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研究 ——以民國五人太極拳著作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1-03-24 17:30
中國傳統(tǒng)身體知識是中國傳統(tǒng)科學知識中極富生命力的部分。太極拳是一種歷史悠久、開展廣泛、傳統(tǒng)理論研究充實的身體活動,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身體知識。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從太極拳實踐中獲取、得到驗證并應用于太極拳的實踐。它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境的深刻影響,顯著不同于近現(xiàn)代科學中的相關知識。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重在探索實現(xiàn)健身、技擊功能的身體運動機制,并且這種探索在身體機能、身體構成的層面上拓展和深化,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系統(tǒng)。身體與運動的密不可分和健身、技擊功能指向性,是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的顯著特點。民國時期的太極拳著作更加具體、通俗、系統(tǒng)地總結和闡釋了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同時這種傳統(tǒng)知識前所未有地和科學發(fā)生了聯(lián)系。本研究在可見的民國太極拳書籍中選取與論題關系密切的陳微明、胡樸安、向愷然、徐震、鄭曼青五位太極拳家的著作進行深入剖析,同時結合太極拳的實踐經驗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總體性了解,力圖梳理和展現(xiàn)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的內容與特點,并分析了五拳家著作中科學因素的具體情況。本研究整理、介紹了陳微明等五人及其相關著作的基本情況。論文以人物為中心、基本按照相關理論知...
【文章來源】: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12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內容與研究對象
1.2.1 對研究內容的界定與說明
1.2.2 研究對象的選取
1.3 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的確定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獻綜述
1.4.1 關于民國太極拳書籍文獻整體狀況的研究
1.4.2 依托民國太極拳書籍展開的研究
1.4.3 對民國太極拳家太極拳理論的研究
1.4.4 關于中國傳統(tǒng)身體觀的研究
1.4.5 民國太極拳理論的國外相關研究
1.5 創(chuàng)新之處與研究意義
第2章 陳微明與胡樸安趨向系統(tǒng)的身體知識
2.1 陳微明、胡樸安及其太極拳著作基本情況
2.2 體悟道家哲學的身體運動
2.3 “太極拳術十要”中的身體知識
2.3.1 身法“四要”的內在依據
2.3.2 關于“用意不用力”
2.3.3 其它五要:協(xié)調不同運動關系以形成身體整體運動狀態(tài)
2.4 以腹部為中心的運動
2.5 中正安舒與聽勁感知:身體技擊狀態(tài)和能力的培養(yǎng)
2.6 拳功傳說:身體技擊狀態(tài)的可能性
第3章 向愷然以“圓運動”為核心的身體知識系統(tǒng)
3.1 向愷然及其太極拳著作基本情況
3.2 身體的圓運動
3.3 十三勢:不同身體運動趨勢的包含
3.4 關于太極勁
3.5 太極拳呼吸:周身運轉的氣運動
第4章 徐震的“形-氣-神”身體知識系統(tǒng)
4.1 徐震與《太極拳發(fā)微》基本情況
4.2 “形-氣-神”三層次身體觀
4.3 “習慣”:身體的可塑性
4.4 “形”的改造
4.4.1 “和”的理念
4.4.2 嚴謹精微的身法要求
4.4.3 近代生理學知識的使用
4.5 “氣”的練習
4.6 “神”的調整
第5章 鄭曼青的“陰陽-氣”身體知識系統(tǒng)
5.1 鄭曼青及《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基本情況介紹
5.2 “陰陽-氣”的身體觀
5.3 有關形體的認識
5.4 人與動物身體的比較
5.5 聯(lián)想、想象與頓悟:理解身體和改變身體的思維方式
5.6 與身體有關的科學問題
5.6.1 科學之驗證
5.6.2 關于“勁與物理”
5.6.3 治療肺病的問題
第6章 結論
6.1 民國五人太極拳著作與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
6.1.1 民國五人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的比較與歸納
6.1.2 民國五人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的演進問題
6.1.3 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的基本特點
6.2 民國五人太極拳著作與近代科學
6.2.1 民國五人太極拳著作中的科學因素
6.2.2 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與近代科學相關知識之間的矛盾關系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致柔拳社:民國太極拳市場化的一個典型案例[J]. 李通國. 武術研究. 2019(12)
[2]“形”“心”之間的內在張力:莊子身體觀探微[J]. 李亞奇. 江漢學術. 2019(01)
[3]中醫(yī)身體觀及其運動養(yǎng)生思想[J]. 李有強.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7(10)
[4]陳鑫太極拳學思想研究[J]. 張志勇.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6(05)
[5]民國時期平江向愷然武術理論、武術思想研究[J]. 毛佳. 中華武術(研究). 2016(04)
[6]醫(yī)學中的身體之多元性:以蒙醫(yī)身體觀為例[J]. 包紅梅.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5(10)
[7]徐震武學思想研究[J]. 劉偉.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4(10)
[8]民國年間太極拳運動快速發(fā)展的原因探析[J]. 蘇玲. 蘭臺世界. 2013(13)
[9]論儒家的身體觀及其修身之道[J]. 韓星. 哲學研究. 2013 (03)
