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價值變革:山河鄉(xiāng)離婚現象研究(1978-2012)
本文關鍵詞:婚姻價值變革:山河鄉(xiāng)離婚現象研究(1978-2012),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以山河鄉(xiāng)為個案,以離婚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離婚現象的研究來揭示和理解轉型期農村社會中的婚姻價值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體制轉型與社會變遷加劇背景下,農村社會中的離婚現象不斷涌現,并成為社會日益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離婚現象不斷涌現呢?從外部來看,國家法律制度從嚴到寬和村莊社會結構性力量的削弱,以及村莊社會輿論的逐步消解,為離婚現象的涌現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huán)境;從內部來看,婚姻自由權利意識崛起和當事人對婚姻幸福追求,催化了離婚現象的形成,從而導致離婚現象的不斷出現。 本文的研究主要從三個層面對離婚現象進行論述:一是從走向自由的婚姻形式視角切入并分析影響婚姻的外部因素變遷。在擇偶變遷上主要闡述“包辦型”擇偶,“雙向型”擇偶以及“自主型”擇偶的演變;在婚姻儀式變遷上主要闡述繁瑣和莊嚴的婚姻儀式逐步瓦解,而簡單快捷和象征性的婚姻儀式逐步形成;在婚姻制度變遷上主要闡述婚姻政策從嚴從緊逐步向從寬松轉變;在婚姻行為變遷上主要闡述人們在結婚行為和離婚行為上的變化等,揭示婚姻外部因素變遷對離婚現象出現的影響。二是從維系婚姻穩(wěn)定的紐帶層面分析各要素之間的變化對離婚的影響。主要分析物質要素、情感要素、家庭要素和國家與社會要素在傳統(tǒng)婚姻和自主浪漫型婚姻維系中的作用,以及在市場經濟全面滲透下傳統(tǒng)婚姻瓦解與自主浪漫型婚姻形成過程中這些要素之間的變化,從而揭示婚姻內涵的變化。三是從婚姻的內涵上分析婚姻的價值及其變遷對離婚的影響。主要分析婚姻的功能從“雙系撫育”向“個體性生活體驗”轉變,致使婚姻的目的和婚姻的意義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導致傳統(tǒng)婚姻逐步瓦解和自主浪漫型婚姻的形成,人們的本體性價值逐步削弱和社會性價值逐步增強。于是,人們追求個體性生活體驗和生活享受的欲望逐步增強,從而使婚姻成為追求個人幸福生活的一種手段。同時,在婚姻傳統(tǒng)倫理逐步被消解和婚姻的責任與義務逐步弱化趨勢下,人們更加注重對當下幸福生活的享受和體驗,更加注重社會層面上的價值,出現了婚姻的倫理性危機。因此,當人們的婚姻陷入困境后,離婚便成為對未來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種選擇,從而導致了婚姻的價值變革。 因此,本文的基本結論是,人們在追求婚姻自由的過程中出現了婚姻形式自由和婚姻內涵自由的錯位,在市場經濟的全面滲透下,使維系婚姻穩(wěn)定的紐帶發(fā)生了變化,致使婚姻變得越來越不穩(wěn)定,從而導致了離婚現象不斷的涌現,而在這種現象的背后正是嵌入到本體性價值和社會性價值之中的婚姻價值變革。
【關鍵詞】:婚姻價值 離婚 婚姻內涵 婚姻形式 傳統(tǒng)婚姻 自主浪漫型婚姻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C913.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導論10-40
- 1.1 問題意識10-12
- 1.2 文獻綜述12-32
- 1.3 研究方法32-34
- 1.4 研究框架34-40
- 2 婚姻解體及其趨勢40-77
- 2.1 田野概述與資料來源40-51
- 2.2 離婚的概況與類型51-65
- 2.3 離婚的變動趨勢與特征65-75
- 2.4 小結75-77
- 3 走向自由的婚姻形式77-112
- 3.1 擇偶變遷77-89
- 3.2 婚姻儀式變遷89-96
- 3.3 婚姻制度變遷96-104
- 3.4 婚姻行為變遷104-110
- 3.5 小結110-112
- 4 維系婚姻的紐帶112-175
- 4.1 物質要素112-125
- 4.2 情感要素125-139
- 4.3 家庭要素139-154
- 4.4 國家與社會要素154-172
- 4.5 小結172-175
- 5 婚姻的價值及其變遷175-217
- 5.1 從雙系撫育向個體性生活體驗轉變175-190
- 5.2 作為個人幸福選擇的離婚190-202
- 5.3 婚姻的倫理性危機202-215
- 5.4 小結215-217
- 6 結論217-230
- 6.1 婚姻形式自由與婚姻內涵自由錯位218-223
- 6.2 本體性價值削弱與社會性價值增強223-227
- 6.3 離婚現象的涌現與婚姻價值變革227-230
- 致謝230-232
- 參考文獻232-242
- 附錄: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主要論文24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星;;蘇州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婚禮儀俗及衣著飾物探析[J];裝飾;2006年03期
2 向達;王俊;;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國婚姻制度模式[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向達;王俊;;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國婚姻制度模式[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瑞麗;;都市“恐婚族”為何而恐[J];時代青年(月讀);2010年02期
