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工具格介詞的來源及發(fā)展考察
發(fā)布時間:2022-02-13 12:37
有關(guān)漢語工具格介詞的研究成果豐富,前賢從歷時與共時,跨語言對比,個案研究等方面做過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從整體來看,前人的研究大多側(cè)重于某一類詞或單個介詞的研究,不成系統(tǒng),迄今為止還未有人從語法化角度對工具格介詞的來源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探討。所以,本文從語法化角度,旨在對介詞范疇中的工具格介詞的來源及發(fā)展過程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探尋語義演變路徑及演變規(guī)律。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工具格與工具格介詞已有的研究,在此基礎(chǔ)上對工具格和工具格介詞的界定,提出本文的研究對象、內(nèi)容和意義,研究理論和方法,最后對語料來源進行說明。第二章至第六章是研究的重點部分。本文根據(jù)工具格介詞語義來源的不同,將其主要分別五類。第二章論述“伴隨——工具”的來源及發(fā)展,主要介詞有“以、連、共、和、同、與、給、跟”等,此類介詞的語義演變模式為“伴隨介詞>工具介詞”。主要探討了工具格介詞“以”的來源及發(fā)展,“以”由“率領(lǐng)、帶領(lǐng)”義動詞在連動式中語法化為伴隨介詞,再由伴隨介詞發(fā)展成為工具介詞。由于“以”的賓語范圍不斷擴大,擴展出方式介詞、材料介詞、憑借介詞、依據(jù)介詞及原因介詞功能。第三章“使用——工具”的...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10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工具格介詞“以”的演變
動詞“用”在合適的句法環(huán)境連動式的作用下虛化成為工具介詞,工具介詞同時擴展出材料介詞功能,賓語不斷抽象,擴展出方式介詞。隨著“用”介引的賓語次類的擴大,“用”擴展出憑借介詞功能,在春秋時期,開始向依據(jù)介詞演變!坝谩弊鞴ぞ吒窠樵~的語義發(fā)展路徑如下:“用”介引的工具成分從上古至中古皆可用于動詞前面作狀語,也可以用于動詞后作補語,不過后者的用例較少。發(fā)展至近代漢語,“用”作工具格介詞基本不能位于動詞后面充當補語。作依據(jù)介詞的“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消失,F(xiàn)代漢語中較為典型的功能為介引工具、材料和方式。
通過對“著”的語義來源及發(fā)展考察,其語法化路徑如下:由“持拿”義發(fā)展演變成工具格介詞這一演變路徑是工具介詞形成的典型路徑之一,主要的工具介詞有“把、將、持、捉、拿、取”等。其中部分介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不作工具介詞,在方言中依舊使用。我們主要探討典型的介詞“把、將”的語義來源與發(fā)展,考察由“持拿”義到工具格介詞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由“持拿”義語法化為工具格介詞的這一類介詞中,“拿、取”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中,動詞義很強,沒有發(fā)展成成熟的工具介詞;“捉”在漢語史上為使用率不高的工具介詞,漢語方言中運用較多,如官話等。張楨(2002)較為清晰的論述了工具格介詞“持”其本義為“手持”義,后引申出“拿”義,再虛化為“使用”義工具格介詞,之后通過功能擴展出依據(jù)介詞與憑借介詞用法,本文便不再贅述。學界對“將”與“把”的研究多集中于表處置或共時層面的用法,二詞用作工具格介詞仍有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析“將”從實詞到介詞的語法化過程[J]. 徐天興. 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 2017(20)
[2]《祖堂集》中的“把”字[J]. 李全星. 語文學刊. 2014(05)
[3]漢語連—介詞的來源及其語法化的路徑和類型[J]. 江藍生. 中國語文. 2012(04)
[4]“以”“把”的語法化與“以”字“把”字工具介詞詞組詞序的關(guān)系[J]. 孫鶴窈. 學語文. 2012(02)
[5]“著”字存在句的來源及發(fā)展——兼談體標記“著”的語法化歷程[J]. 付義琴. 漢語史學報. 2011(00)
[6]通渭方言中的幾個特殊介詞[J]. 蘇建軍. 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 2011(02)
[7]從語義角度看“拿”字的歷時演變及其在普通話和方言中的共時差異[J]. 郭嫄. 語文學刊. 2010(01)
[8]從甲骨、金文看“以”字語法化的過程[J]. 羅端. 中國語文. 2009(01)
[9]《警世通言》中“將”的用法[J]. 李長麗. 安康學院學報. 2008(05)
[10]兩周金文介詞“用”“以”用法比較[J]. 武振玉. 綏化學院學報. 2008(05)
博士論文
[1]漢語依據(jù)類介詞的語法化研究[D]. 石微.吉林大學 2013
[2]現(xiàn)代漢語雙音介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研究[D]. 張成進.安徽大學 2013
[3]《祖堂集》介詞研究[D]. 田春來.上海師范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漢語介詞不同功能之間的發(fā)展演變關(guān)系研究[D]. 蘇桐.天津大學 2017
[2]漢語依據(jù)介詞的語義來源探析[D]. 張百花.溫州大學 2014
