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發(fā)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08 12:15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快速崛起為引領世界再全球化的主導力量。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在公共外交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超越公共外交”的價值理念并積極付諸實踐,以實現(xiàn)讓世界認識中國、認可中國、認同中國。中國公共外交研究必須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理念與價值創(chuàng)新做出理論回應,本研究提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正在孕育出新的理論體系、形態(tài)與范式,并將其作為再全球化過程中世界公共外交發(fā)展的新趨勢,進而超越傳統(tǒng)公共外交與新公共外交。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研究主要關照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中國如何走出去,面對中國的崛起與民族的復興,如何讓世界理解與接受中國,中國需要走出一條新的外交理路,這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實踐探索的總方向;二是中國與世界如何一起走,讓中國走出去就必須與世界一起走,中國崛起與世界的發(fā)展無法割離,這是時代賦予崛起中國的歷史使命。這兩個方面決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所孕育出的理論體系與范式,其實踐源于中國,又超越中國,實現(xiàn)了“三個目的”的統(tǒng)一——以中國為目的、以人類為目的與以生命為目的。本研究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是什么”“來自哪里”“應用在何處”“會遇到什...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8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選題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一)傳統(tǒng)公共外交研究
(二)新公共外交研究
(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研究
三、研究思路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二)比較研究法
(三)跨學科研究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創(chuàng)新與不足
(一)創(chuàng)新方面
(二)不足方面
第一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內涵拓展
1.1 中國共產黨公共外交的歷史經驗
1.1.1 依靠人民力量,支持世界革命(1921年——1949年)
1.1.2 凸顯意識色彩,提升國際地位(1949年——1978年)
1.1.3 超越意識形態(tài),促進經濟發(fā)展(1978年——1989年)
1.1.4 緩解冷戰(zhàn)余波,塑造國家形象(1989年——2001年)
1.1.5 提升戰(zhàn)略高度,增強國家軟實力(2001年——2012年)
1.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基本理論
1.2.1 公共外交的動因與制約因素
1.2.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概念與內涵拓展
1.2.3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
1.3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背景
1.3.1 中國崛起的復興之勢
1.3.2 再全球化的世界之勢
1.3.3 公共外交的再造之勢
1.4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基本維度
1.4.1 超越理論的維度
1.4.2 超越實踐的維度
1.4.3 超越價值的維度
1.5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結構體系
1.5.1 主體多元化
1.5.2 對象雙重化
1.5.3 方式對等化
1.5.4 目標共享化
1.6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基本形態(tài)
1.6.1 時空形態(tài)
1.6.2 理論形態(tài)
1.6.3 制度形態(tài)
1.6.4 價值形態(tài)
1.7 小結
第二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理論來源
2.1 馬克思的交往理論
2.1.1 交往的理論性
2.1.2 交往的物質性
2.1.3 交往的發(fā)展性
2.2 中國傳統(tǒng)公共外交思想
2.2.1 中國傳統(tǒng)公共外交思想的核心
2.2.2 中國傳統(tǒng)公共外交思想的超越
2.3 治理理論
2.3.1 追求全球公共利益
2.3.2 追求全球民主治理
2.3.3 追求全球公共責任
2.4 軟實力理論
2.4.1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
2.4.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與軟實力
2.5 國家形象理論
2.5.1 國家形象理論的研究路徑
2.5.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
2.6 小結
第三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具體實踐
3.1 中國夢與世界夢
3.1.1 中國夢實現(xiàn)中國公共外交的再造
3.1.2 中國夢凝聚中國復興的國內共識
3.1.3 中國夢凝聚中國復興的世界共識
3.2 新型國際關系
3.2.1 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
3.2.2 親、誠、惠、容的周邊國家關系
3.2.3 以正確義利觀引領發(fā)展中國家關系
3.3 人類命運共同體
3.3.1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體系
3.3.2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
3.3.3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超越
3.4 “一帶一路”戰(zhàn)略
3.4.1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中國意義
3.4.2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世界意義
3.5 生命共同體
3.5.1 生命共同體的中國超越
3.5.2 生命共同體的世界超越
3.5.3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自我超越
3.6 小結
第四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4.1 全球治理的“內卷化”
4.1.1 傳統(tǒng)霸權與帝國思維
4.1.2 二戰(zhàn)后冷戰(zhàn)思維的延續(xù)
4.1.3 傳統(tǒng)西方中心論的單線歷史思維
