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民族認同研究
本文關鍵詞:撒拉族民族認同研究
【摘要】:民族認同是當前國內(nèi)外人文社科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隨著國內(nèi)各民族聯(lián)系的增多和城市化的推進,各民族在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同時,人們更加強調(diào)自身的民族認同,更加注重維護本民族的形象,從而彰顯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時,為了維護國家的完整和統(tǒng)一,國家也在努力建構(gòu)全體國民對國家的認同。因此,如何在深化和拓展國家內(nèi)在統(tǒng)一性的同時,保障各民族特性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形成各民族在統(tǒng)一國家范圍內(nèi)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的格局,是中國面臨的一項長期而復雜的重大歷史任務;诖,本文擬通過對處于多民族地區(qū)且有獨特歷史文化的撒拉族民族認同的深入研究,對已有的民族認同理論進行分析和總結(jié),同時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從而為民族認同的系統(tǒng)研究提供個案分析和學術資料。 第一章緒論部分首先闡述了論文的研究意義,并對論文中的概念與相關理論進行了界定和說明,之后對相關的研究現(xiàn)狀展開了梳理及述評,最后說明了論文的研究方法和田野點選擇。 第二章對撒拉族的整體情況進行了概述,主要結(jié)合民族認同對撒拉族的族源、人口及分布、民族特征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從而交代了撒拉族民族認同研究的民族情況和社會背景。 第三章從歷史的角度對撒拉族的民族身份進行了分析。本章研究了撒拉族自其先民定居循化地區(qū)以來,其民族身份經(jīng)歷的一系列變化:從帶有軍事性質(zhì)的部落發(fā)展成為民族,從“客居者”的身份而成為祖國大家庭中的公民,從被視為“番”或“回”的分支而被正名為撒拉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這其中,伊斯蘭教、民族發(fā)源地街子、基層社會組織及語言在維持撒拉族民族邊界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章對撒拉族民族認同的現(xiàn)狀進行了實證研究。本章通過居住格局、民族語言、族際通婚及交友情況、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對撒拉族的民族認同進行了現(xiàn)實考察,表明撒拉族在當前社會中具有較強的民族認同。 第五章對撒拉族民族認同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本章指出,歷史記憶、族際互動、國家權(quán)力及民族精英在建構(gòu)和維持撒拉族民族認同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民族認同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這些因素往往是綜合起著作用的,雖然每一種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但每種因素的作用都具有長期性,而且這種作用往往是錯綜復雜、相互交織的。 第六章對撒拉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和諧共存進行了分析。本章在對撒拉族國家認同現(xiàn)狀進行考察的基礎上,分析了撒拉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接著闡述了撒拉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共存的啟示,指出了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對于實現(xiàn)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共存的作用。 結(jié)語部分主要對本文的一些基本觀點做了進一步闡釋,指出了認同的情境性和復雜性,并結(jié)合撒拉族民族認同研究對已有的民族認同理論進行了總結(jié),指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作為兩種不同層次的認同是可以和諧共存的,但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長期性。同時還對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今后仍需努力的方面做了說明,以便今后更好地開展相關的研究。
【關鍵詞】:撒拉族 民族認同 國家認同 和諧共存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C955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緒論12-41
- 第一節(jié) 研究的意義12-14
- 一、理論意義13
- 二、現(xiàn)實意義13-14
- 第二節(jié) 概念界定及相關理論14-25
- 一、認同的涵義14-16
- 二、民族認同的涵義16-17
- 三、民族認同的主要理論17-22
- 四、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22-25
- 第三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及述評25-34
- 一、關于民族認同的研究26-28
- 二、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研究28-32
- 三、關于撒拉族民族認同的研究32-34
-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及田野點選擇34-41
- 一、研究方法34-37
- 二、田野點選擇37-41
- 第二章 撒拉族概說41-59
- 第一節(jié) 撒拉族的族源41-44
- 一、撒拉族先民遷徙的時間41-42
- 二、撒拉族先民遷徙的出發(fā)點42
- 三、撒拉族先民東遷前的身份和東遷原因42-44
- 第二節(jié) 撒拉族的人口及分布44-51
- 一、撒拉族人口數(shù)量的變遷44-46
- 二、撒拉族的人口結(jié)構(gòu)46-50
- 三、撒拉族的人口分布50-51
- 第三節(jié) 撒拉族的民族特征51-59
- 一、語言51-52
- 二、宗教信仰52-53
- 三、居住習俗53-55
- 四、服飾文化55-56
- 五、婚姻習俗56-59
- 第三章 撒拉族民族身份的歷史演變59-80
- 第一節(jié) 中央政權(quán)統(tǒng)治下撒拉族民族身份的變遷59-71
- 一、蒙元時期撒拉族的民族身份59-61
- 二、明代撒拉族的民族身份61-63
- 三、清代撒拉族的民族身份63-66
- 四、民國時期撒拉族的民族身份66-69
-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撒拉族的民族身份69-71
- 第二節(jié) 歷史上撒拉族民族邊界的維持71-80