[3]漢語“把”字句歷時演變研究[D]. 孫鶴窈.安徽師范大學 2013
[4]《儒林外史》介詞研究[D]. 張琳.山東師范大學 2012
[5]《搜神記》虛詞研究[D]. 卿三偉.四川師范大學 2010
[6]《老乞大》中“將”的語法化研究[D]. 孟浩.山東大學 2009
[7]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的比較研究[D]. 陳宗菊.蘇州大學 2008
[8]現(xiàn)代漢語“用”字介詞框架考察[D]. 陳紅燕.上海師范大學 2008
[9]《紅樓夢》介詞研究[D]. 李云云.貴州大學 2008
[10]《朱子語類》介詞研究[D]. 王克荔.四川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623206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10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工具格介詞“以”的演變
動詞“用”在合適的句法環(huán)境連動式的作用下虛化成為工具介詞,工具介詞同時擴展出材料介詞功能,賓語不斷抽象,擴展出方式介詞。隨著“用”介引的賓語次類的擴大,“用”擴展出憑借介詞功能,在春秋時期,開始向依據(jù)介詞演變!坝谩弊鞴ぞ吒窠樵~的語義發(fā)展路徑如下:“用”介引的工具成分從上古至中古皆可用于動詞前面作狀語,也可以用于動詞后作補語,不過后者的用例較少。發(fā)展至近代漢語,“用”作工具格介詞基本不能位于動詞后面充當補語。作依據(jù)介詞的“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消失,F(xiàn)代漢語中較為典型的功能為介引工具、材料和方式。
通過對“著”的語義來源及發(fā)展考察,其語法化路徑如下:由“持拿”義發(fā)展演變成工具格介詞這一演變路徑是工具介詞形成的典型路徑之一,主要的工具介詞有“把、將、持、捉、拿、取”等。其中部分介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不作工具介詞,在方言中依舊使用。我們主要探討典型的介詞“把、將”的語義來源與發(fā)展,考察由“持拿”義到工具格介詞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由“持拿”義語法化為工具格介詞的這一類介詞中,“拿、取”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中,動詞義很強,沒有發(fā)展成成熟的工具介詞;“捉”在漢語史上為使用率不高的工具介詞,漢語方言中運用較多,如官話等。張楨(2002)較為清晰的論述了工具格介詞“持”其本義為“手持”義,后引申出“拿”義,再虛化為“使用”義工具格介詞,之后通過功能擴展出依據(jù)介詞與憑借介詞用法,本文便不再贅述。學界對“將”與“把”的研究多集中于表處置或共時層面的用法,二詞用作工具格介詞仍有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析“將”從實詞到介詞的語法化過程[J]. 徐天興. 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 2017(20)
[2]《祖堂集》中的“把”字[J]. 李全星. 語文學刊. 2014(05)
[3]漢語連—介詞的來源及其語法化的路徑和類型[J]. 江藍生. 中國語文. 2012(04)
[4]“以”“把”的語法化與“以”字“把”字工具介詞詞組詞序的關(guān)系[J]. 孫鶴窈. 學語文. 2012(02)
[5]“著”字存在句的來源及發(fā)展——兼談體標記“著”的語法化歷程[J]. 付義琴. 漢語史學報. 2011(00)
[6]通渭方言中的幾個特殊介詞[J]. 蘇建軍. 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 2011(02)
[7]從語義角度看“拿”字的歷時演變及其在普通話和方言中的共時差異[J]. 郭嫄. 語文學刊. 2010(01)
[8]從甲骨、金文看“以”字語法化的過程[J]. 羅端. 中國語文. 2009(01)
[9]《警世通言》中“將”的用法[J]. 李長麗. 安康學院學報. 2008(05)
[10]兩周金文介詞“用”“以”用法比較[J]. 武振玉. 綏化學院學報. 2008(05)
博士論文
[1]漢語依據(jù)類介詞的語法化研究[D]. 石微.吉林大學 2013
[2]現(xiàn)代漢語雙音介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研究[D]. 張成進.安徽大學 2013
[3]《祖堂集》介詞研究[D]. 田春來.上海師范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漢語介詞不同功能之間的發(fā)展演變關(guān)系研究[D]. 蘇桐.天津大學 2017
[2]漢語依據(jù)介詞的語義來源探析[D]. 張百花.溫州大學 2014
[3]漢語“把”字句歷時演變研究[D]. 孫鶴窈.安徽師范大學 2013
[4]《儒林外史》介詞研究[D]. 張琳.山東師范大學 2012
[5]《搜神記》虛詞研究[D]. 卿三偉.四川師范大學 2010
[6]《老乞大》中“將”的語法化研究[D]. 孟浩.山東大學 2009
[7]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的比較研究[D]. 陳宗菊.蘇州大學 2008
[8]現(xiàn)代漢語“用”字介詞框架考察[D]. 陳紅燕.上海師范大學 2008
[9]《紅樓夢》介詞研究[D]. 李云云.貴州大學 2008
[10]《朱子語類》介詞研究[D]. 王克荔.四川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6232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6232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