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工作的社會工作參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3-04 05:56
2016年12月8日,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中強調,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然而,通過對國內多所高校的實證研究發(fā)現,高校學生工作面臨主體困頓、客體倒逼壓力和環(huán)境挑戰(zhàn)等諸多方面現實問題,這成為了本文探討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現實動因。接著,本文通過對高校學生工作與社會工作兩者在歷史沿革與特點的梳理闡析中發(fā)現,在學理層面,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工作兩者存在著耦合性與彌補性統一的內在關聯性,這成為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在應然層面的邏輯基礎。然而,在實然層面,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作用為何,是在邏輯上需予以進一步回答的問題。本文基于對多所高校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行動實踐的實證研究,發(fā)現了社會工作在參與高校學生工作實踐中的多種功能實現,這些功能可借助顯功能與潛功能的概念工具予以區(qū)分。區(qū)分后可知,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顯功能是行動者事先預見、非隱蔽性的功能實現,表現為具有服務性質作用于高校學生工作服務領域的實踐后果,主要包括大學生成長發(fā)展指導的有效提供、弱勢大學生的全面關注與幫扶、學生組織內源性的建設與引導等方面。而潛功能則是行動者事先未預見或具有隱蔽性的...
【文章頁數】:26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緣起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綜述與創(chuàng)新之處
1.2.1 研究綜述
1.2.2 本文創(chuàng)新之處
1.3 理論基礎與概念界定
1.3.1 理論基礎:馬克思有關“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與對象的選取
第2章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問題
2.1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主體的困頓
2.1.1 學生工作價值理念的異化
2.1.2 學生工作內容偏離、泛化與懸浮
2.1.3 學生工作者的職業(yè)化與專業(yè)性困境
2.2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客體的倒逼壓力
2.2.1 常規(guī)工作路徑實效性下降
2.2.2 傳統組織形式的整合度下降
2.2.3 學生與學生工作者的關系疏遠
2.3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環(huán)境挑戰(zhàn)
2.3.1 社會轉型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
2.3.2 信息化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
2.3.3 高等教育改革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
第3章 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工作的特點及內在關聯
3.1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歷史沿革與特點
3.1.1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歷史沿革
3.1.2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特點
3.2 社會工作的歷史沿革與特點
3.2.1 社會工作的歷史沿革
3.2.2 社會工作的特點
3.3 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工作的內在關聯性
3.3.1 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工作的耦合性
3.3.2 社會工作對高校學生工作的彌補性
第4章 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顯功能
4.1 成長發(fā)展指導的有效提供
4.1.1 助人自助:社會工作參與大學生成長發(fā)展指導的價值基礎
4.1.2 社會工作參與提供各種成長發(fā)展指導的行動實踐
4.1.3 理念耦合與方法專業(yè):社會工作促進成長發(fā)展指導的內在邏輯
4.2 弱勢大學生的全面關注與幫扶
4.2.1 對弱勢大學生關注與幫扶的全面性: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特質
4.2.2 社會工作參與弱勢大學生全面關注與幫扶的行動實踐
4.2.3 去標簽化、關注情緒、聚焦優(yōu)勢:社會工作促進弱勢大學生關注與幫扶的內在邏輯
4.3 學生組織的內源性建設與引導
4.3.1 自組織化:社會工作參與學生組織建設與引導的行動策略
4.3.2 社會工作參與學生組織建設與引導的行動實踐
4.3.3 學生組織的內源性建設:社會工作促進學生組織建設與引導的內在邏輯
第5章 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潛功能
5.1 “全員育人”的操作化
5.1.1 社會工作的“人在環(huán)境中”:全員育人操作化的行動選擇
5.1.2 “人在環(huán)境中”指導下全員育人操作化的行動實踐
5.1.3 對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優(yōu)化論的具體化、明確化:社會工作促進“全員育人”操作化的內在邏輯
5.2 學生管理三級預防體系的構建
5.2.1 預防性:社會工作的本質特征與基本功能
5.2.2 社會工作預防性行動框架參與高校學生管理的行動實踐
5.2.3 三級預防體系的構建:社會工作提升高校學生管理預防功能的發(fā)生邏輯
5.3 高校學生工作者核心素質的優(yōu)化
5.3.1 核心素質結構與內容要素的耦合:社會工作促進高校學生工作者核心素質優(yōu)化的邏輯基礎
5.3.2 理念、能力、思維的優(yōu)化: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者核心素質優(yōu)化的實踐后果
5.3.3 社會工作促進高校學生工作者核心素質優(yōu)化的內在邏輯
