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瀾小說研究
【學位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I207.4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1.1 作家林斤瀾及其作品的研究現(xiàn)狀
1.2 林斤瀾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經(jīng)歷
第一章 “跟隨歷史”的創(chuàng)作初探——以“十七年”時期作品為考察中心
1.1 “模式化”人物及抒情性筆調(diào)
1.2 批判性話語的缺位
1.3 “體驗式”寫作與“經(jīng)驗式”寫作
第二章 “表現(xiàn)歷史”的矮凳橋——以《矮凳橋風情》為考察中心
2.1 矮凳橋的風情與皮實
2.2 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
2.3 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第三章 “叩問歷史”的變形世界——以《十年十癔》為考察中心
3.1 消弭界限的“中間地帶”
3.2 焦點與變形
3.3 表現(xiàn)象征世界的方式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潔非 ,張陵;矮凳橋文體[J];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06期
2 何蓮芳;幔里人生——散談林斤瀾《矮凳橋風情》集的獨特表現(xiàn)形式[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3 林晶;;甌越文化與林斤瀾的小說創(chuàng)作[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4 耿艷艷;;世變緣!囌摿纸餅80年代小城鎮(zhèn)小說[J];棗莊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5 賀紹俊 ,潘凱雄;矮凳橋作霧中看——《矮凳橋風情》的別一種讀法[J];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06期
6 王銀環(huán);;論《矮凳橋風情》情節(jié)的中斷和淡化[J];名作欣賞;2011年06期
7 陳寧靜;;地域風情造就“怪味”書寫——論林斤瀾《矮凳橋風情》[J];寧波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7年02期
8 康馨;;《矮凳橋風情》的民間文化意蘊[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年14期
9 姜嘉鑣;;方言思維和小說思路——林斤瀾《矮凳橋風情》的構(gòu)思藝術(shù)[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10 孟悅;一個不可多得的寓言——《矮凳橋風情》試析[J];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孫曉文;“十七年”農(nóng)村題材小說的革命書寫[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馬西超;紅色版圖上的想象之旅[D];浙江大學;2007年
3 魏蘭;賽珍珠中國農(nóng)村題材小說的“土地主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4 楊利娟;時代訴求與革命規(guī)限下的鄉(xiāng)村言說[D];浙江大學;2008年
5 王昊;中國域外題材小說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凡淼;林斤瀾小說研究[D];山西大學;2020年
2 陳寧靜;林斤瀾的“怪味”與“風情”[D];寧波大學;2017年
3 章武;從矮凳橋到信河街[D];溫州大學;2012年
4 吳秋玥;論林斤瀾新時期以來的小說[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趙茜琦;新時期林斤瀾小說創(chuàng)作透析[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瑤;執(zhí)著探尋與多維透視[D];武漢大學;2019年
7 劉樂琴;地域文化視野下的林斤瀾小說[D];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2018年
8 李培;張繼小說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9 葛文婷;李銳呂梁山小說研究[D];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2015年
10 馮佩昕;論賈平凹農(nóng)村題材小說的情感認同[D];蘭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642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6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