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評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13 10:41
在各國激烈的科技競爭和頻繁的科學教育改革之中,教師素質成為了培養(yǎng)國家科技人才和關乎科學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茖W教師素質的核心要素是其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在科學教學實踐中,圍繞科學教育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所必備的多種能力的結合,是保證教學活動能夠順利實施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課堂教學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作為評價科學教師素質的依據。但是基于能力的教師評價卻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原因有: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內涵指涉不清;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評價指標尚未完善;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評價方法單一等等;诖,本研究綜合使用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混合研究范式,采用理論建構——實證研究——對策建議的研究路徑從三個方面開展研究:研究一:構建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本研究以思維型科學課堂教學理論、現象圖示學理論、價值觀理論為理論基礎,通過對已有文獻和一線教師行為事件訪談資料的分析,采用Nvivo8.0軟件的編碼功能和聚類的分析方法,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初步擬定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要素,并采用德爾菲專家咨詢法,選取優(yōu)秀的一線教師和高校專家,雙重建構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研究...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33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圖2-2?“科學思維能力結構”模型??
八個核心能力之間并非是相互獨立的關系,而是互為整體。本部分遵循能力結構??的要素特點,通過對己有能力結構模型的分析并結合第二輪德爾菲專家咨詢的結??果,建構出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如圖3-2所示)??Science?teacher?instruction?competence??圖3-2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為了進一步確認研宄者所建構出來的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是??否能夠代表小學科學教師各個課堂教學能力要素之間的層級結構關系,研究在此??使用了小范圍內的德爾菲專家咨詢法進行了咨詢。本次德爾菲專家咨詢的主要目??的是圍繞小學科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進行專家咨詢,研究選取了?8位??從事科學教育工作的高校研究者和7位一線科學教師,樣本的選擇和上述一致,??僅需滿足一定的條件。但是此處的咨詢只進行了兩輪,且咨詢的內容均是以圖表??的形式呈現。研宄者將建構出來的能力模型以信函的方式寄給選取的專家,請專??家對圖表進行評估,并說出具體的改進建議。??第一輪德爾菲專家咨詢的結果顯示,67%的專家均建議將圖3-2中的知識和技??能去除掉
研宄將不再進行第三輪咨詢。??通過兩輪小范圍的德爾菲專家咨詢,研宄最終將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的模型修訂為如圖3-3所示。??Science?teacher?instruction?competence??圖3-3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修訂)??在該圖中,知識和技能隱于整體的能力結構模型中,不在通過外顯化的方式??呈現,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卻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著知識和技能這兩項基本的能??力,且知識和技能是情景創(chuàng)設能力、提問解釋能力、探宄教學能力、合作論證能??力、總結評價能力、應用遷移能力的基底,各項核心能力均需要以知識和技能為??根基。而這六中核心的能力在整體的能力結構模型中,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共同致力于實現科學教學目標和完成科學教學內容,并最終以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能力的發(fā)展為目的。??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是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在該能力模型??中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層次分析的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構建[J]. 張茂聰,杜文靜.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5(04)
[2]混合方法研究——美國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新取向[J]. 唐涌. 外國教育研究. 2015(02)
[3]國際科學教學心理的研究進展與趨勢[J]. 韓葵葵,胡衛(wèi)平,王碧梅.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4(04)
[4]對學科教學中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以化學教學為例[J]. 陸軍. 教育科學研究. 2014(07)
[5]美國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最新進展:混合法研究的興起與應用[J]. 張東輝.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13(04)
[6]家庭、教育與不平等的再生產——讀《不平等的童年》[J]. 管寧. 教育觀察(上旬刊). 2013(08)
[7]作為意識契約的課程知識——基于舍勒知識互動論的視角[J]. 王碧梅,常亞慧.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4)
[8]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普通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劉澤林. 山東體育科技. 2012(06)
[9]“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沈軍. 高教發(fā)展與評估. 2012(06)
[10]中澳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比較研究——基于新南威爾士州的評價實踐[J]. 劉燕. 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 2012(03)
博士論文
[1]我國高等學校教師績效評價研究[D]. 李楠.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12
[2]我國高師綜合科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框架的建構研究[D]. 鄧磊.西南大學 2011
[3]中美教師評價的比較研究[D]. 嚴玉萍.華東師范大學 2008
[4]課程改革視野下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D]. 王憲平.華東師范大學 2006
[5]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 孫亞玲.華東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27331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33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圖2-2?“科學思維能力結構”模型??
