總輔料量與藥液比例研究48
- 2.2 正交實驗篩選顆粒劑輔料配比及重復性實驗48-49
- 2.3 顆粒劑的常規(guī)檢查49-50
- 2.3.1 粒度檢查49-50
- 2.3.2 含水量檢查50
- 2.4 顆粒劑中的小檗堿含量鑒定50-53
- 2.4.1 方法專屬性研究50-51
- 2.4.2 線性關系的研究51-52
- 2.4.3 精密度試驗研究52
- 2.4.4 穩(wěn)定性試驗52
- 2.4.5 樣品含量測52-53
- 3 討論53-55
- 第六章 結論與創(chuàng)新55-57
- 1 結論55-56
- 2 創(chuàng)新56-57
- 參考文獻57-63
- 致謝63-64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實用中藥組方[J];畜禽業(yè);2001年09期
2 劉省花,孔祥美;中藥組方治療雞傳染性喉氣管炎[J];貴州畜牧獸醫(yī);2004年04期
3 馮善祥;;中藥組方對雞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防治效果觀察[J];中國獸醫(yī)雜志;2010年09期
4 張法仁;曾忠良;;均勻設計在中藥組方中的應用[J];中國獸醫(yī)雜志;2010年09期
5 覃英克;郭慶;肖純剛;吉慶發(fā);付志朝;王魯;;8個中藥組方抗炎活性的篩選[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1年11期
6 東彥新;李景峰;胡宗福;;中藥組方對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防治效果[J];中國家禽;2014年01期
7 曹謙;中藥組方治愈騾繼發(fā)性化膿性副鼻竇炎[J];中獸醫(yī)學雜志;2002年03期
8 溫彬;;不同中藥組方對大口鯰消化功能的影響[J];河南水產;2009年02期
9 徐靜;葛銘;于文會;刁彩霞;;不同中藥組方對白鼠消化功能的影響[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07年12期
10 王俊東,李淑琴,申瑞玲,王建琳;四個中藥組方對肉仔雞某些性能的影響[J];動物醫(yī)學進展;2002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嚴少衛(wèi);中藥組方研究引入模糊數(shù)學量化法[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2 山東省濰坊市濱海區(qū)中心小學 孟祥杰;考核評價,不妨學學中藥組方[N];中國教育報;2011年
3 陳國華;談談中藥組方的多與少[N];民族醫(yī)藥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康帥;中藥組方“烏黃虎”合劑的研制及其毒理學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曲徑;抗禽多殺性巴氏桿菌中藥組方的篩選及顆粒劑的研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張建;不同中藥組方烏發(fā)作用的體外實驗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徐靜;促進犬消化機能的中藥組方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抗禽多殺性巴氏桿菌中藥組方的篩選及顆粒劑的研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29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3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