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社會科學的哲學基礎 ——當代自然主義的解決方案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07 00:23
本論文由導言、五個專題論述和結束語七個部分組成。導言部分針對本文選題的背景以及寫作意義做了相關說明,具體考察了國內(nèi)外的研究現(xiàn)狀,簡略介紹了各專題的核心內(nèi)容,特別是在寫作思路的闡明中提供了各章節(jié)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指出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試圖通過“自然主義轉向”的思維模式,來重新考察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基本哲學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求解試圖為社會科學構建一種以當代自然主義為核心觀念的哲學基礎。第一章從科學與哲學兩個層面,分析了社會科學研究中自然主義轉向的外部影響與內(nèi)在動因,并著重從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模式的轉變上,闡述了自然主義的基本內(nèi)涵以及社會科學研究的自然主義進路及特征,從而進一步在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內(nèi)容與方式、社會知識“科學性”的辯護,以及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論域等方面,探討了自然主義轉向的意義。第二章從本體論維度,立足于巴斯卡批判自然主義的哲學觀念,闡釋了自然主義在社會科學中的使用范圍,以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本體論層面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從而來揭示社會科學可能性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本章從科學實踐的層面上,通過邦格的系統(tǒng)本體論思想以及當代認知科學的新發(fā)展,為社會本體論的自然化,提供了一種基于自然主義...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19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言
一、選題背景與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三、主要內(nèi)容與寫作思路
四、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 當代社會科學中的自然主義轉向
1.1 自然主義轉向的外部影響與內(nèi)在動因
1.1.1 科學層面:自然科學的成功
1.1.2 哲學層面:邏輯經(jīng)驗主義的衰落與自然主義的復興
1.2 自然主義的涵義
1.2.1 自然主義的歷史溯源
1.2.2 自然主義的內(nèi)涵界定
1.2.3 自然主義的研究域面
1.3 社會科學的自然主義進路及特征
1.3.1 經(jīng)驗自然主義
1.3.2 批判自然主義
1.3.3 自然化認識論
1.3.4 自然主義的社會認識論
1.4 自然主義轉向的意義
1.4.1 哲學問題求解模式的變革
1.4.2 社會知識科學性的辯護
1.4.3 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論域的擴大
1.5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本體論維度:社會科學的自然主義論證
2.1 批判自然主義的理論來源
2.2 本體論的重申:先驗實在論
2.2.1 知識的兩種維度
2.2.2 實在的先驗論證
2.2.3 先驗實在的分層特征及其三個領域
2.3 社會科學何以可能:批判自然主義的回答
2.3.1 社會行動轉換模型
2.3.2 社會結構的突現(xiàn)性
2.3.3 社會本體論的先驗論證
2.4 社會科學本體論的自然化
2.4.1 自然化社會科學本體論的必要性
2.4.2 社會本體論的自然主義論證:先驗論證的重建
2.4.3 自然主義視域下的社會系統(tǒng)與人類行為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方法論維度:社會科學研究的“自然化”
3.1 自然化社會科學的理論來源
3.2 自然化社會科學的形成
3.2.1“自然化”的基本涵義
3.2.2 進化的社會科學
3.2.3 認知的社會科學
3.2.4 神經(jīng)科學與社會科學
3.3 自然化社會科學的理論特征
3.3.1 連續(xù)性關系的澄清
3.3.2 綜合的認知維度
3.3.3 進化解釋與進化類比
3.4 社會科學“自然化”的哲學意義
3.4.1 社會科學研究模式的變革
3.4.2 社會科學統(tǒng)一性的構建
3.4.3 社會科學“科學性”的辯護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認識論維度:科學的連續(xù)性
4.1 連續(xù)性論題的兩種基本理論模式
4.1.1 連續(xù)性論題的理論來源
4.1.2 哲學與科學的連續(xù)性
4.1.3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連續(xù)性
4.2 連續(xù)性建構的自然主義走向
4.2.1 哲學與科學的互動發(fā)展
4.2.2 當代自然主義與傳統(tǒng)哲學的研究模式
4.2.3 連續(xù)性建構的動力學基礎:“自然主義轉向”
4.2.4 社會科學中哲學問題求解的新模式
4.3 連續(xù)性論題的“自然化”特征
4.3.1 社會行為的自然選擇解釋
4.3.2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認知革命”
4.3.3 社會科學實踐的理性重建
4.4 構建連續(xù)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4.4.1 人類行為的科學心理學解釋
4.4.2 文化進化解釋的自然主義進路
4.4.3 社會科學與認知科學的融合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實踐維度:自然主義的適用性
5.1 人類學研究的自然主義路徑:表征的傳染病模型
5.1.1 方法論個體主義的本體論困境與出路
5.1.2 表征的傳染病模型的兩種理論進路:模因論與基因-文化協(xié)同進化理論
5.1.3 文化表征的傳染病模型的建構及其意義
5.1.4 社會科學中引入表征的傳染病模型的意義
5.2 經(jīng)濟學研究中實驗方法的運用與發(fā)展
5.2.1 社會科學中實驗方法的興起
5.2.2 實驗方法的適用性考察
5.2.3 實驗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哲學意義
5.3 本章小結
結束語 走向一種自然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自然化社會科學的形成、特征和意義[J]. 殷杰,趙雷.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7(01)
[2]自然主義的復興:巴斯卡的批判自然主義[J]. 趙雷,殷杰.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15(04)
[3]社會科學與貝葉斯方法[J]. 殷杰,趙雷. 理論月刊. 2012(12)