4.2 新戰(zhàn)略機遇期與結構性壓力
4.2.1 自主發(fā)展的中國新戰(zhàn)略機遇期
4.2.2 機遇背后的結構性壓力
4.3 中國公共外交實踐的“疊加效應”
4.3.1 公共外交理念對外傳播的體系不健全
4.3.2 公共外交理念指導實踐的能力不足
4.3.3 公共外交理念發(fā)展的服務保障不到位
4.4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方法論”與身份悖論
4.4.1 發(fā)展中國家與世界強國的身份悖論
4.4.2 “中國之中國”與“世界之中國”的身份悖論
4.4.3 世俗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身份悖論
4.5 小結
第五章 國際經驗與公共外交的中國策略
5.1 公共外交實踐的國際經驗
5.1.1 美國公共外交實踐與經驗
5.1.2 日本公共外交實踐與經驗
5.1.3 歐洲國家公共外交實踐與經驗
5.2 中國公共外交發(fā)展的策略選擇
5.2.1 學術話語體系的理論建構
5.2.2 制度運行體系的戰(zhàn)略建構
5.2.3 文明對話體系的共識建構
5.2.4 機制交流體系的實踐建構
5.3 小結
結語
一、作為一種理論范式的中國公共外交
二、公共外交的自我超越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習近平“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成機理、精神實質及價值意蘊[J]. 羅紅杰. 中州學刊. 2019(11)
[2]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的儒家文化內涵——以孔子思想為中心的考察[J]. 張方慧.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12)
[3]逆全球化、再全球化的馬克思主義分析[J]. 袁堂衛(wèi),張志泉.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9(09)
[4]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基本判斷及方法論意義[J]. 段妍. 理論探討. 2019(05)
[5]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使命與境界[J]. 歐陽康.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研究. 2019(01)
[6]從世界格局與國際秩序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J]. 趙磊.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9(03)
[7]論中日關系中的安全博弈與建設性互動[J]. 高洪. 東北亞學刊. 2019(02)
[8]論“后理論”的三種形態(tài)[J]. 王寧.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2)
[9]人類命運共同體:“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國方案[J]. 馬尚明. 新西部. 2019(06)
[10]中國千年外交與主流價值觀念[J]. 袁南生. 同舟共進. 2018(12)
博士論文
[1]目的國制度對中國出口和對外投資區(qū)位選擇影響研究[D]. 謝孟軍.山東大學 2014
[2]當代中國外交道義因素的儒家倫理取向分析[D]. 徐九仙.復旦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中國夢視野下的中國公共外交發(fā)展研究[D]. 卓永棟.華東交通大學 2015
[2]中國媒體公共外交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 薛力源.青島大學 2014
[3]21世紀初中國對美公共外交研究[D]. 姚俊娟.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4
[4]公共外交與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研究[D]. 金瑾.延邊大學 2012
[5]和諧世界思想視野下的中國公共外交發(fā)展研究[D]. 張昭.青島大學 2012
[6]中國公共外交研究[D]. 遲策駒.山東大學 2012
[7]軍事公共外交與中國軍隊國際形象塑造[D]. 劉林智.復旦大學 2012
[8]奧巴馬政府的東南亞公共外交[D]. 顧園園.遼寧大學 2011
[9]試論中國公共外交的發(fā)展與國家形象的塑造[D]. 樊蕾.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2009
[10]G·W·布什政府公共外交政策探析[D]. 田娟.新疆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023903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8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選題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一)傳統(tǒng)公共外交研究
(二)新公共外交研究
(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研究
三、研究思路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二)比較研究法
(三)跨學科研究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創(chuàng)新與不足
(一)創(chuàng)新方面
(二)不足方面
第一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內涵拓展
1.1 中國共產黨公共外交的歷史經驗
1.1.1 依靠人民力量,支持世界革命(1921年——1949年)
1.1.2 凸顯意識色彩,提升國際地位(1949年——1978年)
1.1.3 超越意識形態(tài),促進經濟發(fā)展(1978年——1989年)
1.1.4 緩解冷戰(zhàn)余波,塑造國家形象(1989年——2001年)
1.1.5 提升戰(zhàn)略高度,增強國家軟實力(2001年——2012年)
1.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基本理論
1.2.1 公共外交的動因與制約因素
1.2.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概念與內涵拓展
1.2.3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
1.3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背景
1.3.1 中國崛起的復興之勢
1.3.2 再全球化的世界之勢
1.3.3 公共外交的再造之勢
1.4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基本維度
1.4.1 超越理論的維度
1.4.2 超越實踐的維度
1.4.3 超越價值的維度
1.5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結構體系
1.5.1 主體多元化
1.5.2 對象雙重化
1.5.3 方式對等化
1.5.4 目標共享化
1.6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基本形態(tài)
1.6.1 時空形態(tài)
1.6.2 理論形態(tài)
1.6.3 制度形態(tài)
1.6.4 價值形態(tài)
1.7 小結
第二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理論來源