第6章 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實踐模式
6.1 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影響因素
6.1.1 微觀因素
6.1.2 中觀因素
6.1.3 宏觀因素
6.2 實踐模式類型變量與分析變量的建構
6.2.1 變量建構的基本思路
6.2.2 實踐模式劃分的類型變量
6.2.3 實踐模式特征的分析變量
6.3 實踐模式的類型、特征與適用性
6.3.1 原發(fā)融入附著型模式
6.3.2 內驅誘導協助型模式
6.3.3 外驅嵌入合作型模式
6.3.4 三種實踐模式劃分的適用性意義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與科研、發(fā)表論文及獲獎情況
附錄 A 高校學生工作現狀調查問卷
附錄 B 高校學生工作現狀訪談提綱
本文編號:3753843
【文章頁數】:26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緣起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綜述與創(chuàng)新之處
1.2.1 研究綜述
1.2.2 本文創(chuàng)新之處
1.3 理論基礎與概念界定
1.3.1 理論基礎:馬克思有關“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與對象的選取
第2章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問題
2.1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主體的困頓
2.1.1 學生工作價值理念的異化
2.1.2 學生工作內容偏離、泛化與懸浮
2.1.3 學生工作者的職業(yè)化與專業(yè)性困境
2.2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客體的倒逼壓力
2.2.1 常規(guī)工作路徑實效性下降
2.2.2 傳統組織形式的整合度下降
2.2.3 學生與學生工作者的關系疏遠
2.3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環(huán)境挑戰(zhàn)
2.3.1 社會轉型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
2.3.2 信息化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
2.3.3 高等教育改革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
第3章 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工作的特點及內在關聯
3.1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歷史沿革與特點
3.1.1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歷史沿革
3.1.2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特點
3.2 社會工作的歷史沿革與特點
3.2.1 社會工作的歷史沿革
3.2.2 社會工作的特點
3.3 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工作的內在關聯性
3.3.1 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工作的耦合性
3.3.2 社會工作對高校學生工作的彌補性
第4章 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顯功能
4.1 成長發(fā)展指導的有效提供
4.1.1 助人自助:社會工作參與大學生成長發(fā)展指導的價值基礎
4.1.2 社會工作參與提供各種成長發(fā)展指導的行動實踐
4.1.3 理念耦合與方法專業(yè):社會工作促進成長發(fā)展指導的內在邏輯
4.2 弱勢大學生的全面關注與幫扶
4.2.1 對弱勢大學生關注與幫扶的全面性: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特質
4.2.2 社會工作參與弱勢大學生全面關注與幫扶的行動實踐
4.2.3 去標簽化、關注情緒、聚焦優(yōu)勢:社會工作促進弱勢大學生關注與幫扶的內在邏輯
4.3 學生組織的內源性建設與引導
4.3.1 自組織化:社會工作參與學生組織建設與引導的行動策略
4.3.2 社會工作參與學生組織建設與引導的行動實踐
4.3.3 學生組織的內源性建設:社會工作促進學生組織建設與引導的內在邏輯
第5章 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潛功能
5.1 “全員育人”的操作化
5.1.1 社會工作的“人在環(huán)境中”:全員育人操作化的行動選擇
5.1.2 “人在環(huán)境中”指導下全員育人操作化的行動實踐
5.1.3 對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優(yōu)化論的具體化、明確化:社會工作促進“全員育人”操作化的內在邏輯
5.2 學生管理三級預防體系的構建
5.2.1 預防性:社會工作的本質特征與基本功能
5.2.2 社會工作預防性行動框架參與高校學生管理的行動實踐
5.2.3 三級預防體系的構建:社會工作提升高校學生管理預防功能的發(fā)生邏輯
5.3 高校學生工作者核心素質的優(yōu)化
5.3.1 核心素質結構與內容要素的耦合:社會工作促進高校學生工作者核心素質優(yōu)化的邏輯基礎
5.3.2 理念、能力、思維的優(yōu)化: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者核心素質優(yōu)化的實踐后果
5.3.3 社會工作促進高校學生工作者核心素質優(yōu)化的內在邏輯
第6章 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實踐模式
6.1 社會工作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影響因素
6.1.1 微觀因素
6.1.2 中觀因素
6.1.3 宏觀因素
6.2 實踐模式類型變量與分析變量的建構
6.2.1 變量建構的基本思路
6.2.2 實踐模式劃分的類型變量
6.2.3 實踐模式特征的分析變量
6.3 實踐模式的類型、特征與適用性
6.3.1 原發(fā)融入附著型模式
6.3.2 內驅誘導協助型模式
6.3.3 外驅嵌入合作型模式
6.3.4 三種實踐模式劃分的適用性意義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與科研、發(fā)表論文及獲獎情況
附錄 A 高校學生工作現狀調查問卷
附錄 B 高校學生工作現狀訪談提綱
本文編號:37538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75384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