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控制·理想—鮑勃·迪倫詩歌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發(fā)布時間:2022-01-03 21:24
鮑勃·迪倫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以來極具影響力的音樂文化名人,同時他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獲得了2008年的第92屆普利策文學獎和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并沒有和其他獲獎文學家一樣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卻是引來了不少的獲獎爭議。然而,縱觀迪倫的詩歌,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內心世界始終貫穿于詩歌之中。日常生活是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得以萌生與成長的土壤,社會的本質依存于人的日常生活小事之中。目前就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一方面,大多數研究者停留在對詩歌形式的討論上,另一方面,有些學者從哲學,心理學,美學,現代主義等角度入手分析了迪倫的詩歌。然而,還未發(fā)現有學者關注詩歌中所體現的日常生活。由此,本文借助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生活經歷,以日常生活為切入點,圍繞人們的日常生活小事、社會關系和活動,通過對詩歌的深入剖析進而挖掘歌詞中的文學價值和人文關懷。論文共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前言,包括了選題緣由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以及批評方法的介紹。第二部分分析了人們的生活困境,即人們的自我異化,人與人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異化。第三部分探討造...
【文章來源】:云南師范大學云南省
【文章頁數】:7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Studies
Domestic Studies
Comment
Critical Approach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Key Terms
Chapter One Predicament in Everyday Life
1.1 Self-Alienation
1.2 The Alienation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1.3 The Alienation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Chapter Two Power Control in Everyday Life
2.1 White Supremacy: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Oppression
2.2 The Rights of Ruling Officials:Inequity of Judicial System
2.3 The Command of Rulers:Cruelty of War
2.4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Bourgeois:Temptation of Money
Chapter Three Ideal of Returning to a Normal Life
3.1 The Pursuit of Equality,Relaxation and Naturalness in the Festival Imagination
3.2 The Pursuit of Love in the Epiphany Moment
3.3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Art
Conclusion
Main Statement
Implications
References
Publications and Academic Practice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鮑勃·迪倫歌詞中“風”之意象的解析[J]. 葉曼雯,林佩璇,張小媛.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2018(04)
[2]“文學文化”與“新人”的塑造——從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說起[J]. 楊晶. 文藝理論研究. 2018(04)
[3]多維互文性融合:鮑勃·迪倫歌詞創(chuàng)作的文學魅力[J]. 林佩璇. 當代外國文學. 2018(02)
[4]鮑勃·迪倫、儀式性與口頭文學[J]. 于雷. 外國文學. 2017(05)
[5]《答案在風中飄》中的風意象研究[J]. 陳建文.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4)
[6]從鮑勃·迪倫歌詞意象看他的憂郁氣質[J]. 趙璽媛. 職大學報. 2017(01)
[7]鮑勃·迪倫歌詞創(chuàng)作資源探析[J]. 陸正蘭. 職大學報. 2017(01)
[8]鮑勃·迪倫歌詞中的詩性[J]. 趙真. 職大學報. 2017(01)
[9]非暴力批判——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解讀[J]. 張榮. 華中人文論叢. 2014(01)
[10]“嚎叫”之后的時代強音——探析金斯堡對鮑勃·迪倫創(chuàng)作的影響[J]. 王垚.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2)
碩士論文
[1]鮑勃·迪倫作品中的口承詩歌特征[D]. 梁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8
[2]鮑勃·迪倫60年代政治思想轉型研究[D]. 郭瀟宇.北京外國語大學 2018
[3]跨學科視閾下的鮑勃·迪倫三重身份研究[D]. 易建華.電子科技大學 2018
[4]新歷史主義視閾下鮑勃·迪倫作品中的死亡主題研究[D]. 劉星.電子科技大學 2018
[5]從認知詩學角度分析鮑勃·迪倫歌詞里的隱喻[D]. 李蘇曼.西南大學 2018
[6]鮑勃·迪倫歌詞的浪漫性研究[D]. 楊梅琳.西南大學 2018
[7]“敲響天堂之門”—鮑勃·迪倫詩歌探究[D]. 石瑤.曲阜師范大學 2018
[8]“聽”與“讀”的變奏[D]. 劉利寧.寧夏大學 2018
[9]論鮑勃·迪倫的創(chuàng)作轉向[D]. 胡星燦.四川師范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567005
【文章來源】:云南師范大學云南省
【文章頁數】:7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Studies
Domestic Studies
Comment
Critical Approach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Key Terms
Chapter One Predicament in Everyday Life
1.1 Self-Alienation
1.2 The Alienation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1.3 The Alienation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Chapter Two Power Control in Everyday Life
2.1 White Supremacy: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Oppression
2.2 The Rights of Ruling Officials:Inequity of Judicial System
2.3 The Command of Rulers:Cruelty of War
2.4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Bourgeois:Temptation of Money
Chapter Three Ideal of Returning to a Normal Life
3.1 The Pursuit of Equality,Relaxation and Naturalness in the Festival Imagination
3.2 The Pursuit of Love in the Epiphany Moment
3.3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Art
Conclusion
Main Statement
Implications
References
Publications and Academic Practice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鮑勃·迪倫歌詞中“風”之意象的解析[J]. 葉曼雯,林佩璇,張小媛.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2018(04)
[2]“文學文化”與“新人”的塑造——從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說起[J]. 楊晶. 文藝理論研究. 2018(04)
[3]多維互文性融合:鮑勃·迪倫歌詞創(chuàng)作的文學魅力[J]. 林佩璇. 當代外國文學. 2018(02)
[4]鮑勃·迪倫、儀式性與口頭文學[J]. 于雷. 外國文學. 2017(05)
[5]《答案在風中飄》中的風意象研究[J]. 陳建文.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4)
[6]從鮑勃·迪倫歌詞意象看他的憂郁氣質[J]. 趙璽媛. 職大學報. 2017(01)
[7]鮑勃·迪倫歌詞創(chuàng)作資源探析[J]. 陸正蘭. 職大學報. 2017(01)
[8]鮑勃·迪倫歌詞中的詩性[J]. 趙真. 職大學報. 2017(01)
[9]非暴力批判——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解讀[J]. 張榮. 華中人文論叢. 2014(01)
[10]“嚎叫”之后的時代強音——探析金斯堡對鮑勃·迪倫創(chuàng)作的影響[J]. 王垚.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2)
碩士論文
[1]鮑勃·迪倫作品中的口承詩歌特征[D]. 梁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8
[2]鮑勃·迪倫60年代政治思想轉型研究[D]. 郭瀟宇.北京外國語大學 2018
[3]跨學科視閾下的鮑勃·迪倫三重身份研究[D]. 易建華.電子科技大學 2018
[4]新歷史主義視閾下鮑勃·迪倫作品中的死亡主題研究[D]. 劉星.電子科技大學 2018
[5]從認知詩學角度分析鮑勃·迪倫歌詞里的隱喻[D]. 李蘇曼.西南大學 2018
[6]鮑勃·迪倫歌詞的浪漫性研究[D]. 楊梅琳.西南大學 2018
[7]“敲響天堂之門”—鮑勃·迪倫詩歌探究[D]. 石瑤.曲阜師范大學 2018
[8]“聽”與“讀”的變奏[D]. 劉利寧.寧夏大學 2018
[9]論鮑勃·迪倫的創(chuàng)作轉向[D]. 胡星燦.四川師范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5670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6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