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重構研究
本文關鍵詞: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重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現(xiàn)代社會結構的轉型與變遷、教育學科研究的深化與拓展,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這一亙古未易的角色典范,已漸趨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元素與價值內涵。從傳統(tǒng)教育學論域出發(fā),教師既是推動人類文明代際更新的核心力量,也是引領民族精神健康成長的文化使者,更是決定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人物;而以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來透視,教師已不僅是單純的教育—課程—教學專業(yè)工作者,更是社會—政治—文化發(fā)展的推動者。面對教師不斷累加、陷于龐雜的角色負載,面對教師能否成為知識分子的異見紛陳,本研究以教師作為“人”這個無法再往后撤退的底色為原點,以教師作為“知識人”這個賴以從教的角色為基底,來論析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重構問題,旨在對既往的教師角色展開一次論述清思,對未來的教師形象展開一次前瞻構想,以期為當下中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出發(fā),為課程改革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再定位提供新的視角與鏡鑒。 正如任何一種概念論述與實踐行動之間的落差,都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檢視一樣,對教師作為知識分子這一新角色的建構,無疑也需要面對理想與現(xiàn)實、當下與未來的碰撞與抉擇。描繪理想的教育圖景,學校應當是一個培育交往理性、踐行民主精神的公共空間,學生應當在那里習得作為未來公民所具備的批判知識與建構能力,這就對作為關鍵人物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責任使命,他們應當成為一種善于實踐反思、勇于求真批判、敢于質疑創(chuàng)新的知識分子。然而,透視當下的教育事實,學校無疑處于官僚系統(tǒng)層級監(jiān)控的底端,教師作為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攜帶者,年復一年悄無聲息地灌輸著源于官方的套裝課程知識,而學生則日復一日渾然不覺地承受著生理上的身體規(guī)訓、思維上的知識強制、語言上的符碼暴力。為彌合此種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斷裂,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應當以清明的價值理性、冷峻的批判眼光向內挖掘、自我啟蒙。同時,外部社會也應當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鼓勵探索的氣度,為教師成為知識分子創(chuàng)設寬松、寬容、寬和的教育生態(tài)。 本論文秉持源于實踐——理論引導——改進實踐這一認識論路線,遵循描繪應然——透析實然——溯源歸因——建構生成這一方法論線索,充分汲取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資源,聚焦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重構這一命題,展開了一次充滿挑戰(zhàn)、異常艱辛、意趣橫生的理智探險之旅,努力做到持之有故、論之有理、述之有道。全文共分以下八個部分: 第一部分,導論: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研究檢視。本部分直面課程與教學論域中的熱點問題:教師究竟是誰?教師是不是知識分子?教師作為知識分子何以可能?等一系列歧異紛爭,在系統(tǒng)梳理既有相關研究成果、創(chuàng)新建構核心概念的基礎上,從課程研究走向教師實踐的范式轉換、教師作為知識分子屬性的正本清源、教師專業(yè)化與公共性的角色統(tǒng)整等三個方面,澄明了教師作為知識分子這一選題的學理價值與實踐意涵。 第二部分,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立論邏輯。本部分從實證分析、理論確證與角色澄明三條線索展開。一個方面,聚焦教師日常生活,從課堂、學校、社會等維度,采取由近而遠、移步換景手法,通過調查分析在職教師、在校師范生、學生家長對教師角色的應然期待,具現(xiàn)了教師發(fā)展的專業(yè)化偏差與公共性缺失共時存在;另一方面,聚焦學理探討層面,從教師是知識人、文化人與社會人,從教師是社會轉型的價值守望者、教育變革的愿景描繪者、自身轉型的角色定位者,從信息時代公共空間的拓展、公民社會建設步伐的加快、教育場域人文氛圍的充盈等三個維度,對教師成為知識分子的前提性、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了確證;再一方面,從人格獨立、求真批判與質疑創(chuàng)新三個角度,勾畫了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公共品性,從教人求真、言傳身教與恪守師志三個層面,澄明了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特個性。 第三部分,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理想類型。此部分建構了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應然“角色叢”:就教師成為知識創(chuàng)新的引領者而言,提出了教師引領知識理解方式的創(chuàng)新、知識批判方式的嬗變、知識增長方式的轉型等重大責任;從教師成為課堂生態(tài)的領導者方面,指明了教師解放兒童的眼睛、耳朵與聲音的重要使命;就教師成為學校組織的形構者來說,透視了教師祛除學?茖又贫缺锥、創(chuàng)建“學校教育共同體”的可能路向;從教師成為社會價值的轉化者層面,剖析了教師應洞悉政治的教育化本質與探尋教育的政治性空間,以此來明晰教師成為知識分子,所應解決的專業(yè)化偏失與公共性式微問題。 第四部分,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實踐阻抗。此部分把視線從整合理論資源轉向教師鮮活的日常生活場域,從教師時間的異化層面,揭示了教師職域正日益陷入無限膨脹之中;從教師職責的紛亂層面,剖析了教師責任的無法承擔之重;從教師意向的潛隱層面,刻畫了教師價值理性的自我放逐之態(tài);從教師角色的焦慮層面,呈現(xiàn)了教師角色認同的茫然無措之狀。四個層面縱橫交錯、經緯分明、視域互補、彼此觀照,較為客觀、真實、細致、全面地透視了教師難以成為理想類型知識分子的實踐困境。 