[10]關于民國時期太極拳著作中“序”的研究[J]. 張立新. 體育學刊. 2013(02)
博士論文
[1]五絕老人鄭曼青中醫(yī)學術思想探討[D]. 李政宗(Lee Cheng Tzong).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民國以來陳氏太極拳發(fā)展的影響因子[D]. 張凱.廣西師范大學 2016
[2]民國時期武術書籍文獻研究[D]. 熊姍姍.武漢體育學院 2015
[3]傳播學視野下近代太極拳流派的形成[D]. 梁安祥.上海體育學院 2015
[4]太極拳興衰的時代特征及其當前發(fā)展策略研究[D]. 鄭學超.吉林體育學院 2015
[5]陳氏太極拳發(fā)展階段研究[D]. 崔玉超.鄭州大學 2014
[6]太極拳譜的演變研究[D]. 鄭飛.浙江師范大學 2013
[7]陳鑫與杜元化太極拳技術及拳論的比較研究[D]. 安獻周.華南師范大學 2007
[8]孫祿堂武學思想研究[D]. 萬會珍.河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098101
【文章來源】: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12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內容與研究對象
1.2.1 對研究內容的界定與說明
1.2.2 研究對象的選取
1.3 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的確定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獻綜述
1.4.1 關于民國太極拳書籍文獻整體狀況的研究
1.4.2 依托民國太極拳書籍展開的研究
1.4.3 對民國太極拳家太極拳理論的研究
1.4.4 關于中國傳統(tǒng)身體觀的研究
1.4.5 民國太極拳理論的國外相關研究
1.5 創(chuàng)新之處與研究意義
第2章 陳微明與胡樸安趨向系統(tǒng)的身體知識
2.1 陳微明、胡樸安及其太極拳著作基本情況
2.2 體悟道家哲學的身體運動
2.3 “太極拳術十要”中的身體知識
2.3.1 身法“四要”的內在依據
2.3.2 關于“用意不用力”
2.3.3 其它五要:協(xié)調不同運動關系以形成身體整體運動狀態(tài)
2.4 以腹部為中心的運動
2.5 中正安舒與聽勁感知:身體技擊狀態(tài)和能力的培養(yǎng)
2.6 拳功傳說:身體技擊狀態(tài)的可能性
第3章 向愷然以“圓運動”為核心的身體知識系統(tǒng)
3.1 向愷然及其太極拳著作基本情況
3.2 身體的圓運動
3.3 十三勢:不同身體運動趨勢的包含
3.4 關于太極勁
3.5 太極拳呼吸:周身運轉的氣運動
第4章 徐震的“形-氣-神”身體知識系統(tǒng)
4.1 徐震與《太極拳發(fā)微》基本情況
4.2 “形-氣-神”三層次身體觀
4.3 “習慣”:身體的可塑性
4.4 “形”的改造
4.4.1 “和”的理念
4.4.2 嚴謹精微的身法要求
4.4.3 近代生理學知識的使用
4.5 “氣”的練習
4.6 “神”的調整
第5章 鄭曼青的“陰陽-氣”身體知識系統(tǒng)
5.1 鄭曼青及《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基本情況介紹
5.2 “陰陽-氣”的身體觀
5.3 有關形體的認識
5.4 人與動物身體的比較
5.5 聯(lián)想、想象與頓悟:理解身體和改變身體的思維方式
5.6 與身體有關的科學問題
5.6.1 科學之驗證
5.6.2 關于“勁與物理”
5.6.3 治療肺病的問題
第6章 結論
6.1 民國五人太極拳著作與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
6.1.1 民國五人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的比較與歸納
6.1.2 民國五人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的演進問題
6.1.3 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的基本特點
6.2 民國五人太極拳著作與近代科學
6.2.1 民國五人太極拳著作中的科學因素
6.2.2 太極拳的傳統(tǒng)身體知識與近代科學相關知識之間的矛盾關系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致柔拳社:民國太極拳市場化的一個典型案例[J]. 李通國. 武術研究. 2019(12)
[2]“形”“心”之間的內在張力:莊子身體觀探微[J]. 李亞奇. 江漢學術. 2019(01)
[3]中醫(yī)身體觀及其運動養(yǎng)生思想[J]. 李有強.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7(10)
[4]陳鑫太極拳學思想研究[J]. 張志勇.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6(05)
[5]民國時期平江向愷然武術理論、武術思想研究[J]. 毛佳. 中華武術(研究). 2016(04)
[6]醫(yī)學中的身體之多元性:以蒙醫(yī)身體觀為例[J]. 包紅梅.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5(10)
[7]徐震武學思想研究[J]. 劉偉.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4(10)
[8]民國年間太極拳運動快速發(fā)展的原因探析[J]. 蘇玲. 蘭臺世界. 2013(13)
[9]論儒家的身體觀及其修身之道[J]. 韓星. 哲學研究. 2013 (03)
[10]關于民國時期太極拳著作中“序”的研究[J]. 張立新. 體育學刊. 2013(02)
博士論文
[1]五絕老人鄭曼青中醫(yī)學術思想探討[D]. 李政宗(Lee Cheng Tzong).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民國以來陳氏太極拳發(fā)展的影響因子[D]. 張凱.廣西師范大學 2016
[2]民國時期武術書籍文獻研究[D]. 熊姍姍.武漢體育學院 2015
[3]傳播學視野下近代太極拳流派的形成[D]. 梁安祥.上海體育學院 2015
[4]太極拳興衰的時代特征及其當前發(fā)展策略研究[D]. 鄭學超.吉林體育學院 2015
[5]陳氏太極拳發(fā)展階段研究[D]. 崔玉超.鄭州大學 2014
[6]太極拳譜的演變研究[D]. 鄭飛.浙江師范大學 2013
[7]陳鑫與杜元化太極拳技術及拳論的比較研究[D]. 安獻周.華南師范大學 2007
[8]孫祿堂武學思想研究[D]. 萬會珍.河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0981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0981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