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信仰與族群認同建構 ——甘肅省東鄉(xiāng)族自治縣唐汪川人的民族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01 18:03
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的唐汪鎮(zhèn)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鄉(xiāng)村社區(qū),當地人的身上有著較為復雜的認同。唐汪地區(qū)各大宗族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都出現了部分族人改信伊斯蘭教的情況,并由此形成了被當地人稱為“本家”的穆斯林群體。同時,建國后民族識別工作的開展又進一步使得這一皈信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群體出現了認同回族與認同東鄉(xiāng)族的分化現象。并且,有趣的是當地人在認可及踐行各自民族身份認同的同時,他們又保持著對各自宗族祖先的高度認可;蛟S也正是這一層原因,使得當地各民族間的交往呈現出一種如學者們所說的“頻繁越界”現象。因此,唐汪當地特有的民族關系以及交往模式,在使得當地政府頻頻受到各級政府表彰的同時,也成了近來學界關于民族關系研究的一大熱點。與多數學者所觀察到的越界行為相比,本研究的調查顯示,這一不斷被逾越的“文化邊界”在實際交往過程中卻不總是模糊的、可輕松逾越的。借由特定“文化事項”的社會過程,當地擁有不同身份的群體萌發(fā)了相應的集體意識。然而更為有趣的是,這一由“文化差異”所產生的具有“族裔”導向的集體意識卻并未在彼此所構筑的社會關系上得到充分的展現。相對應的是,當地各群體在交往時所強調的,依舊是...
【文章來源】:上海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25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選題背景
第二節(jié) 相關理論研究綜述
一、族群性與族群認同研究
二、宗族研究
三、唐汪川地區(qū)的相關研究現狀
第三節(jié) 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四節(jié) 研究內容與架構
第二章 甘肅東鄉(xiāng)唐汪人的民族志概述
引言
第一節(jié) 唐汪其地
第二節(jié) 人口分布及遷移歷史
第三節(jié) 居住格局與房屋建筑
第四節(jié) 語言文字
第五節(jié) 社會組織
第六節(jié) 宗教信仰
第七節(jié) 生計方式
第八節(jié) 交通運輸
第九節(jié) 學校教育
第十節(jié) 醫(yī)療衛(wèi)生
第十一節(jié) 飲食文化
第十二節(jié) 休閑娛樂
小結
第三章 文化事項與身份認同的建構
引言
第一節(jié) 認同的背景:宗族、信仰與我國的民族概念
一、代表正統(tǒng)的宗族與強調世系的宗族
二、信仰
三、我國的民族概念
第二節(jié) 身份認同的建構:一個宗族、兩種信仰、三種民族
一、唐、汪兩姓的來源
二、伊斯蘭教在當地的傳播與信仰的分化
三、民族識別過程中的身份認同變遷
小結
第四章 族際互動與文化表述
引言
第一節(jié) 族際互動中的認同實踐
一、字輩與通婚原則
二、祭祖:亦神亦祖的“白馬將軍”
第二節(jié) 婚喪儀式以及飲食中的文化表述
一、婚姻嫁娶
二、喪葬禮儀
三、飲食文化中的自我表述
第三節(jié) “重家族、輕民族”的特有交往邏輯
一、同姓間(同宗族內)的社會交往
二、異姓間(不同宗族間)的社會交往
第四節(jié) 群體的身份邊界與族群性表述
小結
第五章 地方社會與族群認同的建構
引言
第一節(jié) 互保與共生:戰(zhàn)亂與跨宗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一、乾隆四十六年蘇四十三反清起義
二、同治年間的回民起義
三、民國十七年的兵亂
第二節(jié) 方神與先賢:擴大的庇佑與共同體認同的建構
一、汪巴巴:庇佑唐汪的伊斯蘭先賢
二、金花娘娘:肩負交流使命的地方神明
第三節(jié) “賤、懶、慫、毒”:來自他者的分類評價與作為一個整體的唐汪人
一、“山/川”的另一面:賤懶慫毒
二、“分類”的強化:從“賤懶慫毒”到“唐汪人”
第四節(jié) 內部成員的認同建構與外部群體的分類強化
小結
第六章 結語
一、宗族、民族(minzu)與族群
二、受阻的族群性表述:對唐汪當地民族關系的另一種理解
三、多數者與他們的“族裔選擇”
四、有關族群性主觀觀點的爭論
五、從“地域標簽”到“族群”:“唐汪人”族群的形成
六、展望與探討
附錄
參考文獻
作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劇場、儀式與認同——西北民族走廊唐氏“家神”信仰的人類學考察[J]. 周傳斌,韓學謀.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6(06)
[2]多元族群互動中的甘青地區(qū)家族類型——以三個家族為例的人類學研究[J]. 周傳斌,韓學謀. 西北民族研究. 2015(04)
[3]甘青民族走廊民間信仰多元特征及族際研究模式初探[J]. 崔明. 西北民族研究. 2015(03)
[4]論多民族國家語境里的族別問題[J]. 范可.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4)
[5]略論族群認同與族別認同[J]. 范可.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5(04)
[6]“韋伯命題”與宗族研究的范式危機[J]. 張小軍.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6)
[7]信任、認同與“他者”:族群和民族省思[J]. 范可.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6)
[8]東鄉(xiāng)唐汪川民族關系調查[J]. 王建新.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9]東鄉(xiāng)族的性別與性別關系——來自田野的報告[J]. 滿珂.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10]東鄉(xiāng)宗教與宗族的互動與裂變——記憶與話語中的哈木則[J]. 楊德亮.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博士論文
