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研究
本文關鍵詞: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細致。教師,作為一個職業(yè),在這個分工的大潮中,也開始逐漸地凸顯其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趨勢。世界各國對教師及教師教育的研究也日趨活躍,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也已成為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題之一。怎么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呢?這個問題成為了教師教育改革的關鍵性問題。在眾多的理論中,美國著名教育家舒爾曼提出的領域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日漸得到認可,自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研究流派。 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學前教師也不例外。本研究由四個研究問題組成:(1)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的現(xiàn)狀是什么樣的?(2)基本信息對學前教師的領域教學知識有什么影響?(3)比較學前教師在語言、數(shù)學和美術三個領域的領域教學知識。(4)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學前教師是如何獲得領域教學知識三要素的?前三個研究問題,研究者采用了量化分析的方法。從上海各個區(qū)抽取165名學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然后運用視頻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并借用了美國埃里克森學院早期數(shù)學項目組開發(fā)的編碼手冊對教師問卷進行測評。通過SPSS17.0軟件對研究進行檢驗,利用General Factorial ANOVA方差分析、相關分析等,對這三個板塊的問題進行剖析和探討。第四個研究問題,筆者從165名學前教師抽取了9名非常優(yōu)秀的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法、觀察法、訪談法等質化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在對PCK現(xiàn)狀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學前教師PCK的三要素兩兩之間差異都極其顯著,其中教學方法的知識(how)最好,教育對象的知識(who)居中,教學內(nèi)容的知識(what)最差。學前教師“判斷教學有效性的能力”最好,“把握眾多概念間關系的能力”最差。學前教師的PCK絕大多數(shù)都處于第二等級:籠統(tǒng)且有限地理解PCK的構成要素的水平。 本研究還對教師的基本信息和她們的PCK之間的相關性做了檢驗,發(fā)現(xiàn):“教齡”、“學歷”和“職稱”對于PCK的總分和what, who, how上都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的相關,但“園所等級”有顯著性的相關。而且園所等級與教師在PCK的總體水平和what, who, how上均呈正相關,即園所等級越高,教師的PCK各項指標水平越高。另外一個基本信息——“教齡”進行檢驗的時候,發(fā)現(xiàn):教齡為11-20年的教師,其PCK總體水平和what, who, how上顯著得好于其他教齡段的教師。 比較學前教師在語言、數(shù)學和美術三個領域PCK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學前教師的總體PCK情況和各自領域的表現(xiàn)基本一致,即“在眾多的核心概念中能否知道它們之間關系的能力”是很差的;學前教師大多處于“籠統(tǒng)且有限地理解PCK的構成要素”的等級;在三個領域里,得分最好的是how,其次是who,最后是what。比較三要素的融合度,發(fā)現(xiàn):who和how的融合度最高,what和who的融合度居中,what和how的融合度較低;比較三領域的融合度,發(fā)現(xiàn):最好是數(shù)學領域,其次是美術領域,最次是語言領域。三領域各要素的比較結果是:美術領域在PCK的總分和how上,都是表現(xiàn)最好的;語言領域則是在what上表現(xiàn)最好;而數(shù)學領域則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的不盡人意;三領域在who上沒有顯著性差異。 通過質化分析的研究方法,本章主要探討了9名優(yōu)秀教師是如何獲得PCK的途徑。得出如下結論:教學實踐是三要素獲取的最好途徑:教學反思是三要素獲取的有力途徑;三要素之間,教育對象的知識和教學方法的知識是互為獲取途徑的;教學內(nèi)容知識的獲取途徑缺乏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且與教育對象的知識、教學方法的知識的互通性很少。 通過上述一系列的研究,最后可以得出如下幾個總結論:學前教師的領域教學知識由三種知識構成:教學內(nèi)容的知識、教育對象的知識和教學方法的知識。三個構成要素的融合度不高;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三要素的發(fā)展不均衡;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在三領域的發(fā)展有差異;教學實踐是職后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成長的最好途徑。
【關鍵詞】:領域教學知識 教學內(nèi)容的知識 教育對象的知識 教學方法的知識 語言領域 美術領域 數(shù)學領域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615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第1章 引論15-21
