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奧斯維辛、文學與理性有限性 ——普里莫·萊維的見證文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15 20:19
  20世紀的奧斯維辛事件給猶太民族、德國人、甚至整個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也為人類敲醒了警鐘,無論是人類引以為傲的理性文明還是道德倫理在這一事件中都失去了對“人”的約束力。普里莫·萊維正是基于此出發(fā),以文學書寫的形式參與到對奧斯維辛的反思大潮中,本文在分析奧斯維辛如何轉(zhuǎn)化為文學素材的基礎(chǔ)上分析萊維是如何以奧斯維辛的經(jīng)歷為素材展開文學創(chuàng)作的,以及萊維是如何構(gòu)建他的道德反抗哲學觀的。對奧斯維辛的寫作與事件的發(fā)生同步進行,事件之后更是出現(xiàn)了大量作品,但從哲學、政治、倫理層面的深入反思則是戰(zhàn)后開始。文學方面的自覺批判是以創(chuàng)傷文學理論的建構(gòu)開始的,見證文學既吸取了創(chuàng)傷文學對創(chuàng)傷事件的強調(diào),更是從創(chuàng)傷事件的參與者的親身經(jīng)歷出發(fā)強調(diào)出于對民族、人類和未來的責任而必須承擔起為奧斯維辛事件的受害者作證的見證者責任。本文闡述了萊維在幸存者“見證”的責任驅(qū)使下書寫奧斯維辛中善與惡、道德與非道德的混沌區(qū)域“灰色地帶”,由此引發(fā)的他對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人性深處的惡劣性的思考以及他對集中營極端環(huán)境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囚犯的道德救贖方式的探索。萊維在考察了理性哲學和純粹道德的有限性之后,提出了在極端環(huán)境中弱勢者必須以...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意義
    第二節(jié)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綜述
    第三節(jié) 研究目標、研究內(nèi)容和擬解決的關(guān)鍵性問題
第一章 奧斯維辛記憶與見證文學
    第一節(jié) 奧斯維辛、創(chuàng)傷與文學
    第二節(jié) 萊維與見證文學
第二章 灰色地帶:萊維的奧斯維辛書寫
    第一節(jié) 善與惡的模糊:道德的脆弱性
    第二節(jié) 集中營暴政與文明:理性有限性
第三章 萊維的道德救贖觀:理性哲學和道德哲學的嵌合
    第一節(jié) 批判種族主義:還原被抹殺的個體
    第二節(jié) 化學科學:重構(gòu)現(xiàn)代科學的倫理維度
    第三節(jié) 文學寫作:道德救贖的表達
結(jié)語萊維的世俗人文主義
    第一節(jié) 作為知識分子的作家萊維
    第二節(jié) 奧斯維辛之后的意義與希望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閃回與重復——論普里莫·萊維大屠殺回憶錄的創(chuàng)傷敘事[J]. 彭倩.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4)
[2]作為文學靈感的大屠殺[J]. 埃利·威賽爾,呂鶴穎.  當代文壇. 2018(02)
[3]文學見證與見證文學[J]. 鄒軍.  文化研究. 2017(03)
[4]普里莫·萊維的奧斯維辛文學書寫[J]. 黃文凱,王曉燕.  社會科學家. 2015(02)
[5]奧斯維辛背后不可見的存在論剩余——阿甘本《奧斯維辛的剩余》解讀[J]. 張一兵.  哲學研究. 2013(11)
[6]文化創(chuàng)傷與見證文學[J]. 陶東風.  當代文壇. 2011(05)
[7]普里莫·萊維《如果這是一個人》中的大屠殺記憶[J]. 塞都·弗朗茲,李會芳.  文化研究. 2011(00)
[8]邁向文化創(chuàng)傷理論[J]. 杰弗里·C.亞歷山大,王志弘.  文化研究. 2011(00)
[9]“文藝與記憶”研究范式及其批評實踐——以三個關(guān)鍵詞為核心的考察[J]. 陶東風.  文藝研究. 2011(06)
[10]“道德政治”譜系中的盧梭、康德、馬克思[J]. 張盾.  中國社會科學. 2011(03)

博士論文
[1]奧斯維辛創(chuàng)傷與否定的哲學[D]. 陳旭東.復旦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論巴迪歐對“奧斯維辛”命題的重估[D]. 王世駿.華東師范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28639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8639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e641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