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返回抑制能力在抑郁中的作用及腦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25 04:18

  本文關鍵詞:返回抑制能力在抑郁中的作用及腦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抑郁是人類心理失調最主要和最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之一。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到2020年抑郁將成為全世界導致死亡和殘疾的第二大因素。全球性研究顯示,抑郁癥比心絞痛、關節(jié)炎、哮喘和糖尿病這四種疾病對人的危害更大。由此可見,抑郁癥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公共精神心理衛(wèi)生問題。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前額葉是抗抑郁治療主要靶點,但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證實抑郁患者前額葉眶區(qū)(OFC)功能異常,5-羥色胺(5-HT)系統(tǒng)異常。返回抑制(IOR)是OFC重要功能,抑郁患者存在對負性刺激的返回抑制能力缺陷。最新研究提示抗抑郁治療可能是通過改善返回抑制能力而起作用,OFC、5-HT系統(tǒng)可能是其生理基礎,但現(xiàn)有研究證據(jù)不足。因此,本課題以行為學、功能核磁共振(f MRI)、注意訓練、經(jīng)顱磁刺激(TMS)等為主要方法,首先采用線索-靶子范式觀察不同抑郁狀態(tài)個體對情緒刺激返回抑制現(xiàn)象的大腦激活特點(正常對照組(NC)33人、抑郁患者組(MDD)30人和抑郁康復組(RMD)27人)及與大腦神經(jīng)遞質(NC39人、MDD30人、RMD26人)之間的關系;然后通過對返回抑制能力有良好改善作用的注意訓練調整抑郁患者(訓練組、對照組各14人)的返回抑制能力,并在訓練前后觀察大腦神經(jīng)遞質濃度以及抑郁狀態(tài)的變化;靶向OFC TMS抗抑郁治療(治療組、對照組各15人)前后觀察返回抑制能力、抑郁狀態(tài)和大腦激活的變化,證明返回抑制能力在抑郁中的可能作用及腦機制,得出以下結果和結論:1.在行為學線索靶子任務中,三組被試均表現(xiàn)出對情緒面孔的線索效應,F(1,123)=32.355,p0.001,其中抑郁康復組對高興面孔線索效應大于其他兩組,F(2,246)=4.701,p=0.011,大于悲傷面孔,F(2,86)=11.142,p0.001;但在f MRI掃描條件下,MDD組表現(xiàn)出對情緒面孔的返回抑制效應,而RMD組表現(xiàn)出對情緒面孔的線索效應,F(2,96)=3.916,p=0.023。返回抑制訓練(F(1,28)=5.695,p=0.024)及靶向OFC TMS治療(F(1,28)=5.136,p=0.031)后抑郁患者對情緒面孔的線索效應增加。提示返回抑制能力與抑郁狀態(tài)密切相關,且受認知負荷調控。2.神經(jīng)遞質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MDD組的5-HT水平高于RMD組,F(2,92)=4.201,p=0.018,而多巴胺水平低于RMD組,F(2,92)=3.423,p=0.037,乙酰膽堿水平低于NC組,F(2,92)=2.883,p=0.061。其中,5-HT在返回抑制訓練后降低了,t(13)=3.150,p=0.008,而多巴胺在訓練后升高了,t(13)=-2.783,p=0.016。提示抑郁患者返回抑制能力與5-HT、多巴胺等多種神經(jīng)遞質功能紊亂相關,單一的神經(jīng)遞質變化并不能完全解釋抑郁情緒的產(chǎn)生與變化。3.f MRI掃描中,靜息狀態(tài)下OFC的活動模式為:RMD組MDD組NC組(p0.01),而在任務態(tài)中為:MDD組NC組≈RMD組(p0.01)。靶向OFC TMS治療后治療組在靜息狀態(tài)下OFC活動增高,t(13)=5.40,k(體素)=31,p0.05,而在任務狀態(tài)下OFC激活降低,t(13)≤-2.90,k≥16,p0.05。功能連接顯示RMD組中、上OFC與腹側被蓋區(qū)、伏核、海馬、杏仁核等腦區(qū)功能連接高于MDD組,F(2,87)≥3.14,p0.05,而內、下OFC與這些腦區(qū)功能連接低于MDD組,F(2,87)≥3.15,p0.05。提示OFC在抑郁返回抑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且不同亞區(qū)角色不同。4.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MDD患者5-HT與高興面孔返回抑制分負相關(r=-0.36,p0.05),同時MDD和RMD組行為學返回抑制能力與腦區(qū)差異激活值之間的相關主要集中在OFC,呈負相關(r≤-0.38,p0.05)。