- 一、伊斯蘭教在維持撒拉族民族邊界中的作用71-73
- 二、撒拉族發(fā)源地街子在維持撒拉族民族邊界中的作用73-75
- 三、基層社會組織在維持撒拉族民族邊界中的作用75-78
- 四、語言對撒拉族民族邊界的維持78-80
- 第四章 撒拉族民族認同的現(xiàn)實考察80-117
- 第一節(jié) 居住格局與民族認同81-89
- 一、循化縣四大民族的整體居住格局81-82
- 二、積石鎮(zhèn)四大民族的居住格局82-85
- 三、撒拉族社會內(nèi)部的居住格局85
- 四、撒拉族成員的擇鄰意愿85-89
- 第二節(jié) 語言使用與民族認同89-97
- 一、民族語言的掌握情況89-92
- 二、撒拉族成員對本族語言的評價92-94
- 三、各民族相互交流時的語言使用情況94-97
- 第三節(jié) 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與民族認同97-102
- 一、宗教信仰97-100
- 二、風俗習慣100-102
- 第四節(jié) 族際通婚及交友情況中的民族認同102-110
- 一、撒拉族對其他民族的了解102-104
- 二、撒拉族的族際通婚104-107
- 三、撒拉族個體的交友情況107-110
- 第五節(jié) 民族自豪感110-117
- 一、民族自豪感110-112
- 二、撒拉族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112-117
- 第五章 影響撒拉族民族認同的幾個突出要素117-142
- 第一節(jié) 集體記憶對撒拉族民族認同的影響117-125
- 一、駱駝泉的傳說118-122
- 二、傳統(tǒng)婚禮中的駱駝戲122-125
- 第二節(jié) 族際互動對撒拉族民族認同的影響125-131
- 一、撒拉族與藏、回、漢等民族的關系126-129
- 二、族際互動對撒拉族民族認同的影響129-131
- 第三節(jié) 國家權(quán)力對撒拉族民族認同的影響131-136
- 一、民族識別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對撒拉族民族認同的影響132-133
- 二、民族政策對撒拉族民族認同的影響133-136
- 第四節(jié) 民族精英對撒拉族民族認同的影響136-142
- 一、民族精英對撒拉族民族認同的影響136-139
- 二、民族精英對撒拉族國家認同的影響139-142
- 第六章 撒拉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和諧共存142-181
- 第一節(jié) 撒拉族國家認同的現(xiàn)狀142-161
- 一、國家自豪感143-146
- 二、鄉(xiāng)村基層政府權(quán)威影響下的國家認同146-151
- 三、人們對國家民族宗教政策的了解和評價151-156
- 四、國際爭端情境下的國家認同156-161
- 第二節(jié) 撒拉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161-168
- 一、撒拉族認同的層次性161-163
- 二、撒拉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聯(lián)系163-165
- 三、宗教在撒拉族雙重認同中的作用165-168
- 第三節(jié) 撒拉族雙重認同和諧共存的啟示168-181
- 一、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共存的物質(zhì)基礎169-171
- 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共存的政治保障171-173
- 三、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共存的文化支撐173-175
- 四、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共存的社會氛圍175-177
- 五、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共存的教育輔助177-179
- 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共存的媒體影響179-181
- 結(jié)語181-187
- 一、認同的情境性和復雜性181-183
- 二、撒拉族民族認同的主觀性和客觀性183-185
- 三、撒拉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性185-187
- 參考文獻187-193
- 在學期間的科研成果193-194
- 致謝19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金云;;合法性與政府權(quán)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2 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3 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jīng)歷和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4 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一種基于歷史哲學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阿蘭·圖雷納,陳思;20世紀的社會轉(zhuǎn)型[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99年02期
6 吳魯平;劉涵慧;王靜;;公民國家認同的特點及其與對外接納度的關系研究——來自ISSP(2003)的證據(jù)[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0年01期
7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鳴,李遠龍;族群與邊界[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8 張寶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比較[J];貴州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9 高永久;丁生忠;;集體記憶與民族親和力的建構(gòu)——以蘭州西關清真寺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10 都永浩;;民族認同與公民、國家認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黃少華;網(wǎng)絡空間的族群認同[D];蘭州大學;2009年
3 李瑞君;當代新疆民族文化現(xiàn)代化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南長森;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新聞傳播與國家認同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6282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628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