2.1 馬克思的交往理論
2.1.1 交往的理論性
2.1.2 交往的物質性
2.1.3 交往的發(fā)展性
2.2 中國傳統(tǒng)公共外交思想
2.2.1 中國傳統(tǒng)公共外交思想的核心
2.2.2 中國傳統(tǒng)公共外交思想的超越
2.3 治理理論
2.3.1 追求全球公共利益
2.3.2 追求全球民主治理
2.3.3 追求全球公共責任
2.4 軟實力理論
2.4.1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
2.4.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與軟實力
2.5 國家形象理論
2.5.1 國家形象理論的研究路徑
2.5.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
2.6 小結
第三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具體實踐
3.1 中國夢與世界夢
3.1.1 中國夢實現(xiàn)中國公共外交的再造
3.1.2 中國夢凝聚中國復興的國內共識
3.1.3 中國夢凝聚中國復興的世界共識
3.2 新型國際關系
3.2.1 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
3.2.2 親、誠、惠、容的周邊國家關系
3.2.3 以正確義利觀引領發(fā)展中國家關系
3.3 人類命運共同體
3.3.1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體系
3.3.2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
3.3.3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超越
3.4 “一帶一路”戰(zhàn)略
3.4.1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中國意義
3.4.2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世界意義
3.5 生命共同體
3.5.1 生命共同體的中國超越
3.5.2 生命共同體的世界超越
3.5.3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自我超越
3.6 小結
第四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4.1 全球治理的“內卷化”
4.1.1 傳統(tǒng)霸權與帝國思維
4.1.2 二戰(zhàn)后冷戰(zhàn)思維的延續(xù)
4.1.3 傳統(tǒng)西方中心論的單線歷史思維
4.2 新戰(zhàn)略機遇期與結構性壓力
4.2.1 自主發(fā)展的中國新戰(zhàn)略機遇期
4.2.2 機遇背后的結構性壓力
4.3 中國公共外交實踐的“疊加效應”
4.3.1 公共外交理念對外傳播的體系不健全
4.3.2 公共外交理念指導實踐的能力不足
4.3.3 公共外交理念發(fā)展的服務保障不到位
4.4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方法論”與身份悖論
4.4.1 發(fā)展中國家與世界強國的身份悖論
4.4.2 “中國之中國”與“世界之中國”的身份悖論
4.4.3 世俗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身份悖論
4.5 小結
第五章 國際經驗與公共外交的中國策略
5.1 公共外交實踐的國際經驗
5.1.1 美國公共外交實踐與經驗
5.1.2 日本公共外交實踐與經驗
5.1.3 歐洲國家公共外交實踐與經驗
5.2 中國公共外交發(fā)展的策略選擇
5.2.1 學術話語體系的理論建構
5.2.2 制度運行體系的戰(zhàn)略建構
5.2.3 文明對話體系的共識建構
5.2.4 機制交流體系的實踐建構
5.3 小結
結語
一、作為一種理論范式的中國公共外交
二、公共外交的自我超越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習近平“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成機理、精神實質及價值意蘊[J]. 羅紅杰. 中州學刊. 2019(11)
[2]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的儒家文化內涵——以孔子思想為中心的考察[J]. 張方慧.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12)
[3]逆全球化、再全球化的馬克思主義分析[J]. 袁堂衛(wèi),張志泉.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9(09)
[4]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基本判斷及方法論意義[J]. 段妍. 理論探討. 2019(05)
[5]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使命與境界[J]. 歐陽康.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研究. 2019(01)
[6]從世界格局與國際秩序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J]. 趙磊.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9(03)
[7]論中日關系中的安全博弈與建設性互動[J]. 高洪. 東北亞學刊. 2019(02)
[8]論“后理論”的三種形態(tài)[J]. 王寧.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2)
[9]人類命運共同體:“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國方案[J]. 馬尚明. 新西部. 2019(06)
[10]中國千年外交與主流價值觀念[J]. 袁南生. 同舟共進. 2018(12)
博士論文
[1]目的國制度對中國出口和對外投資區(qū)位選擇影響研究[D]. 謝孟軍.山東大學 2014
[2]當代中國外交道義因素的儒家倫理取向分析[D]. 徐九仙.復旦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中國夢視野下的中國公共外交發(fā)展研究[D]. 卓永棟.華東交通大學 2015
[2]中國媒體公共外交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 薛力源.青島大學 2014
[3]21世紀初中國對美公共外交研究[D]. 姚俊娟.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4
[4]公共外交與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研究[D]. 金瑾.延邊大學 2012
[5]和諧世界思想視野下的中國公共外交發(fā)展研究[D]. 張昭.青島大學 2012
[6]中國公共外交研究[D]. 遲策駒.山東大學 2012
[7]軍事公共外交與中國軍隊國際形象塑造[D]. 劉林智.復旦大學 2012
[8]奧巴馬政府的東南亞公共外交[D]. 顧園園.遼寧大學 2011
[9]試論中國公共外交的發(fā)展與國家形象的塑造[D]. 樊蕾.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2009
[10]G·W·布什政府公共外交政策探析[D]. 田娟.新疆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0239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0239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