提示返回抑制能力與抑郁狀態(tài)密切相關,5-HT、OFC等是其可能的大腦基礎。5.返回抑制訓練發(fā)現(xiàn)大學生被試沒有從點探測任務訓練中得到明顯收益,線索靶子任務訓練對改善抑郁水平有效(BDI:F(2,282)=4.156,p=0.017;PHQ:F(2,282)=2.506,p=0.083),但注意偏向沒有明顯變化。提示返回抑制訓練(線索靶子任務)對改善大學生群體抑郁水平有效,訓練策略和被試性別有影響。6.抑郁患者在返回抑制訓練(線索靶子)后訓練組5-HT、多巴胺水平有變化,訓練結束1年后訓練組抑郁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BDI(t(26)=-7.201,p0.01)、PHQ(t(26)=-3.29,p=0.003)、HDRS(t(26)=-2.642,p=0.014)。提示返回抑制能力訓練對改善抑郁水平有中長期效果,大腦神經(jīng)遞質水平是其可能的大腦基礎。這可能對防止抑郁復發(fā)有關鍵作用,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7.靶向OFC TMS治療后對照組和治療組的抑郁情緒依然存在但均顯著降低(組間差異不顯著),兩組治療前后的功能連接呈現(xiàn)不同的變化模式。提示單獨的腦區(qū)激活并不是決定抑郁的關鍵因素,而腦區(qū)之間的功能連接才起到?jīng)Q定作用,抑郁情緒可以被不同的功能連接模式改善。這為腦內靶向治療調控抑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8.在f MRI線索靶子任務中,MDD組對高興面孔差異激活值在左右眶額葉、左內側前額葉、右額上皮層、前扣帶回、腹側被蓋區(qū)、左右海馬腦區(qū)差異激活值高于RMD組,t(53)≥3.10,k≥10,p0.01;RMD組對中性面孔差異激活值在右眶額葉、右杏仁核、腹側被蓋區(qū)、左右海馬腦區(qū)(t(57)≥3.32,k≥24,p0.01)高于NC組。提示前扣帶回、杏仁核、海馬、伏核、腹側被蓋區(qū)等腦區(qū)以不同方式參與了抑郁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轉歸。9.MDD組右海馬的灰質密度大于RMD組,t(55)=3.05,k=69,p0.05,而左海馬的灰質密度小于RMD組,t(55)=-3.95,k=10,p0.05,且左海馬灰質密度在TMS治療后顯著增加了,t(13)=4.26,k=32,p0.01。同時,對高興面孔、悲傷面孔、RMD組以及TMS治療后治療組的激活差異主要集中在左腦,而對中性面孔以及MDD組和NC組的激活差異主要在右腦。這提示左、右腦在抑郁中的地位可能是不一樣的,左腦可能與抑郁康復密切相關,而右腦與抑郁情緒相關。10.本研究嘗試提出并部分證實了負性自我圖式-沉思-注意抑制缺陷理論模型:提出了沉思在負性自我圖式與注意偏向之間的可能作用,指出了注意偏向的實質是注意抑制缺陷,并對不同的注意抑制缺陷形式(阻止進入、注意解除和阻止移回)進行了區(qū)分,拓展了Beck的認知理論模型。本研究觀察了抑郁患者對情緒刺激的返回抑制現(xiàn)象及與神經(jīng)遞質、大腦激活之間的關系,并在返回抑制能力訓練前后觀察神經(jīng)遞質水平以及抑郁狀態(tài)的變化,定位于前額葉眶區(qū)TMS治療前后觀察返回抑制能力、抑郁狀態(tài)及大腦激活的變化,探討返回抑制能力在抑郁中的作用及腦機制,初步證實返回抑制能力訓練作為抑郁認知治療新模式的可能性。本研究為理解抑郁發(fā)生、發(fā)展、轉歸提供了依據(jù),對開發(fā)抑郁認知治療新模式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抑郁 返回抑制 眶額葉 神經(jīng)遞質 功能核磁共振 注意偏向訓練 經(jīng)顱磁刺激
【學位授予單位】:第三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49.4
【目錄】:
  • 英文縮寫一覽表5-7
  • 英文摘要7-11
  • 中文摘要11-14
  • 第一章 前言14-35
  • 1.1 問題提出14-16
  • 1.2 文獻回顧16-31
  •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31
  • 1.4 研究假設與研究設計31-35
  • 第二章 前期研究35-55
  • 2.1 正性負性信息注意量表中文版測試大學生樣本的效度和信度35-39
  • 2.2 沉思反應問卷中文版在大學生中的信效度檢驗39-45
  • 2.3 抑郁個體對負性情緒面孔更興奮:事件相關電位研究45-55
  • 第三章 研究一不同抑郁狀態(tài)個體返回抑制能力及與大腦神經(jīng)遞質水平的關系55-64
  • 3.1 研究目的55
  • 3.2 研究對象55-56
