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隱喻的互動運作研究
本文關鍵詞:容器隱喻的互動運作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容器隱喻是認知隱喻的一種。按照萊可夫和約翰遜的觀點,隱喻既是修辭格,又是認知語言學所研究的范疇,是從原始域到目標域的投射,是人類重要的認知事物的方式。容器隱喻是本體隱喻的范疇,而本體隱喻和結(jié)構(gòu)隱喻以及方位隱喻一起,是概念隱喻這一認知隱喻的重要基本概念的三大認知類型。容器隱喻的產(chǎn)生在于人體本身的容器特質(zhì)。在人體中的氣息、食物、飲料的攝取、消化、代謝構(gòu)成了循環(huán)的生命維持要素,而新陳代謝所發(fā)生的地點就是我們的身體。用已知理解未知,用熟悉解釋陌生是人類認知的共性。既然實實在在的東西能夠存在于人體這個容器之中,那么其他抽象的例如喜怒哀樂之類的概念也可以用人體的容器隱喻來說明其運作。通過對自身以及周圍空間關系的觀察,我們總結(jié)出容器隱喻的特征:1、容器壁成為容器內(nèi)外關系的臨界點;2、容器壁承載一定的壓力;3、容器內(nèi)的物體受到一定的保護;4、容器內(nèi)的物體存在嵌套關系,或者叫包含遞進關系;5、容器影響觀察的視野。這些身體體驗構(gòu)成了容器隱喻的互動運作根基。至此,身體的原始的生理體驗和可感知的物理空間關系體驗慢慢地轉(zhuǎn)化成一種抽象的心理空間隱喻意義。容器隱喻的產(chǎn)生表征是字面上容器的變形所產(chǎn)生的語義沖突,而容器隱喻的映射及合成就是解決這些沖突的途徑。本文研究容器隱喻的互動運作,就是要揭示身體體驗的基礎性作用,以及在互動中所產(chǎn)生的語義沖突,并運用映射與合成解決這一語義沖突。本文第一章介紹了研究的由起、隱喻研究主要脈絡、目的和意義以及本文的內(nèi)容架構(gòu)。第二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第三章是本研究的基礎性工作概念,重點是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觀、容器隱喻、互動、映射、合成、體驗哲學等概念。在第四章中,作者從認知的角度探討身體體驗的共性和個性,分析其共性產(chǎn)生的指導意義及其個性的豐富性。第五章則集中在容器隱喻的語義沖突及如何運用映射與合成解決語義沖突。最后一章涉及的主要是本文的局限和進一步研究的設想。
【關鍵詞】:容器隱喻 互動 身體體驗 語義沖突 映射 合成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0-05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6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0-12
- 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12-14
- 1.2.1 Purposes13-14
- 1.2.2 Significance14
- 1.3 Structure of the Study14-16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6-21
- 2.1 Studies Abroad16-18
- 2.1.1 Structural Metaphor16
- 2.1.2 Orientational Metaphor16-17
- 2.1.3 Ontological Metaphor17-18
- 2.1.4 Image Schema18
- 2.2 Studies at Home18-21
- 2.2.1 Introductory Stage18-19
- 2.2.2 Development Stage19
- 2.2.3 Mature Stage19-21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oundation21-34
- 3.1 Interaction22-23
- 3.2 Mapping23-26
- 3.3 Blending26-29
- 3.4 Container Metaphor29-31
- 3.5 Embodied Philosophy31-34
- Chapter 4 Base of Interactive Working of Container Metaphor: BodilyExperience34-44
- 4.1 General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odily Experience on Container Metaphor34-39
- 4.1.1 Positional Relativity of Object to Container35-36
- 4.1.2 Continuous Pressure of Object on Wall of Container36
- 4.1.3 Protective Function of Container to Object36-37
- 4.1.4 Inclusive Relation of Object to Container37-38
- 4.1.5 Obstacle of Container on Observation38-39
- 4.2 Personal Cognitive Differences of Bodily Experience on Container Metaphor39-44
- 4.2.1 Subjective Personal Cognition39-40
- 4.2.2 Objective Background Influence40-44
- Chapter 5 Interactive Working Methods of Container Metaphor44-63
- 5.1 Semantic Conflicts44-51
- 5.1.1 Horizon as Container Metaphor45-46
- 5.1.2 Event and Activity as Container Metaphor46-47
- 5.1.3 State as Container Metaphor47-48
- 5.1.4 Time as Container Metaphor48-49
- 5.1.5 Idea as Container Metaphor49
- 5.1.6 Difficulty as Container Metaphor49-50
- 5.1.7 Social Group and Family as Container Metaphor50-51
- 5.2 Mapping of Container Metaphor51-58
- 5.2.1 Cause52-53
- 5.2.2 Intensity53
- 5.2.3 Agitation53-55
- 5.2.4 Control55-58
- 5.2.4.1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Container55-56
- 5.2.4.2 Loss of Control56-58
- 5.3 Blending of Container Metaphor58-63
- 5.3.1 Visual Blending59
- 5.3.2 Auditory Blending59-60
- 5.3.3 Tactile Blending60-61
- 5.3.4 Kinesthetic Blending61
- 5.3.5 Comprehensive Blending61-63
- Chapter 6 Conclusion63-66
- 6.1 Major Findings63-64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64-66
- Bibliography66-71
- AppendixⅠ Abbreviations71-72
- Acknowledgements72-73
- 個人簡介73-74
- 作者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目錄7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利生;;談談 metaphor 的結(jié)構(gòu)[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1年06期
2 張杰;朱亞梅;;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in Literature Works and Life[J];快樂閱讀;2011年26期
3 潘麗霞;;A study of time-space metaphor[J];青春歲月;2012年16期
4 張積模;;淺析metaphor[J];英語知識;1998年09期
5 鐘明國;隱喻與“metaphor”含義的對比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6 范鐸;;Metaphor Translation: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J];大學英語(學術版);2007年01期
7 李凡凡;;On Animal Metaphor[J];科技信息;2007年03期
8 賈燕梅;;The Complexity of Metaphor[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年05期
9 賀華麗;;Work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 Based 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J];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10 王晶;;Metaphor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科技信息;2009年1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2 李妙;;隱喻力、創(chuàng)造力與兒童教學(英文)[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安虹;;A Comparative Study of Bird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毛永波;;隱喻擴展與義項建立[A];中國辭書學文集[C];1998年
5 湯漫江;;A Contrastive Study on Information Transferenc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Tale Of Two Cities[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5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郭愛萍;明喻和隱喻的心理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徐章宏;隱喻話語理解的語用認知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2年
3 孫毅;隱喻機制的勸諫性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尹丕安;R-A-C-C架構(gòu):《圣經(jīng)》隱喻闡釋的語用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辛;唐詩中花的概念隱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2 李穎;漢語“裸X”構(gòu)式的多重壓制模型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3 葛歡歡;認知語言學理論框架下的隱喻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4 康永梅;內(nèi)蒙古草原歌曲歌詞中隱喻表達的認知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5年
5 王小芳;批評隱喻分析視角下《人民日報》元旦社論(1978-2015)中的隱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6 程靜;[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5年
7 黑麗莉;《豐乳肥臀》中的概念隱喻及其英譯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8 武巧霞;《五號屠場》的隱喻研究[D];寧夏大學;2015年
9 明瑞龍;中國法庭話語隱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10 李燕飛;《動物園故事》連貫機制的認知詩學研究[D];寧夏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容器隱喻的互動運作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84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8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