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尊嚴的教育生活及其制度建構 ——兼論教育羞辱及其批判
發(fā)布時間:2021-09-19 07:48
論文提出的核心問題是:我們的教育制度應該實現(xiàn)什么樣的倫理變革,使得· 學生可以免于羞辱而尊嚴地生活于學校教育中?在對教育生活中的制度性羞辱現(xiàn)象概念化分析和根源剖析的基礎上,批判其對人性尊嚴造成的傷害,申明教育與尊嚴的內在關聯(lián)以及尊嚴價值的教育意蘊。以尊嚴、自尊、尊重為框架設想教育生活的價值建構,依循“為了生活的制度”的價值立場,以消除羞辱為底線倫理,以實現(xiàn)尊嚴為價值旨歸,以“來自尊嚴的正義”引領教育制度倫理變革。教育制度的倫理變革,就是要構建一種基于尊嚴生活的正義教育制度,其意旨在于讓兒童過上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讓兒童在有尊嚴的教育生活中獲得自尊,學會尊重,實現(xiàn)尊嚴,從有尊嚴的教育生活邁向有尊嚴的人生。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羞辱可以分為個體成員之間的羞辱行為和制度性、組織性的羞辱。教育生活中的制度性羞辱以排斥、貶低、支配和污名為主要類型,然而其施行往往不露形跡,難以被覺知和發(fā)現(xiàn),更難以得到批判性反思和審理,F(xiàn)行日常教育話語中對教育羞辱的批判性和抗爭性觀念的缺乏,導致受教育者沒有一個能夠深入理解自己經驗的框架,對自己在學校生活中受到的制度性精神傷害形成自我否定的錯誤歸因。現(xiàn)代學校教育中的制度...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21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論
一、研究的緣起與問題的建構
(一) 研究的緣起
(二) 問題的建構
(三) 核心概念界定
二、已有的研究與本研究的起點
(一) 關于學生精神傷害的研究
(二) 關于教育制度倫理的研究
(三) 關于“尊嚴和教育”的研究
(四) 已有研究的反思與本研究的起點
三、研究理路與方法
(一) 倫理學意義上的“制度—生活”視角
(二) 現(xiàn)實比較主義進路
(三) 批判理論的方法
(四) 論述框架
第一章 檢視教育生活中的羞辱
第一節(jié) 生活中的羞辱——從幾則案例說起
一、學校生活中的羞辱現(xiàn)象
二、社會生活中的羞辱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羞辱與教育羞辱
一、何為羞辱?
二、教育中的羞辱
第三節(jié) 教育羞辱的類型分析
一、排斥性羞辱
二、貶低式羞辱
三、支配性羞辱
四、污名化羞辱
第四節(jié) 教育羞辱的“泛化”誤區(qū)及其辯識
一、教育制度本身構成羞辱?
二、教師權威構成羞辱?
三、批評即羞辱?
第二章 教育羞辱的根源分析與消解思路
第一節(jié) 教育羞辱的制度性“起源”
一、科學知識觀與教育中的理性權威主義
二、標準化與工業(yè)模式的學校教育制度
三、工具理性的僭越與教育的功利化
四、現(xiàn)代主體性與“主-客”型師生關系
第二節(jié) 教育羞辱“持存”的文化根源與社會基礎
一、教育羞辱“持存”的文化根源
二、教育羞辱“持存”的社會基礎
第三節(jié) 教育羞辱的消解思路
一、變革教育制度倫理
二、更新文化觀念
三、尋求社會支持
第三章 尊嚴價值的教育意蘊
第一節(jié) 教育羞辱批判:對人性尊嚴的傷害
一、自我厭憎與個性泯滅
二、喪失自主與過度服從
三、權威人格與逆反心理
第二節(jié) 尊嚴價值及其證成
一、尊嚴內涵及諸形態(tài)
二、尊嚴的自尊與尊重維度
三、尊嚴的證成
第三節(jié) 教育何以關涉尊嚴?
一、尊嚴何以成為教育的價值規(guī)定?
二、教育如何關涉人的尊嚴?
三、教育的過程何以可能是尊嚴的?
第四章 有尊嚴的教育生活:價值框架與制度基礎
第一節(jié) 尊嚴、自尊、尊重:教育生活的價值框架
一、作為背景性安排的價值框架
二、教育生活的基本價值框架
第二節(jié) 現(xiàn)實教育生活的改造與生活主體的自覺
一、兒童尊嚴要求一種什么樣的教育生活?