第五部分,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弱化歸因。此部分沿著以下三個維度展開:一是從體制依附層面,剖析了導源于科層組織的層級節(jié)律,教師蛻變?yōu)椤皩I(yè)人”;導源于單位制度的身份鎖定,教師淪落為“受雇者”;導源于績效管理的責任框限,教師矮化為“技術工”的困境歸因;二是從市場效應層面,揭示了由于受文化商業(yè)化、教育消費化、教師功利化背后市場邏輯的操縱,教師在扮演知識分子時呈現(xiàn)出的精神式微、認同焦慮與矛盾心態(tài);三是從專業(yè)發(fā)展層面,揭示了是日益異化為“專業(yè)主義”的教師“專業(yè)化”,屏蔽了教師的公共責任、鉗制了教師的批判精神、消解了教師的人文情懷。 第六部分,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生成條件。此部分針對教師作為知識分子所面對的理論誤識與實踐阻抗,從教師主體與社會環(huán)境兩個層面展開,探討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內外雙重條件:其一,在教師主體方面,指出教師作為知識分子應當從整合時空概念、喚醒批判意識、修繕知能結構方面進行自我啟蒙;其二在社會環(huán)境方面,強調需要由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轉型、教育行政機構的變革、學校制度理性的回歸等方面與內因協(xié)同配合。此種內外條件的創(chuàng)設,意在聯(lián)結教師角色的理想類型與實踐困境之間依然能夠彌合“斷裂”的意義空間,從而為教師成為知識分子,探尋有效的觀念重構之策與適切的實踐整合之道。 第七部分,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重構路徑。此部分統(tǒng)合既有關于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理論資源,探尋教師發(fā)展的專業(yè)化與公共性之間的內在張力,致力于在中國歷史文化脈絡之中,廓清教師成為知識分子的中國特色道路,即彰顯求真的科學精神:面向日常生活、篤信客觀事實,敢于批判揚棄、勇于質疑創(chuàng)新;踐行向善的專業(yè)倫理:加強實踐反思、形塑倫理文化,堅守價值理性、擔當公共責任;引領顯美的生命提升:開放課堂情境、形成鳴沙景觀,破除知識權威、激發(fā)教學想象。 第八部分,結語: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表達限度。從外部來說,教師是立足專業(yè)知識、關切公共生活、形塑良善公民的社會價值轉化者,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要擔當預測未來世界的先覺先知、率領民眾運動的精神導師、棲身網(wǎng)絡空間的意見領袖;從內部而言,教師作為知識創(chuàng)新的引領者、課堂生態(tài)的領導者與學校組織的形構者,應當堅守立德樹人、教書育人這一職域,以自我啟蒙為前提,擔當公共責任、敢于求真批判、勇于質疑創(chuàng)新;以解放學生為鵠的,對教育場域中的異化、物化與倭化現(xiàn)象展開批判,致力于建構一個民主、公平、良善的教育新世界。
【關鍵詞】:教師角色 知識分子 專業(yè)化 公共性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451
【目錄】:
- 摘要7-10
- Abstract10-15
- 導論: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研究檢視15-41
- 一、問題緣起15-18
- (一) 范式轉換:對課程研究走向教師實踐的回應15-16
- (二) 正本清源:對教師知識分子屬性質疑的反證16-17
- (三) 角色統(tǒng)整:教師專業(yè)化與公共性矛盾的消解17-18
- 二、研究綜述18-29
- (一) 國外教師與知識分子關系的研究述評19-24
- (二) 國內教師與知識分子關系的研究述評24-29
- 三、概念界定29-35
- (一) 公共性30-31
- (二) 知識分子31-32
- (三) 教師角色32-35
- 四、研究意義35-36
- (一) 理論意義35-36
- (二) 實踐意義36
- 五、思路與方法36-38
- (一) 研究思路36-38
- (二) 研究方法38
- 六、重點與難點38-41
- (一) 研究重點38-39
- (二) 研究難點39-41
- 第一章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立論邏輯41-61
- 一、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現(xiàn)實呼喚41-48
- (一) 社會對教師作為知識化身與價值范導的認知偏差42-44
- (二) 教師群體對知識理性以及知識工具化的認知失調44-46
- (三) 教師角色在專業(yè)性與公共性方面存在著二維背離46-48
- 二、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理論確證48-54
- (一)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前提性48-50
- (二)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必要性50-52
- (三)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可行性52-54
- 三、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品性54-61
- (一)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公共性54-56
- (二)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特性56-61
- 第二章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理想類型61-85
- 一、教師應擔當知識創(chuàng)新的引領者61-68
- (一) 引領知識理解方式的創(chuàng)新62-65
- (二) 引領知識批判方式的嬗變65-66
- (三) 引領知識增長方式的轉型66-68
- 二、教師應擔當課堂生態(tài)的領導者68-73
- (一) 解放學生的“眼睛”69-70
- (二) 解放學生的“耳朵”70-71
- (三) 解放學生的“聲音”71-73
- 三、教師應擔當學校組織的形構者73-79
- (一) 祛除學?茖咏M織的弊端73-75
- (二) 創(chuàng)建“學校教育共同體”75-79
- 四、教師應擔當社會價值的轉化者79-85
- (一) 洞悉政治的教育化本質79-81
- (二) 探尋教育的政治性空間81-85
- 第三章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實踐阻抗85-105
- 一、教師時間的異化85-89
- (一) 人為區(qū)隔:自然時間的斷裂86-87