[4]作為元哲學的自然主義[J]. 程煉. 科學文化評論. 2012(01)
[5]早期邏輯經(jīng)驗主義中的社會科學哲學——激進物理主義的情況[J]. T.于貝爾,殷杰. 世界哲學. 2011(05)
[6]社會科學哲學的核心概念——第二屆“清華-匹茲堡大學科學哲學暑期學院”綜述[J]. 王巍. 哲學動態(tài). 2010(02)
[7]社會科學范式及其哲學基礎[J]. 殷杰,樊小軍.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1)
[8]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發(fā)展的三種態(tài)勢[J]. 吳畏. 哲學動態(tài). 2008(07)
[9]論社會科學規(guī)律之可能性——從當代自然主義和反自然主義的角度看[J]. 袁繼紅.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8(07)
[10]轉型心理學:以群體資格為中心[J]. 方文. 中國社會科學. 2008(04)
本文編號:3480802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19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言
一、選題背景與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三、主要內(nèi)容與寫作思路
四、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 當代社會科學中的自然主義轉向
1.1 自然主義轉向的外部影響與內(nèi)在動因
1.1.1 科學層面:自然科學的成功
1.1.2 哲學層面:邏輯經(jīng)驗主義的衰落與自然主義的復興
1.2 自然主義的涵義
1.2.1 自然主義的歷史溯源
1.2.2 自然主義的內(nèi)涵界定
1.2.3 自然主義的研究域面
1.3 社會科學的自然主義進路及特征
1.3.1 經(jīng)驗自然主義
1.3.2 批判自然主義
1.3.3 自然化認識論
1.3.4 自然主義的社會認識論
1.4 自然主義轉向的意義
1.4.1 哲學問題求解模式的變革
1.4.2 社會知識科學性的辯護
1.4.3 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論域的擴大
1.5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本體論維度:社會科學的自然主義論證
2.1 批判自然主義的理論來源
2.2 本體論的重申:先驗實在論
2.2.1 知識的兩種維度
2.2.2 實在的先驗論證
2.2.3 先驗實在的分層特征及其三個領域
2.3 社會科學何以可能:批判自然主義的回答
2.3.1 社會行動轉換模型
2.3.2 社會結構的突現(xiàn)性
2.3.3 社會本體論的先驗論證
2.4 社會科學本體論的自然化
2.4.1 自然化社會科學本體論的必要性
2.4.2 社會本體論的自然主義論證:先驗論證的重建
2.4.3 自然主義視域下的社會系統(tǒng)與人類行為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方法論維度:社會科學研究的“自然化”
3.1 自然化社會科學的理論來源
3.2 自然化社會科學的形成
3.2.1“自然化”的基本涵義
3.2.2 進化的社會科學
3.2.3 認知的社會科學
3.2.4 神經(jīng)科學與社會科學
3.3 自然化社會科學的理論特征
3.3.1 連續(xù)性關系的澄清
3.3.2 綜合的認知維度
3.3.3 進化解釋與進化類比
3.4 社會科學“自然化”的哲學意義
3.4.1 社會科學研究模式的變革
3.4.2 社會科學統(tǒng)一性的構建
3.4.3 社會科學“科學性”的辯護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認識論維度:科學的連續(xù)性
4.1 連續(xù)性論題的兩種基本理論模式
4.1.1 連續(xù)性論題的理論來源
4.1.2 哲學與科學的連續(xù)性
4.1.3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連續(xù)性
4.2 連續(xù)性建構的自然主義走向
4.2.1 哲學與科學的互動發(fā)展
4.2.2 當代自然主義與傳統(tǒng)哲學的研究模式
4.2.3 連續(xù)性建構的動力學基礎:“自然主義轉向”
4.2.4 社會科學中哲學問題求解的新模式
4.3 連續(xù)性論題的“自然化”特征
4.3.1 社會行為的自然選擇解釋
4.3.2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認知革命”
4.3.3 社會科學實踐的理性重建
4.4 構建連續(xù)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4.4.1 人類行為的科學心理學解釋
4.4.2 文化進化解釋的自然主義進路
4.4.3 社會科學與認知科學的融合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實踐維度:自然主義的適用性
5.1 人類學研究的自然主義路徑:表征的傳染病模型
5.1.1 方法論個體主義的本體論困境與出路
5.1.2 表征的傳染病模型的兩種理論進路:模因論與基因-文化協(xié)同進化理論
5.1.3 文化表征的傳染病模型的建構及其意義
5.1.4 社會科學中引入表征的傳染病模型的意義
5.2 經(jīng)濟學研究中實驗方法的運用與發(fā)展
5.2.1 社會科學中實驗方法的興起
5.2.2 實驗方法的適用性考察
5.2.3 實驗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哲學意義
5.3 本章小結
結束語 走向一種自然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自然化社會科學的形成、特征和意義[J]. 殷杰,趙雷.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7(01)
[2]自然主義的復興:巴斯卡的批判自然主義[J]. 趙雷,殷杰.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15(04)
[3]社會科學與貝葉斯方法[J]. 殷杰,趙雷. 理論月刊. 2012(12)
[4]作為元哲學的自然主義[J]. 程煉. 科學文化評論. 2012(01)
[5]早期邏輯經(jīng)驗主義中的社會科學哲學——激進物理主義的情況[J]. T.于貝爾,殷杰. 世界哲學. 2011(05)
[6]社會科學哲學的核心概念——第二屆“清華-匹茲堡大學科學哲學暑期學院”綜述[J]. 王巍. 哲學動態(tài). 2010(02)
[7]社會科學范式及其哲學基礎[J]. 殷杰,樊小軍.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1)
[8]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發(fā)展的三種態(tài)勢[J]. 吳畏. 哲學動態(tài). 2008(07)
[9]論社會科學規(guī)律之可能性——從當代自然主義和反自然主義的角度看[J]. 袁繼紅.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8(07)
[10]轉型心理學:以群體資格為中心[J]. 方文. 中國社會科學. 2008(04)
本文編號:34808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4808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