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水平上不同性質隱喻認知加工機制的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 引發(fā)性隱喻 詞源性隱喻 一般語義 詞水平 右半球加工 出處:《鄭州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目前有關隱喻加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隱喻加工與一般語義加工是否存在本質差異;二是大腦右半球是否參與并在隱喻理解中具有特殊作用。無論是從行為學還是神經(jīng)機制的角度至今仍未得到非常一致的結論。本研究認為,不同研究中隱喻性質的差異和言語水平的不同可能是直接影響隱喻加工機制以及右半球是否參與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從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隱喻出發(fā),將熟悉隱喻分為詞源性隱喻和引發(fā)性隱喻兩種類型,以詞源性隱喻詞對、引發(fā)性隱喻詞對、一般字面義詞對為實驗材料,采用語義相關判斷任務,在詞水平上探討隱喻加工與一般言語加工的異同,以及大腦右半球在隱喻加工中是否具有獨特作用。實驗1研究目的是從行為學角度考察隱喻加工與一般字面義加工的異同。隨機選取33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單因素(詞對類型)三水平(詞源性隱喻、引發(fā)性隱喻、一般字面義)被試內設計,因變量為被試進行詞對語義相關判斷的反應時。結果發(fā)現(xiàn)在理解詞源性隱喻和一般字面義時,反應時沒有顯著差異,而引發(fā)性隱喻所需反應時較長,表現(xiàn)出比一般字面義、詞源性隱喻更多或更復雜的加工內容。實驗2研究目的在于考察隱喻加工中右半球是否參與。采用3(詞對類型:詞源性隱喻/引發(fā)性隱喻/一般字面義)×2(視野:左側視野/右側視野)兩因素被試內設計,變量為被試進行詞對語義相關判斷的反應時。實驗發(fā)現(xiàn),對于詞源性隱喻與一般字面義,無論是呈現(xiàn)在左側視野還是右側視野,均沒有顯著差異,而引發(fā)性隱喻在左側視野(右半球)呈現(xiàn)比在右側視野(左半球)呈現(xiàn)時,被試的反應時更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右半球參與到引發(fā)性隱喻加工。實驗3使用ERP技術,其目的在于進一步明確不同性質隱喻的加工時程和腦機制。采用單因素三水平被試內設計。自變量是詞對的語義關系,包括詞源性隱喻、引發(fā)性隱喻、一般字面義,因變量是被試進行詞對語義相關判斷的反應時,以及詞2誘發(fā)的ERP成分N400和P600的平均波幅。選取F7、FZ、F8、T7、CZ、T8、P7、PZ、P8等9個主要電極點,并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分為3個偏側化腦區(qū):左側顳葉、中間、右側顳葉;按照從前到后的順序分為3個前后腦區(qū):前額葉、中央、頂葉。分別對N400和P600的平均波幅進行詞對類型3(詞源性隱喻、引發(fā)性隱喻、一般字面義)×前后腦區(qū)3(前額葉、中央、頂葉)×偏側化腦區(qū)3(左側顳葉、中間、右側顳葉)的重復測量方差。ERPs結果顯示,隱喻詞對和一般字面義詞對所誘發(fā)的ERP波形非常相似只是平均波幅不同,表明隱喻義的加工機制與一般字面義的加工機制相似但加工難易程度不同,符合隱喻加工的平行假說,即在理解日常熟悉隱喻時,不需要先拒絕一般語義,而是可以直接理解隱喻義。關于隱喻理解中加工腦區(qū)問題,結果表明隱喻理解并不具有絕對的右腦優(yōu)勢。通過三個實驗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研究結果支持隱喻理解的平行假說,日常熟悉漢語隱喻加工和字面義加工機制類似,但引發(fā)性隱喻與詞源性隱喻或字面義加工相比需要更多的認知資源,同時隱喻相比字面義在語義整合階段的加工更為復雜;(2)隱喻加工是全腦加工,并不具有某一個半球的優(yōu)勢。右半球是否參與以及參與程度與隱喻性質和加工階段有關。大腦右半球在引發(fā)性隱喻的加工早期參與程度最高;但在加工后期,右半球在隱喻和一般語義中均有較多參與。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B8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文安;字面義和隱含義的翻譯——《紅樓夢》英譯,文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張輝;楊波;;認知組構語義學與比喻語言字面義及非字面義的區(qū)別[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韓慧言;漢語復音詞實際義與字面義的關系[J];古漢語研究;1991年02期
4 宮同喜;;R. Giora的“等級凸顯假設”觀點介紹[J];當代語言學;2009年03期
5 宏杰;井偉;;字面義和隱含義的翻譯——以《紅樓夢》英文譯本為例(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年04期
6 歐居湖,張大均;創(chuàng)造活動醞釀期的心理加工機制初探[J];心理學探新;2003年01期
7 朱磊;;記憶源檢測的雙加工機制[J];心理科學;2009年06期
8 秦超;周安梅;;動態(tài)多目標追蹤內部加工機制的探討[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年12期
9 袁旦;張智君;;任務轉換加工機制的研究述評[J];應用心理學;2009年03期
10 許琴;羅宇;劉嘉;;方向感的加工機制及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磊;楊治良;;記憶源檢測的雙加工機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賀金波;趙侖;郭永玉;;感覺尋求者的前注意加工機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周楚;;錯誤再認的雙加工機制——兼作信號檢測論的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許瓊華;胡鈺燦;錢浩悅;高湘萍;;自我含納戀人:所有權效應的加工機制探索[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5 方環(huán)海;趙鳴;;漢語簡單句理解中句法與語義的加工機制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琪;孫弘進;;多角度研究物體空間屬性信息加工機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楊俊生;;青海藏族初中學生漢字視覺識別加工機制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梁勝男;李凌;;注意捕獲刺激驅動的加工過程:由N2pc成分證明[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程優(yōu);陳彩琦;曲琛;梁穎欣;唐梓軒;;時間-事件混合前瞻記憶的加工機制[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10 丁海杰;沈模衛(wèi);;多維聽覺刺激加工機制的實驗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姜文兆;“網(wǎng)語”泛濫值得關注并應予遏止[N];中華新聞報;2007年
2 姜文兆;“網(wǎng)語”泛濫值得關注[N];今日信息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張燁;視覺類別信息早期分揀加工機制[D];西南大學;2012年
2 趙光;情景線索效應加工機制的探討[D];西南大學;2013年
3 張?zhí)m蘭;漢語閱讀過程中心理詞加工機制的實驗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4 張煉;線索消失轉換任務的加工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5 閆秀梅;自發(fā)特質聯(lián)結的年齡特點、加工機制及其對外顯特質判斷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葉琳;英漢習語理解模式及使用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7 王麗娟;前瞻記憶的加工機制及其影響因素:發(fā)展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俊;詞水平上不同性質隱喻認知加工機制的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17年
2 丁寧;詞匯對情緒體驗影響的內部加工機制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3 余姣姣;策略轉換成本及其加工機制[D];蘇州大學;2016年
4 李賀;閾下無意識情緒的注意加工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5 朱寧;漢語語句中不及物動詞的字面義和常規(guī)隱喻義的腦加工機制[D];重慶大學;2010年
6 康夢娜;顳葉和額葉的音義加工機制及功能分離[D];廣州大學;2011年
7 吳瑕;快速序列視覺呈現(xiàn)范式下視覺注意的短時連續(xù)加工機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8 尋芒芒;異同判斷的維度加工機制探究[D];西南大學;2013年
9 孔風;聽覺通道下負數(shù)的空間表征及其加工機制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10 吳壤;句子水平上顏色信息和形狀信息的整合加工機制[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309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53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