二、生活主體的“生活自覺”
第三節(jié) 有尊嚴的教育生活:制度基礎
一、為了制度的生活和為了生活的制度
二、尊嚴教育生活的制度基礎
三、教育制度倫理的兩個層次:保護尊嚴和實現(xiàn)尊嚴
第五章 不羞辱:教育制度的底線倫理
第一節(jié) 制度、日常生活與負面經驗
一、制度及其善惡
二、日常生活中的負面經驗
第二節(jié) 不羞辱與正派教育
一、不羞辱的優(yōu)先性
二、正派教育:消除教育羞辱
第三節(jié) 不羞辱:底線倫理及其超越
一、不羞辱作為教育制度底線倫理
二、底線倫理的局限性及其超越
第六章 實現(xiàn)尊嚴:教育制度的價值旨歸
第一節(jié) 制度倫理變革:來自尊嚴的正義
一、制度正義與尊嚴生活
二、規(guī)范清單與變革進路
第二節(jié) 變革的可能與教育的尊嚴
一、指向尊嚴生活的教育制度變革之可能
二、教育的尊嚴和責任
結語 連接教育制度與教育生活
主要參考文獻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研究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社會教育力:概念、現(xiàn)狀與未來指向[J]. 葉瀾. 課程.教材.教法. 2016(10)
[2]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再審思[J]. 吳康寧. 教育研究. 2016(08)
[3]當前社會風氣有哪些不良傾向[J]. 于建嶸. 人民論壇. 2016(16)
[4]后均衡化時代的教育正義:從關注“分配”到關注“承認”[J]. 馮建軍. 教育研究. 2016(04)
[5]重新認識應試教育[J]. 楊東平.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6(02)
[6]他們真的不懂教育孩子嗎?——勞動階層家庭教育的污名化危機及其批判[J]. 熊和妮. 基礎教育. 2016(02)
[7]網絡羞辱文化的發(fā)生機制與社會根源[J]. 王佳鵬. 人文雜志. 2016(03)
[8]未來的教育:我們如何邁向新的時代——顧明遠與彼得·圣吉凝聚東西方智慧的跨界對話[J]. 顧明遠,彼得·圣吉,周作宇,滕珺,毛霽燕. 比較教育研究. 2016(01)
[9]公民友愛與政治秩序[J]. 陳文娟. 哲學研究. 2015(11)
[10]沉默抑或暴力:警惕民眾政治心態(tài)的兩極化[J]. 于建嶸. 探索與爭鳴. 2015(11)
博士論文
[1]學校制度生活研究[D]. 張敏.華中師范大學 2013
[2]學生幸福研究[D]. 向晶.華東師范大學 2010
[3]表揚與批評的意義[D]. 朱光明.北京大學 2008
[4]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 周興國.南京師范大學 2007
[5]自尊的本質研究[D]. 叢曉波.東北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401320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21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論
一、研究的緣起與問題的建構
(一) 研究的緣起
(二) 問題的建構
(三) 核心概念界定
二、已有的研究與本研究的起點
(一) 關于學生精神傷害的研究
(二) 關于教育制度倫理的研究
(三) 關于“尊嚴和教育”的研究
(四) 已有研究的反思與本研究的起點
三、研究理路與方法
(一) 倫理學意義上的“制度—生活”視角
(二) 現(xiàn)實比較主義進路
(三) 批判理論的方法
(四) 論述框架
第一章 檢視教育生活中的羞辱
第一節(jié) 生活中的羞辱——從幾則案例說起
一、學校生活中的羞辱現(xiàn)象
二、社會生活中的羞辱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羞辱與教育羞辱
一、何為羞辱?
二、教育中的羞辱
第三節(jié) 教育羞辱的類型分析
一、排斥性羞辱
二、貶低式羞辱
三、支配性羞辱
四、污名化羞辱
第四節(jié) 教育羞辱的“泛化”誤區(qū)及其辯識
一、教育制度本身構成羞辱?
二、教師權威構成羞辱?
三、批評即羞辱?
