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的自我追尋:庫切《慢人》的拉康主體理論解讀
本文關鍵詞:移民的自我追尋:庫切《慢人》的拉康主體理論解讀
【摘要】: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1940-)是南非裔澳大利亞著名作家,于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一生顛沛流離,游走于南非、英國、美國,2002年移民澳大利亞。庫切流散的人生經(jīng)歷賦予了他混雜的文化身份,使他對移民的艱辛與無奈深有體會!堵恕肥菐烨2005年發(fā)表的作品,成功入圍當年布克獎。在這部小說中,庫切聚焦澳大利亞移民的生存狀況,刻畫了他們的身份困境和在全球化背景下尋找身份的不懈努力,F(xiàn)代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的主體理論聚焦主體的精神三界:想象界、象征界和現(xiàn)實界,全面深刻地展現(xiàn)主體建構(gòu)的心理歷程。其中,想象界是主體通過想象和幻想形成理想自我的過程;象征界是主體按照文化語言等的要求形成社會自我的過程;現(xiàn)實界是主體原初的本質(zhì)狀態(tài),常與創(chuàng)傷聯(lián)系。本文以拉康的主體理論為框架,聚焦《慢人》中老年、青年和少年移民的身份問題,探討庫切對移民群體的關注。論文主體第一部分探討以保羅和伊麗莎白為代表的移民老年人的身份建構(gòu)。60歲的移民保羅愛上同為移民的瑪利亞娜,喜歡保存歷史照片,他渴望通過認同瑪利亞娜和照片中的人物來建構(gòu)理想自我。72歲的伊麗莎白把保羅當作書中人物、要求保羅按照她的意圖生活,以此將保羅引入老年人行列,這是她建構(gòu)理想自我的方式。保羅拒絕認同社會主流文化,伊麗莎白忽略和拒絕承認保羅的自主性,導致創(chuàng)作失敗,兩人都社會化自我建構(gòu)失敗,回到殘缺的現(xiàn)實自我。第二部分分析了以喬希奇夫婦和瑪麗安娜為代表的年輕移民的自我尋找。難民喬希奇夫婦受到白人文化的凝視,認同白人社會主流文化,但同時保留部分母國文化,努力地建構(gòu)了社會化的自我,旣惏材缺徽煞驋仐,她建構(gòu)理想自我的方式是與保羅約會獲得愛情,但她再次被保羅拋棄。生活中男性角色的缺失象征她社會化自我建構(gòu)的失敗。第三部分討論了移民孩子的自我尋找。作為難民的孩子,德拉格和布蘭卡受到主流社會的凝視,但是他們以主動的姿態(tài)試圖建構(gòu)理想自我。德拉格熱衷快速、新鮮事物,參加海軍獲得自由并修改歷史照片以重塑移民歷史,建構(gòu)了理想自我。庫切對老年、青年和少年移民身份重建歷程的關注顯現(xiàn)出他對移民身份困境的思考,對種族和諧、移民身份重建的期望和信心。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I611.07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Friends From Australia Visit China[J];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1996年04期
2 李江燕;;Canberra[J];校園英語(九年級版);2006年06期
3 ;Something About Australia[J];中學英語園地(初中版);2003年01期
4 David;Green Australia[J];文化交流;2004年06期
5 ;A Good Guy from Australia[J];China Today;1999年08期
6 張潔;;My First Impression of Australia[J];中學英語園地(高中版);2002年21期
7 Yao Naiqiang;Mateship,ANZAC and AIF——War and War Literature in Australia[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2年06期
8 龔雪萍;An Exploration on Aboriginal Culture of Australia[J];綿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1期
9 David;Sightseeing in South Australia[J];文化交流;2005年06期
10 ;Discover Australia[J];瘋狂英語(中學版);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John Dodson;;Professor Liu:Friend of Australia and Colleague in PEPⅡ[A];紀念劉東生院士[C];2009年
2 FRANK T S CHIU;OAM;MBBS;FRACP;FCCP;JP;;Tuberculosis in health care workers in south Australia[A];2007年中國防癆協(xié)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Ronald Taft;;The Current Status of Psychology in Australia[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4 ;TB TRANSMISSION IN MODERN SOCIETY-THE SOUTH AUSTRALIAN EXPERIENCE[A];中國防癆雜志2003第25卷增刊——2003年中國防癆協(xié)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5 李曉玲;;冀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Lesson 14 Australia兩課時[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二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案例展論文集[C];2013年
6 Gerry FitzGerald;;Emergency Medical Systems:The key to effective disaster preparedness in Australia.[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健康安全與保障--面對人類關注的健康問題”醫(yī)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6年
7 Nastassia Bondarenko-Edwards;;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Modernisation in Australia:Harmonising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Traditional Cultural Philosophy and Modern Technology[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青年的責任與行動”學生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8 ;Reference List for Further Reading[A];第二屆小麥土傳病原菌專家研討班[C];2005年
9 ;On the Courses of Sport Tourism Management Bachelor In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of Australia[A];第4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10 Jim Bowler;;Liu Tungsheng:Friend to Australia and the World[A];紀念劉東生院士[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記者 滕瑾;Air Australia債主千萬投資打水漂[N];中華工商時報;2012年
2 新一 編譯;UGG之愛[N];中國服飾報;2010年
3 周定國;“南方大陸”揭秘[N];中國測繪報;2000年
4 艾平;激光焊接將取代外科縫合[N];大眾科技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谷雪梅;冷戰(zhàn)時期美澳同盟的形成和發(fā)展(1945-1973)[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Mohamed Ahmed Elbashir Mohamed Ahmed Elbashir;[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曉星;澳大利亞的南海政策:從觀望到介入的轉(zhuǎn)變[D];外交學院;2016年
2 Jennifer Baccanello;地方政府在全球化國際體系中的角色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3 劉巖;是先天傳承還是后天構(gòu)建?澳大利亞民族身份中英裔屬性的發(fā)展與衰退[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年
4 任曉彤;給中國國企“走出去”的一堂課:探究中鋁收購力拓案(2008-2009)[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年
5 Diego Mauricio Escobar Tapia;[D];河北大學;2015年
6 陳碧君;英語經(jīng)濟新聞語篇中轉(zhuǎn)述言語的漢譯[D];南京理工大學;2017年
7 黃麗偉;社會包容政策綱領在澳大利亞的興衰(2002-2013)[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年
8 高穎;2001年以來澳大利亞反恐政策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
9 汪佳;移民的自我追尋:庫切《慢人》的拉康主體理論解讀[D];廣西師范大學;2017年
10 沈威;澳大利亞難民政策的變化(2001-2011):從“太平洋解決方案”到“馬來西亞解決方案”[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2744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7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