- 1.1 研究背景15-16
- 1.2 研究問題16-18
- 1.3 研究框架18-21
- 第2章 文獻綜述21-39
- 2.1 領域教學知識的內(nèi)涵21-24
- 2.1.1 領域教學知識內(nèi)涵的發(fā)展21-23
- 2.1.2 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23-24
- 2.2 領域教學知識的構成要素24-28
- 2.2.1 已有的領域教學知識構成要素的研究24-27
- 2.2.2 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27-28
- 2.3 領域教學知識的研究方法28-31
- 2.3.1 已有的領域教學知識研究方法28-30
- 2.3.2 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30-31
- 2.4 對領域教學知識性質的研究31
- 2.4.1 已有的領域教學知識性質的研究31
- 2.4.2 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31
- 2.5 對領域教學知識影響因素的研究31-33
- 2.5.1 已有的領域教學知識影響因素的研究31-33
- 2.5.2 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33
- 2.6 對各學科領域教學知識的研究33-37
- 2.6.1 已有的對各學科領域教學知識的研究33-36
- 2.6.2 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36-37
- 2.7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37-39
- 2.7.1 學前教師的領域教學知識亟待進一步研究37-38
- 2.7.2 領域教學知識的研究期盼新的方法38-39
- 第3章 研究概念和理論框架39-59
- 3.1 領域教學知識的內(nèi)涵39-40
- 3.2 領域教學知識的構成要素40-50
- 3.2.1 構成要素的來源40-41
- 3.2.2 構成要素的聚焦41-44
- 3.2.3 構成要素的關系44-47
- 3.2.4 構成要素的分層47-49
- 3.2.5 構成要素轉化的步驟49-50
- 3.3 領域教學知識的特點50-57
- 3.3.1 從客體本身來看,具有專業(yè)獨特性的特點50-53
- 3.3.2 從主體發(fā)展來看,具有個體發(fā)展的特點53-55
- 3.3.3 從構成要素來看,具有多元整合的特點55
- 3.3.4 從獲得歷程來看,具有實踐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的特點55-57
- 3.4 本章小結57-59
- 第4章 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59-74
- 4.1 研究對象的選取59-60
- 4.1.1 研究人員的選取59
- 4.1.2 研究領域的選取59-60
- 4.2 研究方法的選用60-74
- 4.2.1 量化研究60-68
- 4.2.1.1 調查的設計60
- 4.2.1.2 錄像的選取和檢驗60-62
- 4.2.1.3 調查的問卷62
- 4.2.1.4 調查數(shù)據(jù)收集過程62-63
- 4.2.1.5 調查的評分63-67
- 4.2.1.6 信度和效度的檢驗67-68
- 4.2.2 質化研究68-74
- 4.2.2.1 研究對象的選擇69
- 4.2.2.2 研究案例的選取69-71
- 4.2.2.3 研究方法和分析過程71-72
- 4.2.2.4 質化研究的效度72-74
- 第5章 對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的量化分析74-114
- 5.1 研究一: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的基本狀況研究74-85
- 5.1.1 研究結果74-79
- 5.1.1.1 教師教學內(nèi)容知識的基本情況75-76
- 5.1.1.2 教師教育對象知識的基本情況76-77
- 5.1.1.3 教師教學方法知識的基本情況77-78
- 5.1.1.4 教師領域教學知識三要素的比較78-79
- 5.1.2 研究討論79-84
- 5.1.2.1 對教師教學內(nèi)容知識基本情況的分析80
- 5.1.2.2 對教師教育對象知識基本情況的分析80-81
- 5.1.2.3 對教師教學方法知識基本情況的分析81
- 5.1.2.4 領域教學知識理解等級的分布情況分析81-82
- 5.1.2.5 領域教學知識三要素的比較分析82-84
- 5.1.3 研究小結84-85
- 5.2 研究二:基本信息對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的影響85-95
- 5.2.1 研究結果85-89
- 5.2.1.1 各基本信息對領域教學知識影響的檢驗85-86
- 5.2.1.2 園所等級對領域教學知識的進一步檢驗86-88
- 5.2.1.3 教齡對領域教學知識的進一步檢驗88-89
- 5.2.2 研究分析89-94
- 5.2.2.1 園所等級對領域教學知識進一步檢驗的分析89-91
- 5.2.2.2 教齡對領域教學知識進一步檢驗的分析91-94
- 5.2.3 研究小結94-95
- 5.3 研究三:語言、美術、數(shù)學三領域領域教學知識的比較95-114
- 5.3.1 研究結果95-107
- 5.3.1.1 教師在三個領域領域教學知識的基本情況95-100
- 5.3.1.2 教師在三個領域各要素融合度的比較100-101
- 5.3.1.3 教師在三個領域各要素的差異比較101-107
- 5.3.2 研究分析107-113
- 5.3.2.1 教師在三個領域領域教學知識基本情況比較分析107-108
- 5.3.2.2 教師在三個領域各要素融合度比較分析108-109
- 5.3.2.3 教師在三個領域各要素差異比較分析109-113
- 5.3.3 研究小結113-114
- 第6章 對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的質化分析114-140
- 6.1 教學內(nèi)容知識的獲得114-121
- 6.1.1 從培訓中獲得114-115
- 6.1.2 從反思中獲得115-116