[1]臨夏回族自治州民族關系研究[D]. 賈毅.蘭州大學 2013
[2]“民家情”: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D]. 張麗劍.中央民族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圣紀節(jié)”的宗教人類學考察與研究[D]. 馬輝.西北民族大學 2013
[2]唐汪川回族葬禮儀式的人類學解讀[D]. 馬曉露.蘭州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526806
【文章來源】:上海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25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選題背景
第二節(jié) 相關理論研究綜述
一、族群性與族群認同研究
二、宗族研究
三、唐汪川地區(qū)的相關研究現狀
第三節(jié) 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四節(jié) 研究內容與架構
第二章 甘肅東鄉(xiāng)唐汪人的民族志概述
引言
第一節(jié) 唐汪其地
第二節(jié) 人口分布及遷移歷史
第三節(jié) 居住格局與房屋建筑
第四節(jié) 語言文字
第五節(jié) 社會組織
第六節(jié) 宗教信仰
第七節(jié) 生計方式
第八節(jié) 交通運輸
第九節(jié) 學校教育
第十節(jié) 醫(yī)療衛(wèi)生
第十一節(jié) 飲食文化
第十二節(jié) 休閑娛樂
小結
第三章 文化事項與身份認同的建構
引言
第一節(jié) 認同的背景:宗族、信仰與我國的民族概念
一、代表正統(tǒng)的宗族與強調世系的宗族
二、信仰
三、我國的民族概念
第二節(jié) 身份認同的建構:一個宗族、兩種信仰、三種民族
一、唐、汪兩姓的來源
二、伊斯蘭教在當地的傳播與信仰的分化
三、民族識別過程中的身份認同變遷
小結
第四章 族際互動與文化表述
引言
第一節(jié) 族際互動中的認同實踐
一、字輩與通婚原則
二、祭祖:亦神亦祖的“白馬將軍”
第二節(jié) 婚喪儀式以及飲食中的文化表述
一、婚姻嫁娶
二、喪葬禮儀
三、飲食文化中的自我表述
第三節(jié) “重家族、輕民族”的特有交往邏輯
一、同姓間(同宗族內)的社會交往
二、異姓間(不同宗族間)的社會交往
第四節(jié) 群體的身份邊界與族群性表述
小結
第五章 地方社會與族群認同的建構
引言
第一節(jié) 互保與共生:戰(zhàn)亂與跨宗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一、乾隆四十六年蘇四十三反清起義
二、同治年間的回民起義
三、民國十七年的兵亂
第二節(jié) 方神與先賢:擴大的庇佑與共同體認同的建構
一、汪巴巴:庇佑唐汪的伊斯蘭先賢
二、金花娘娘:肩負交流使命的地方神明
第三節(jié) “賤、懶、慫、毒”:來自他者的分類評價與作為一個整體的唐汪人
一、“山/川”的另一面:賤懶慫毒
二、“分類”的強化:從“賤懶慫毒”到“唐汪人”
第四節(jié) 內部成員的認同建構與外部群體的分類強化
小結
第六章 結語
一、宗族、民族(minzu)與族群
二、受阻的族群性表述:對唐汪當地民族關系的另一種理解
三、多數者與他們的“族裔選擇”
四、有關族群性主觀觀點的爭論
五、從“地域標簽”到“族群”:“唐汪人”族群的形成
六、展望與探討
附錄
參考文獻
作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劇場、儀式與認同——西北民族走廊唐氏“家神”信仰的人類學考察[J]. 周傳斌,韓學謀.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6(06)
[2]多元族群互動中的甘青地區(qū)家族類型——以三個家族為例的人類學研究[J]. 周傳斌,韓學謀. 西北民族研究. 2015(04)
[3]甘青民族走廊民間信仰多元特征及族際研究模式初探[J]. 崔明. 西北民族研究. 2015(03)
[4]論多民族國家語境里的族別問題[J]. 范可.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4)
[5]略論族群認同與族別認同[J]. 范可.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5(04)
[6]“韋伯命題”與宗族研究的范式危機[J]. 張小軍.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6)
[7]信任、認同與“他者”:族群和民族省思[J]. 范可.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6)
[8]東鄉(xiāng)唐汪川民族關系調查[J]. 王建新.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9]東鄉(xiāng)族的性別與性別關系——來自田野的報告[J]. 滿珂.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10]東鄉(xiāng)宗教與宗族的互動與裂變——記憶與話語中的哈木則[J]. 楊德亮.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博士論文
[1]臨夏回族自治州民族關系研究[D]. 賈毅.蘭州大學 2013
[2]“民家情”: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D]. 張麗劍.中央民族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圣紀節(jié)”的宗教人類學考察與研究[D]. 馬輝.西北民族大學 2013
[2]唐汪川回族葬禮儀式的人類學解讀[D]. 馬曉露.蘭州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5268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52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