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與生活:學校體育課程的二維向度審視
本文選題:體育課程 切入點:學科向度 出處:《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學科與生活是教育理論中的一對矛盾范疇,兩者之間是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作為以全面育人為宗旨的學校課程,既要有學科知識的支撐,也要有生活元素的滋養(yǎng),以身體活動為主要特征的學校體育課程更是如此。在我國全面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今天,從學科與生活二維的哲學向度去審視學校體育課程的融合問題,無疑具有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論文以“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融合”的體育課程觀為主線,主要圍繞“什么是體育課程的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為什么要融合體育課程的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如何促進體育課程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的融合?”這三個問題進行研究。首先,運用哲學、教育學等理論來厘清課程、學科與生活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對體育課程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的思想淵源、內(nèi)涵、特征及其兩者關系進行理論上的深入探尋;其次,運用文本研究、歷史研究、邏輯分析相結(jié)合的混合方法,對體育課程過于學科化和過于生活化的極端做法進行審視,并從學科與生活的視角對體育課程二維向度的鐘擺現(xiàn)象進行反思;最后,從理論基礎、學理分析、內(nèi)涵基點等層面對體育課程的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融合進行理論依據(jù)上的構(gòu)建,并在此基礎上探尋了融合的理論與實踐路徑。主要研究結(jié)論如下:(1)學科與生活是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兩大重要向度,兩者之間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學科知識是對生活經(jīng)驗的提煉和濃縮,生活經(jīng)驗是學科知識的原型和質(zhì)料。在對待課程的學科和生活問題上,顧此失彼,都不利于課程理論的發(fā)展和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2)體育課程的學科向度是科學主義研究范式下的體育課程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要素主義、結(jié)構(gòu)主義、泰勒原理以及永恒主義等課程思想是其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思想淵源。體育課程學科向度的內(nèi)涵表現(xiàn)為在本體論上以學科形態(tài)為依托,在價值論上以學科本位為價值取向,在方法論上以學科教育為基本范式;具有科學性、工具性、專業(yè)性、知識性、預設性等特征。(3)體育課程的生活向度是人文主義研究范式下的課程取向的人文旨歸。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是其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思想淵源。體育課程生活向度的內(nèi)涵可理解為在本體論上體育是來源于生活,在價值論上體育是為了人的生活,在方法論上以生活教育為基本范式;具有人文性、整體性、主體間性、體驗性、生成性等特征。(4)體育課程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的應然關系是:學科是體育課程的基本依托,是體育課程得以存在和前行的理性依據(jù);生活是體育課程的根基,是體育課程人文取向的價值旨歸。學科本位的體育課程有得有失,生活本位的體育課程有利有弊。既不存在脫離生活的體育課程學科化,也不存在脫離學科的體育課程生活化,兩者之間應是一個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而彼此存在,且保持張力的對立統(tǒng)一樣態(tài)。(5)從歷史角度來考察我國學校體育課程二維向度的鐘擺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20世紀20-40年代的“輕視”學科、“偏向”生活,20世紀50-90年代的“重視”學科、“偏離”生活,世紀之交新課程改革的“超越”學科、“面向”生活。我國基礎教育學校體育課程學科與生活兩極鐘擺的現(xiàn)實樣態(tài)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分別是體育課程過于學科化而導致的“生活性”缺失和體育課程過于生活化而表現(xiàn)出的“學科性”失落。反思我國體育課程二維向度的鐘擺現(xiàn)象,認為:鐘擺現(xiàn)象既是社會文化規(guī)律的反映,也是體育課程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常體現(xiàn);“學科本位”和“生活本位”是兩極鐘擺的主要根源;以復雜性思維來正確認識體育課程中學科與生活的鐘擺現(xiàn)象;走向合攏的鐘擺是基礎教育體育課程融合發(fā)展的必然趨勢。(6)體育課程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的二維融合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難題。在理論方面,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以及融合課程理論和人本課程理論為學科與生活二維向度的融合提供了外在理論支撐,體育課程的本質(zhì)屬性、知識特性、價值觀為體育課程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融合提供了內(nèi)在學理依據(jù)。融合的內(nèi)涵基點是視域融合、價值整合、目標契合的統(tǒng)一。(7)在外在理論支撐和內(nèi)在學理依據(jù)的基礎上,提出了4個融合、3個統(tǒng)一的基本理路,即對象世界與意義世界的融合、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合、學科邏輯與心理邏輯的融合、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以及手段和目的的統(tǒng)一、個性與群性的統(tǒng)一、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從課程的目標、內(nèi)容、實施、評價四個層面試圖勾勒了如下融合的實踐路徑:即在目標確立上以生態(tài)課程觀注重學科功能和生活意義的結(jié)合;在內(nèi)容選擇上以整合理念注重學科性和生活化的統(tǒng)一;在教學方式上以完整性教學注重學科與生活的溝通與共識;在評價范式上以真實性注重體育學習評價的生活取向。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633.9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金橋;王健;王濤;;部分發(fā)達國家的學校體育發(fā)展方式及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年10期
2 楊文軒;張細謙;;新常態(tài)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J];體育學刊;2015年05期
3 殷榮賓;季瀏;;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內(nèi)容改革的現(xiàn)實訴求與路徑[J];體育學刊;2015年05期
4 季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gòu)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年09期
5 常珊珊;李家清;;課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養(yǎng)體系構(gòu)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5年09期
6 李佑發(fā);馬曉;;我國與英國、愛爾蘭、新西蘭三國體育課程標準的比較[J];體育學刊;2015年04期
7 舒宗禮;王華倬;;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生命教育缺失現(xiàn)象透視及其回歸[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年04期
8 曾玉山;;美國新版K-12體育課程國家標準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年06期
9 王藝蘭;張振華;;論體育課程論的使命與任務[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年02期
10 周志平;;“新生活教育”看學科教育的性質(zhì)、作用與局限性[J];福建陶研;2015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江夏;;走向共生的生活化課程[N];中國教師報;2011年
2 ;發(fā)展學校體育應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N];南方周末;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宏宇;我國近現(xiàn)代中小學體育教科書歷史變遷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4年
2 楊澄宇;基于現(xiàn)象學視角的語文課程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3 尚靖君;學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4 向春;群育思想的歷史嬗變與當代價值[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5 田景正;基于生活哲學的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6 龍安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效率與公平[D];西南大學;2013年
7 劉留;論美國學校體育課程的生命關懷[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8 沙金;全面發(fā)展視域中的學校體育[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王淑英;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湯利軍;我國基礎教育新體育課程實施效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恒瑋;美國SPARK課程與中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譚秀媛;生活化教學的反思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娟;初中課程生活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杜建軍;新世紀我國體育目的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包佶;體育生活化教學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6 馬勇;大學體育生活本位論[D];蘇州大學;2006年
7 王欣瑜;生活與教育的涵義及其辯證關系[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6年
8 楊潔;關于幼兒園生活化課程實施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萬虎;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視野下的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彬;論課程評價的生活取向[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6262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162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