八個核心能力之間并非是相互獨立的關系,而是互為整體。本部分遵循能力結構??的要素特點,通過對己有能力結構模型的分析并結合第二輪德爾菲專家咨詢的結??果,建構出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如圖3-2所示)??Science?teacher?instruction?competence??圖3-2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為了進一步確認研宄者所建構出來的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是??否能夠代表小學科學教師各個課堂教學能力要素之間的層級結構關系,研究在此??使用了小范圍內的德爾菲專家咨詢法進行了咨詢。本次德爾菲專家咨詢的主要目??的是圍繞小學科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進行專家咨詢,研究選取了?8位??從事科學教育工作的高校研究者和7位一線科學教師,樣本的選擇和上述一致,??僅需滿足一定的條件。但是此處的咨詢只進行了兩輪,且咨詢的內容均是以圖表??的形式呈現。研宄者將建構出來的能力模型以信函的方式寄給選取的專家,請專??家對圖表進行評估,并說出具體的改進建議。??第一輪德爾菲專家咨詢的結果顯示,67%的專家均建議將圖3-2中的知識和技??能去除掉
研宄將不再進行第三輪咨詢。??通過兩輪小范圍的德爾菲專家咨詢,研宄最終將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的模型修訂為如圖3-3所示。??Science?teacher?instruction?competence??圖3-3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修訂)??在該圖中,知識和技能隱于整體的能力結構模型中,不在通過外顯化的方式??呈現,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卻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著知識和技能這兩項基本的能??力,且知識和技能是情景創(chuàng)設能力、提問解釋能力、探宄教學能力、合作論證能??力、總結評價能力、應用遷移能力的基底,各項核心能力均需要以知識和技能為??根基。而這六中核心的能力在整體的能力結構模型中,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共同致力于實現科學教學目標和完成科學教學內容,并最終以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能力的發(fā)展為目的。??小學科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結構模型是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在該能力模型??中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層次分析的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構建[J]. 張茂聰,杜文靜.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5(04)
[2]混合方法研究——美國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新取向[J]. 唐涌. 外國教育研究. 2015(02)
[3]國際科學教學心理的研究進展與趨勢[J]. 韓葵葵,胡衛(wèi)平,王碧梅.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4(04)
[4]對學科教學中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以化學教學為例[J]. 陸軍. 教育科學研究. 2014(07)
[5]美國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最新進展:混合法研究的興起與應用[J]. 張東輝.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13(04)
[6]家庭、教育與不平等的再生產——讀《不平等的童年》[J]. 管寧. 教育觀察(上旬刊). 2013(08)
[7]作為意識契約的課程知識——基于舍勒知識互動論的視角[J]. 王碧梅,常亞慧.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4)
[8]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普通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劉澤林. 山東體育科技. 2012(06)
[9]“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沈軍. 高教發(fā)展與評估. 2012(06)
[10]中澳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比較研究——基于新南威爾士州的評價實踐[J]. 劉燕. 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 2012(03)
博士論文
[1]我國高等學校教師績效評價研究[D]. 李楠.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12
[2]我國高師綜合科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框架的建構研究[D]. 鄧磊.西南大學 2011
[3]中美教師評價的比較研究[D]. 嚴玉萍.華東師范大學 2008
[4]課程改革視野下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D]. 王憲平.華東師范大學 2006
[5]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 孫亞玲.華東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273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22733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