5 梁云昌;論中國傳統(tǒng)婚姻制度的現代化[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6 ;李銀河:閃婚符合人性[J];現代交際;2005年08期
7 任雯;;中國“獨一代”婚姻透視 演繹浪漫還是草結草離[J];人民文摘;2006年08期
8 渠長根,賀艷秋;唐代傳統(tǒng)婚姻道德裂變溯源[J];社會科學;1994年04期
9 羅雄飛;趙劍;;中央蘇區(qū)對傳統(tǒng)婚姻制度的改造運動及其影響[J];求索;2006年02期
10 林夢葉;寇維維;張川杜;;世界難題:結婚困惑多[J];決策與信息;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畢波;;現代媒妁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初探[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2 朱效梅;;從家庭倫理劇看中國傳統(tǒng)家庭文化的嬗變[A];“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陳晨;;從形式審查到實質審查的轉變——論我國婚姻登記行政訴訟的審查標準[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4 徐明宏;;夫妻同悅的理想與現實——論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轉向[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俞潤生;;《紅樓夢》與中國婚姻文化[A];紅學論文匯編[C];2004年
6 彭貴珍;;略論近代中國城市居民婚姻觀念的變遷及其影響[A];中國現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岑惠;;清代媒婆制與現代婚姻中介的制度比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楊宏;;戊戌時期維新報刊對變革婚姻陋俗問題的探討[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6年卷[C];2006年
9 祝瑞開;;弘揚孔子的“忠恕之道”構建當代和諧婚姻和家庭[A];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紀念孔子誕辰2556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10 張志永;;建國初期干部婚姻問題辨析:以1950—1956年河北省干部群體為例[A];政黨與近現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黨與近現代社會的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來建強 項開來;“8分鐘約會”能否沖擊傳統(tǒng)婚姻[N];中國改革報;2005年
2 阿成;周末夫妻沖擊傳統(tǒng)婚姻?[N];華東旅游報;2005年
3 楊孝文;21世紀,傳統(tǒng)婚姻家庭步入黃昏[N];中國婦女報;2003年
4 阿偉;傳統(tǒng)婚姻面臨挑戰(zhàn)[N];福建日報;2002年
5 李云萍;專家講授心態(tài)與人際交往[N];石家莊日報;2007年
6 楊孝文;未來學家:傳統(tǒng)婚姻將日漸黃昏[N];北京科技報;2004年
7 廣西大學法學院 朱菲菲;論婚約解除的民事責任[N];人民法院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董毅然;婚姻不再是當代人的必然選擇[N];北京科技報;2006年
9 記者 姚新媛 通訊員 仲祥;“80后”占離婚人群三分之一[N];連云港日報;2008年
10 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 王禮仁 羅紅軍 黃金波;借用他人身份證登記結婚的訴訟路徑及效力判斷[N];人民法院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訊;婚姻價值變革:山河鄉(xiāng)離婚現象研究(1978-2012)[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2 卡佳圖;論馬里夫妻制的改革[D];吉林大學;2010年
3 劉增;婚姻契約觀念的限度與嬗變[D];吉林大學;2012年
4 王瓊雯;家庭權初論[D];蘇州大學;2013年
5 梅軍;瀕危的家園[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李偉峰;香火接續(xù):傳統(tǒng)社會的招贅婚姻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江南;中越跨境民族婚姻家庭習慣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李英;朱里亞·克勞迪王朝皇室婦女的婚姻和政治生活[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李a,
本文編號:4603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460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