- (二) 職域無界:教學時間的沖減87-88
- (三) 目標彌散:教師時間的綿延88-89
- 二、教師職責的紛亂89-94
- (一) 事務蕪雜:旋轉無休的“陀螺”89-90
- (二) 責任繁重:稻草壓垮的“駱駝”90-92
- (三) 評價偏失:主體旁落的“他者”92-94
- 三、教師意向的潛隱94-98
- (一) 慣習阻抗:文化積弊的歷史淀陳96
- (二) 條件規(guī)約:教學制度的供給失調96-97
- (三) 自我蒙蔽:教師主體的理性放逐97-98
- 四、教師角色的焦慮98-105
- (一) 心理枯竭:作為生命體征的教師角色焦慮99-100
- (二) 職業(yè)倦。鹤鳛樯铙w驗的教師角色焦慮100-101
- (三) 存在困惑:作為哲學范疇的教師角色焦慮101-105
- 第四章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弱化歸因105-127
- 一、體制依附性的牽制106-112
- (一) 官僚體制的層級節(jié)律:教師蛻變?yōu)椤皩I(yè)人”106-108
- (二) 單位制度的身份鎖定:教師淪落為“受雇者”108-110
- (三) 績效管理的責任框限:教師矮化為“技術工”110-112
- 二、市場功利性的腐蝕112-119
- (一) 市場誘致了文化的商業(yè)化113-115
- (二) 市場催生了教育的消費化115-117
- (三) 市場蠱惑了教師的功利化117-119
- 三、教師專業(yè)化的蒙蔽119-127
- (一) “專業(yè)化”屏蔽了教師的公共責任119-121
- (二) “專業(yè)化”鉗制了教師的批判精神121-122
- (三) “專業(yè)化”消解了教師的人文情懷122-127
- 第五章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生成條件127-155
- 一、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自我啟蒙128-140
- (一) 教師時空概念的整合129-131
- (二) 教師批判意識的喚醒131-136
- (三) 教師權能結構的修繕136-140
- 二、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社會環(huán)境140-155
- (一) 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轉型140-146
- (二) 教育行政體制的變革146-150
- (三) 學校制度理性的回歸150-155
- 第六章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重構路徑155-169
- 一、教師要守護科學精神156-160
- (一) 面向生活世界,篤信客觀事實156-158
- (二) 敢于求真批判,勇于質疑創(chuàng)新158-159
- (三) 傳承創(chuàng)新文化,氤氳化生文明159-160
- 二、教師要踐行專業(yè)倫理160-163
- (一) 關切公共利益,恪守公平正義160-161
- (二) 加強實踐反思,彰顯人文關懷161-162
- (三) 踐行倫理承諾,形塑感恩人格162-163
- 三、教師要關愛學生生命163-169
- (一) 關注個體生命,滋潤學生心靈164-165
- (二) 開放課堂情境,形成鳴沙景觀165-166
- (三) 破除文本權威,激發(fā)教學想象166-169
- 結語: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表達限度169-173
- 參考文獻173-191
- 附錄191-197
- 后記197-199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主要成果199-20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亞斌;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與薩義德東方主義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2 林建華,李偉;論20世紀40年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特征認知及其意義[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3 楊雪梅;;北京市小學教師時間管理能力的調查與思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 辛治洋;批判教育學的困境與出路[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5 何茜;;西方課程研究的美學轉向[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6 鄭金洲;美國批判教育學之批判——吉魯?shù)呐薪逃^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1997年05期
7 馬維娜;文化再制中的教育公平——在現(xiàn)實與虛擬中躍遷的教育解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馬維娜;;教育社會學拓展的可能空間[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9 張華;方媛;;教師角色的迷惘與式微——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三大難題之一[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年06期
10 O@傳振;王飛麟;;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權力運作析論——以權力的IEMP模式為視角[J];長江論壇;2007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余凱;臺灣威權體制下的知識分子[D];復旦大學;2008年
2 張爽;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中國知識分子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3 寧文曉;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態(tài)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志超;三級課程管理的權力運作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重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71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47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