第二章 教育羞辱的根源分析與消解思路
第一節(jié) 教育羞辱的制度性“起源”
一、科學知識觀與教育中的理性權威主義
二、標準化與工業(yè)模式的學校教育制度
三、工具理性的僭越與教育的功利化
四、現(xiàn)代主體性與“主-客”型師生關系
第二節(jié) 教育羞辱“持存”的文化根源與社會基礎
一、教育羞辱“持存”的文化根源
二、教育羞辱“持存”的社會基礎
第三節(jié) 教育羞辱的消解思路
一、變革教育制度倫理
二、更新文化觀念
三、尋求社會支持
第三章 尊嚴價值的教育意蘊
第一節(jié) 教育羞辱批判:對人性尊嚴的傷害
一、自我厭憎與個性泯滅
二、喪失自主與過度服從
三、權威人格與逆反心理
第二節(jié) 尊嚴價值及其證成
一、尊嚴內涵及諸形態(tài)
二、尊嚴的自尊與尊重維度
三、尊嚴的證成
第三節(jié) 教育何以關涉尊嚴?
一、尊嚴何以成為教育的價值規(guī)定?
二、教育如何關涉人的尊嚴?
三、教育的過程何以可能是尊嚴的?
第四章 有尊嚴的教育生活:價值框架與制度基礎
第一節(jié) 尊嚴、自尊、尊重:教育生活的價值框架
一、作為背景性安排的價值框架
二、教育生活的基本價值框架
第二節(jié) 現(xiàn)實教育生活的改造與生活主體的自覺
一、兒童尊嚴要求一種什么樣的教育生活?
二、生活主體的“生活自覺”
第三節(jié) 有尊嚴的教育生活:制度基礎
一、為了制度的生活和為了生活的制度
二、尊嚴教育生活的制度基礎
三、教育制度倫理的兩個層次:保護尊嚴和實現(xiàn)尊嚴
第五章 不羞辱:教育制度的底線倫理
第一節(jié) 制度、日常生活與負面經驗
一、制度及其善惡
二、日常生活中的負面經驗
第二節(jié) 不羞辱與正派教育
一、不羞辱的優(yōu)先性
二、正派教育:消除教育羞辱
第三節(jié) 不羞辱:底線倫理及其超越
一、不羞辱作為教育制度底線倫理
二、底線倫理的局限性及其超越
第六章 實現(xiàn)尊嚴:教育制度的價值旨歸
第一節(jié) 制度倫理變革:來自尊嚴的正義
一、制度正義與尊嚴生活
二、規(guī)范清單與變革進路
第二節(jié) 變革的可能與教育的尊嚴
一、指向尊嚴生活的教育制度變革之可能
二、教育的尊嚴和責任
結語 連接教育制度與教育生活
主要參考文獻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研究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社會教育力:概念、現(xiàn)狀與未來指向[J]. 葉瀾. 課程.教材.教法. 2016(10)
[2]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再審思[J]. 吳康寧. 教育研究. 2016(08)
[3]當前社會風氣有哪些不良傾向[J]. 于建嶸. 人民論壇. 2016(16)
[4]后均衡化時代的教育正義:從關注“分配”到關注“承認”[J]. 馮建軍. 教育研究. 2016(04)
[5]重新認識應試教育[J]. 楊東平.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6(02)
[6]他們真的不懂教育孩子嗎?——勞動階層家庭教育的污名化危機及其批判[J]. 熊和妮. 基礎教育. 2016(02)
[7]網絡羞辱文化的發(fā)生機制與社會根源[J]. 王佳鵬. 人文雜志. 2016(03)
[8]未來的教育:我們如何邁向新的時代——顧明遠與彼得·圣吉凝聚東西方智慧的跨界對話[J]. 顧明遠,彼得·圣吉,周作宇,滕珺,毛霽燕. 比較教育研究. 2016(01)
[9]公民友愛與政治秩序[J]. 陳文娟. 哲學研究. 2015(11)
[10]沉默抑或暴力:警惕民眾政治心態(tài)的兩極化[J]. 于建嶸. 探索與爭鳴. 2015(11)
博士論文
[1]學校制度生活研究[D]. 張敏.華中師范大學 2013
[2]學生幸福研究[D]. 向晶.華東師范大學 2010
[3]表揚與批評的意義[D]. 朱光明.北京大學 2008
[4]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 周興國.南京師范大學 2007
[5]自尊的本質研究[D]. 叢曉波.東北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4013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4013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