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江西琴樂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14 04:42
古琴是中國歷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傳統(tǒng)樂器,宋代則是中國古琴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在當時的江西人才輩出,其中涌現(xiàn)出許多善琴的文人,因此江西古琴呈現(xiàn)出空前的盛況,與當時的京師琴派、浙江琴派鼎足而立。宋代江西古琴的發(fā)展與宋代的社會環(huán)境及人文背景密不可分,本文選取了歐陽修、朱熹等幾位文人為主要研究對象,從琴事,琴曲,琴論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旨在對江西琴人琴樂發(fā)展進行歸納及梳理。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首先對宋代江西古琴的發(fā)展脈絡(luò)進行梳理,歸納出宋代以前江西古琴發(fā)展的四大階段,分別是萌芽、初步發(fā)展、趨于成熟階段、基本成熟階段。第二部分是對宋代江西古琴的代表文人琴家進行基本概述,對他們的琴曲、琴事、琴論幾個方面進行多角度的分析。第三部分是通過對第二部分的研究,總結(jié)出宋代江西古琴的特點,它的地域分布特點、階層特點、音樂特點以及美學特點。第四部分是對相應(yīng)的特點進行分析,自然地理環(huán)境,社會背景以及人文環(huán)境都會對其產(chǎn)生影響,士階層的興起以及士文化與古琴之間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都是影響美學特點的主要原因。最后探討宋代江西古琴產(chǎn)生的橫向與縱向的影響,希冀能夠?qū)鞴徘偎囆g(shù)的研究有所裨益,對更好的繼承和...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注:曾國公墓出土M86琴⑤
伏,雨量充沛,盛產(chǎn)竹子和木材,雖然江西竹木制作源于何時難以斷定,但在江西瑞昌一商周墓葬中“出土的竹木器有138件,其中竹木器56件,這些竹木器大多是采礦、提升、排水、運輸、選礦工具”。①因此可以推斷出江西在春秋時期以前已經(jīng)將竹子木料廣泛運用在許多生活用品上,并且已經(jīng)有了竹木加工工藝,其髹漆工藝已成熟完備。這也為江西古琴的萌芽階段提供了工藝條件。1.1萌芽階段于1978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在對貴溪崖墓的挖掘中,出土了兩種木質(zhì)樂器,其中有兩張弦樂器,并且在貴溪崖墓也出土了十五件竹器,多為編織器。圖1-2注:貴溪崖暮中出土的兩張琴②《江西貴溪崖墓發(fā)掘簡報》中記錄:“琴面平整,琴頭近魚尾狀,向下弧彎,寬17.5厘米,琴尾末端棱起,呈凸形,寬15.5厘米下橫列弦孔十三眼。在琴頭起彎處有弦孔兩行行距3厘米前行七孔,后行六孔......琴背呈凹面,唯前后端各有一道橫凸邊,隔成長方形音箱......”。③從圖1-2也可以看出兩把琴的形制與現(xiàn)在的古琴形制明顯不同,不僅琴身長,而且琴弦多。學者李科友的《貴溪崖墓出土的古代樂器》一文中提到,該墓葬出土了箏的“碼子”,但對于這是不是古箏的琴碼,目前尚未定論。學者黃成元的《公元前500年的古箏——貴溪崖墓出土樂器考》一文中認為,該墓葬出土的樂器無勁無腰,無徽無池,從形制、弦數(shù)都與現(xiàn)在的古琴沒有相同之處,因此認定該樂器不是古琴。而該樂器的弦數(shù)與形制都與唐宋時期的十三箏相似,因而認為該樂器是古箏。眾多學者對于這兩種樂器一直持有不同的意見,尚未有定論。貴溪崖墓是一個春秋時期的墓葬,在漢代以前,古琴的弦數(shù)與形制都沒有固定。因此該樂器無勁無腰,無徽無池不能說明該樂器就不是古琴。但目前也沒有證據(jù)能證明該樂器①錢貴成,《江西藝術(shù)史》(上冊)
注:曾侯乙暮出土的十弦琴②自圖1-3可看出這張十弦琴已有了明顯的岳山,并且有一個雁足,與現(xiàn)今的
本文編號:2915836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注:曾國公墓出土M86琴⑤
伏,雨量充沛,盛產(chǎn)竹子和木材,雖然江西竹木制作源于何時難以斷定,但在江西瑞昌一商周墓葬中“出土的竹木器有138件,其中竹木器56件,這些竹木器大多是采礦、提升、排水、運輸、選礦工具”。①因此可以推斷出江西在春秋時期以前已經(jīng)將竹子木料廣泛運用在許多生活用品上,并且已經(jīng)有了竹木加工工藝,其髹漆工藝已成熟完備。這也為江西古琴的萌芽階段提供了工藝條件。1.1萌芽階段于1978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在對貴溪崖墓的挖掘中,出土了兩種木質(zhì)樂器,其中有兩張弦樂器,并且在貴溪崖墓也出土了十五件竹器,多為編織器。圖1-2注:貴溪崖暮中出土的兩張琴②《江西貴溪崖墓發(fā)掘簡報》中記錄:“琴面平整,琴頭近魚尾狀,向下弧彎,寬17.5厘米,琴尾末端棱起,呈凸形,寬15.5厘米下橫列弦孔十三眼。在琴頭起彎處有弦孔兩行行距3厘米前行七孔,后行六孔......琴背呈凹面,唯前后端各有一道橫凸邊,隔成長方形音箱......”。③從圖1-2也可以看出兩把琴的形制與現(xiàn)在的古琴形制明顯不同,不僅琴身長,而且琴弦多。學者李科友的《貴溪崖墓出土的古代樂器》一文中提到,該墓葬出土了箏的“碼子”,但對于這是不是古箏的琴碼,目前尚未定論。學者黃成元的《公元前500年的古箏——貴溪崖墓出土樂器考》一文中認為,該墓葬出土的樂器無勁無腰,無徽無池,從形制、弦數(shù)都與現(xiàn)在的古琴沒有相同之處,因此認定該樂器不是古琴。而該樂器的弦數(shù)與形制都與唐宋時期的十三箏相似,因而認為該樂器是古箏。眾多學者對于這兩種樂器一直持有不同的意見,尚未有定論。貴溪崖墓是一個春秋時期的墓葬,在漢代以前,古琴的弦數(shù)與形制都沒有固定。因此該樂器無勁無腰,無徽無池不能說明該樂器就不是古琴。但目前也沒有證據(jù)能證明該樂器①錢貴成,《江西藝術(shù)史》(上冊)
注:曾侯乙暮出土的十弦琴②自圖1-3可看出這張十弦琴已有了明顯的岳山,并且有一個雁足,與現(xiàn)今的
本文編號:29158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158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