  • 3.3 研究工具56-57
  • 3.4 研究程序57-58
  • 3.5 統(tǒng)計方法58
  • 3.6 結果58-63
  • 3.7 討論63-64
  • 第四章 研究二不同抑郁狀態(tài)個體返回抑制能力的大腦激活特點64-99
  • 4.1 研究目的64
  • 4.2 研究對象64
  • 4.3 研究工具64-65
  • 4.4 研究程序65
  • 4.5 統(tǒng)計方法65-67
  • 4.6 結果67-95
  • 4.7 討論95-99
  • 第五章 研究三返回抑制能力訓練對抑郁狀態(tài)和大腦神經(jīng)遞質水平的影響99-115
  • 5.1 第一部分返回抑制能力訓練對大學生抑郁狀態(tài)的影響99-111
  • 5.2 第二部分返回抑制能力訓練對抑郁患者抑郁狀態(tài)及大腦神經(jīng)遞質水平的影響111-115
  • 第六章 研究四靶向OFC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對返回抑制能力、抑郁狀態(tài)和大腦激活的影響115-123
  • 6.1 研究目的115
  • 6.2 研究對象115
  • 6.3 研究工具115
  • 6.4 研究程序115-116
  • 6.5 統(tǒng)計方法116
  • 6.6 結果116-122
  • 6.7 討論122-123
  • 第七章 總討論123-131
  • 7.1 返回抑制能力與抑郁狀態(tài)的關系123
  • 7.2 大腦神經(jīng)遞質與返回抑制、抑郁狀態(tài)的關系123-124
  • 7.3 OFC與返回抑制、抑郁狀態(tài)的關系124-125
  • 7.4 抑郁個體返回抑制能力與 5-HT、OFC之間的關系125
  • 7.5 返回抑制能力訓練對抑郁水平的影響125-126
  • 7.6 靶向OFC TMS治療對抑郁水平的影響126-127
  • 7.7 不同腦區(qū)在抑郁中的作用127-128
  • 7.8 左右腦在抑郁中的作用128
  • 7.9 負性自我圖式-沉思-注意抑制缺陷理論模型128-131
  • 第八章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與不足131-132
  • 8.1 創(chuàng)新點131
  • 8.2 不足131-132
  • 本研究的總結論132-134
  • 參考文獻134-154
  • 文獻綜述 負性自我圖式-沉思-注意抑制缺陷模型的提出:Beck認知模型的拓展154-179
  • 參考文獻170-179
  • 附錄1 研究用量表179-191
  • 附錄2 倫理申明191-192
  • 附錄3 被試知情同意書192-194
  •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194-195
  • 致謝195-19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徐勇;吳海蘇;徐一峰;;病人健康問卷抑郁量表(PHQ-9)在社區(qū)老年人群中的應用——信度與效度分析[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7年05期

2 戴琴;馮正直;許爽;謝均潤;劉可愚;于永菊;王曉霞;張睿;賀英;李嘉雯;李靜;劉云波;劉秀娜;張翠華;王立菲;楊曉霞;高秋平;韓在玲;;沉思反應問卷中文版在大學生中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年05期

3 王援朝;;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強迫癥腦電超慢漲落圖分析[J];臨床神經(jīng)電生理學雜志;2006年03期

4 蔣帥;吳銀俠;王大剛;劉光雄;馬文濤;楊來啟;;精神分裂癥、神經(jīng)癥、抑郁癥患者的腦電超慢漲落圖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4年20期

5 戴琴;馮正直;許爽;謝鈞潤;劉可愚;于永菊;王曉霞;張睿;賀英;李嘉雯;李靜;劉云波;劉秀娜;張翠華;王立菲;楊曉霞;高秋平;韓在玲;;正性負性信息注意量表中文版測試大學生樣本的效度和信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年05期


  本文關鍵詞:返回抑制能力在抑郁中的作用及腦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563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32563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06e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