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內膽管癌肝切除術后的預后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5-19 19:31
本文關鍵詞:肝內膽管癌肝切除術后的預后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肝內膽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是指起源于二級膽管及其以上肝內膽管分支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在所有肝臟原發(fā)惡性腫瘤占5-30%,其發(fā)病率僅次于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第二位的原發(fā)性肝臟腫瘤,近年來世界范圍內該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有上升趨勢。肝切除是ICC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本研究分析了ICC肝切除的總體預后及影響預后的危險因素。由于ICC較HCC有更高的侵襲性,更易發(fā)生早期復發(fā)和轉移,本研究分析了ICC術后早期復發(fā)的危險因素。鑒于我國ICC患者肝硬化和門靜脈高壓合并率較高,本研究對該類病人的近期和遠期療效進行分析。鑒于ICC術后尚無明確有效的抗復發(fā)輔助治療方法,我們評價了經皮肝動脈栓塞化療(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對ICC術后預后的影響。第一部分ICC患者肝切除術后的總體預后分析分析了我院肝內膽管癌病人肝切除術后的總體預后,以及影響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納入了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從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1370例行肝切除術的ICC患者,隨訪截止時間為2014年12月15日。利用K-M法和log-rank檢驗分析了患者術后的生存和復發(fā)情況,利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1370例患者中位生存時間為26.1個月,患者術后1、3、5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68.0%、41.9%、32.5%;全組患者腫瘤復發(fā)中位時間為16.2個月,術后1、3、5年腫瘤復發(fā)率分別為42.8%、67.5%、75.4%。多因素分析顯示術前血清CEA水平、CA19-9水平、腫瘤直徑、腫瘤數目、淋巴結轉移、血管侵犯、腫瘤局部侵犯是影響患者術后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而血清CA19-9水平、腫瘤數目、腫瘤直徑、血管侵犯、淋巴結轉移、腫瘤局部侵犯是影響腫瘤術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結果說明ICC患者術后總體預后較差,影響預后的危險因素包括了腫瘤分期因素、侵襲性病理因素和腫瘤標志物水平升高。第二部分ICC患者術后早期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分析將術后1年內的復發(fā)定義為早期復發(fā),分析了早期復發(fā)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和影響早期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并以此建立了一個預后評分系統(tǒng)預測早期復發(fā)。利用K-M法計算了全組患者的早期復發(fā)率,利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了早期復發(fā)的危險因素;诿總危險因素的beta系數,建立評分系統(tǒng),確定早期復發(fā)高危者。全組患者術后1年復發(fā)率為42.8%。多因素分析表明腫瘤直徑、腫瘤數目、血管侵犯、淋巴結轉移以及肝周局部臟器侵犯是早期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將每個危險因素定義為1分,高分值組(3-5分)、中分值組(1-2分)和低分值組(0分)患者的早期復發(fā)率存在明顯的差異,低分組早期復發(fā)率最低(P0.001)。本研究表明,ICC患者的早期復發(fā)率較高;影響早期復發(fā)的危險因素為腫瘤分期因素和侵襲性病理因素,當ICC患者擁有的危險因素越多,評分越高,越易出現早期復發(fā)。該評分系統(tǒng)可以作為術后監(jiān)測和選擇高危者行輔助性治療的篩選工具。第三部分伴肝硬化ICC肝切除術的預后分析比較了伴肝硬化與不伴肝硬化ICC患者術后的預后。在伴肝硬化ICC患者中,分析了門靜脈高壓對患者預后的影響。通過觀察分析肝硬化與非肝硬化兩組患者間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兩組間短期預后;利用K-M法和log-rank檢驗比較了兩組患者長期預后情況。將伴肝硬化患者分為有或無門靜脈高壓癥的兩組,進行了上述同樣的分析。伴肝硬化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高于不伴肝硬化患者(P=0.047),但兩組間在5年總體生存率(P=0.263)和復發(fā)率(P=0.387)上無統(tǒng)計學差異。對于伴肝硬化患者而言,有門靜脈高壓者的5年總體生存率(P=0.040)和復發(fā)率(P=0.021)均差于無門靜脈高壓者。肝硬化對ICC患者術后的總體預后無影響,但門靜脈高壓癥是影響肝硬化ICC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伴肝硬化的ICC患者,只要肝功能儲備良好,無門靜脈高壓,仍可選擇肝切除術治療。第四部分ICC術后輔助性TACE的抗復發(fā)作用探討采用我們前期工作建立的ICC術后預后評估列線圖(Nomogram),根據生存風險對肝切除治療的ICC患者進行分層,分析和篩選可從輔助性TACE中獲得生存受益的病人。納入分析的病例、隨訪終點、復發(fā)率和生存率的計算及比較方法同前。根據Nomogram進行評分的方法按照之前文獻進行。通過傾向性評分(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和最近原則,將接受輔助性TACE治療的患者(TACE組)和未接受輔助性TACE的患者(非TACE組)在臨床病理基線指標上的差異消除。TACE組患者(n=303)術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78.9%、45.0%、37.0%,高于非TACE組患者(n=1067,64.9%、41.1%、31.2%,P=0.006)。TACE組患者術后1、3、5年的腫瘤復發(fā)率分別為38.3%、65.4%、68.9%,低于非TACE組患者(44.1%、68.0%、77.6%,P=0.008)。通過1:1的PSM后,每組各有303例患者,兩組間5年生存率(P=0.854)和復發(fā)率(P=0.300)均無差異。通過Nomogram評分將全組患者分為預后好(n=458)、中(n=456)和差(n=456)3組,在預后好和中的患者中,TACE不能顯著降低復發(fā)率(P=0.201,P=0.194),也不能顯著延長病人生存(P=0.156,P=0.215)。在預后差的患者中,TACE可顯著改善預后(復發(fā):P=0.007;生存:P=0.001)。本研究證實,術后輔助性TACE能使Nomogram評分高,生存風險較大的ICC患者獲得顯著療效。
【關鍵詞】:肝內膽管癌 肝切除 預后 危險因素
【學位授予單位】:第二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5.8
【目錄】: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12
- 縮略詞表12-13
- 前言13-16
- 第一部分 肝內膽管癌肝切除術后的總體預后分析16-32
- 一、病人和方法16-18
- —、研究結果18-26
- 三、討論26-28
- 參考文獻28-32
- 第二部分 肝內膽管癌術后早期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分析32-41
- 一、病人和方法33
- 二、研究結果33-38
- 三、討論38-40
- 參考文獻40-41
- 第三部分 伴肝硬化肝內膽管癌肝切除術的預后分析41-52
- 一、病人和方法43-44
- 二、研究結果44-49
- 三、討論49-51
- 參考文獻51-52
- 第四部分 肝內膽管癌術后輔助性TACE的抗復發(fā)作用探討52-68
- —、病人和方法53-56
- 二、研究結果56-64
- 三、討論64-66
- 參考文獻66-68
- 文獻綜述68-84
- 參考文獻76-84
- 致謝84
本文關鍵詞:肝內膽管癌肝切除術后的預后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96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3796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