- 6.1.3 從兒童的生活中生成116-119
- 6.1.4 從書籍中獲得119
- 6.1.5 研究分析119-121
- 6.2 教育對象知識的獲得121-129
- 6.2.1 在反復地試教中了解兒童121-124
- 6.2.2 在教學互動中診斷兒童124-126
- 6.2.3 通過教學反思總結兒童126-128
- 6.2.4 研究分析128-129
- 6.3 教學方法知識的獲得129-139
- 6.3.1 從教學中積累129
- 6.3.2 從團隊中汲取129-131
- 6.3.3 從生活中獲取131-132
- 6.3.4 從兒童中提煉132-138
- 6.3.5 研究分析138-139
- 6.4 本章小結139-140
- 第7章 總結論和教育建議140-157
- 7.1 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的構成140-144
- 7.1.1 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構成要素及融合情況140-141
- 7.1.2 提高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構成要素融合度的建議141-144
- 7.2 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三要素的發(fā)展144-149
- 7.2.1 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三要素的發(fā)展狀況144-145
- 7.2.2 促進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三要素發(fā)展的教育建議145-149
- 7.3 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在三領域的發(fā)展149-151
- 7.3.1 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在三領域的發(fā)展狀況149-150
- 7.3.2 促進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薄弱領域發(fā)展的教育建議150-151
- 7.4 職后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的成長151-154
- 7.4.1 職后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成長的途徑151
- 7.4.2 對職后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成長的建議151-154
- 7.5 研究意義、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154-157
- 7.5.1 研究意義154-155
- 7.5.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155-157
- 主要參考文獻157-162
- 附錄162-165
- 后記165-167
- 附件16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自揮;;中學英語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調查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8年09期
2 熊宜勤;莫文;;教師教學策略知識發(fā)展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導刊;2006年05期
3 楊彩霞;;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本質、特征與結構[J];教育科學;2006年01期
4 趙宏梅;;職前語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fā)展探究[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5 錢雨;;論生成課程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31期
6 湯杰英;周兢;韓春紅;;學科教學知識構成的厘清及對教師教育的啟示[J];教育科學;2012年05期
7 袁維新;學科教學知識:一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視角[J];外國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8 唐澤靜;陳旭遠;;“學科教學知識”研究的發(fā)展及其對職前教師教育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9 劉小強;教師專業(yè)知識基礎與教師教育改革:來自PCK的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年11期
10 朱曉民;陶本一;;西方學科教學知識研究的兩種路徑[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劉清華;教師知識的模型建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景敏;基于學校的數(shù)學教師數(shù)學教學內(nèi)容知識發(fā)展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董濤;課堂教學中的PCK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童莉;初中數(shù)學教師數(shù)學教學知識的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學前教師領域教學知識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15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7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