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爵制與秦漢社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11 18:41

  本文關鍵詞:爵制與秦漢社會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秦漢 爵制 社會分層 皇權控制


【摘要】:以二十等爵制為主體的秦漢爵制,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獨具特色。秦漢的爵制與周代爵制有著密切關系。“爵”的原意是作為飲酒禮器的爵,從器型上看,爵象“雀”。這種仿生造型的出現源自原始信仰和崇拜。作為飲酒禮器的爵最初也是祭祀的法器,在上古先人的觀念中,這種“雀”型的爵具有溝通天地的作用。爵從飲酒禮器發(fā)展成為身份等級制度,則寓于國君在宗廟祭祀場合中的“賜爵”行為。國君在祭祀過程中通過賜給大臣不同質地的爵酒的方式,與群臣締結了不同的身份等級關系。整個活動都是在宗廟神靈的見證下舉行的,爵是締結君臣秩序的媒介。爵的器型和祭祀功能是君賦予臣權力的關鍵。 上古三代的爵制以周爵最為完備。周爵分內爵和外爵兩套系統(tǒng)。周爵的特點是一種封建宗法貴族封爵制,封爵的主要條件是以“親親”血緣關系為主,周爵的封賜重人不重事,缺乏公平、公正性,從而造成了權力離心分裂的傾向。春秋戰(zhàn)國之際,周爵的體系趨于瓦解。戰(zhàn)國初年,各國掀起富國強兵、強化君權的變法運動。秦國在商鞅變法過程中創(chuàng)立了軍功賜爵制。商鞅創(chuàng)立的軍功賜爵制是秦漢爵制的前身。它在秦國軍職的基礎上,吸收了周爵的合理成分,最終在秦昭王時期發(fā)展成為系統(tǒng)、完備的二十等爵制!肮冎啤笔擒姽n爵制最主要的特點。軍功賜爵制規(guī)定,不論平民,還是宗室貴族,只要立有軍功就能獲得爵位。這就打破了周代以來爵位僅授予貴族的慣例。平民階層只要立功就能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秦統(tǒng)一后,仍然厲行二十等爵制,但是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二十等爵制逐漸由“功績制”向“身份制”轉變。秦亡漢立之后,漢鑒于秦亡的教訓,漢帝國的統(tǒng)治者在二十等爵制的基礎上,設立諸侯王一級爵位。隨著普遍賜民爵以及以“賜滿”為特征的賜官爵的實施,漢代爵制出現了貴族爵、官爵、民爵三大分類。漢爵分類的完成,也標志著秦漢爵制由“功績制”轉變?yōu)椤吧矸葜啤。漢爵的三大類屬對應著貴族、官僚以及平民(編戶齊民)三大階層。爵制的發(fā)展、演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代三大社會階層的變遷。 漢代的貴族爵主要包括諸侯王以及外戚恩澤侯等爵位。漢初,白馬之盟的締結,使得劉氏宗室成員成為諸侯王爵位唯一的合法擁有者。秦朝末年劉氏家族本來是普通的布衣平民階層,在秦末戰(zhàn)亂中劉邦的兄弟子侄在戰(zhàn)爭中并沒有立有大功,漢朝建立以后,卻被授予最高的諸侯王爵位。劉氏家族諸侯王爵位的合法性,建立在與功臣集團“共天下”基礎上的“家天下”傳統(tǒng)!鞍遵R之盟”的締結就是以功臣為代表的“社會利益”,與劉邦為首的劉氏家族的“自我利益”相妥協(xié)的產物。西漢外戚恩澤侯的封賜得益于與皇帝之間的姻親關系。這本身與“白馬之盟”中“無功不封侯”的規(guī)定相左。西漢前期,外戚恩澤封侯的突破是建立在皇帝與功臣集團之間的斗爭基礎上的。從根本上說,外戚恩澤封侯是皇權專制主義的需要。由于外戚的特殊身份,皇帝或聽政的皇后大多將其引為親信。自昭宣時期開始,漢代的外戚往往以列侯的身份把持中朝。這也是漢代外戚專權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代外戚又通過爵位和官位實現了貴族化。 漢代的官爵主要包括從第九級爵五大夫到第二十級爵列侯在內的十二級爵位。它們對應的是從六百石到萬石的三公等高官。漢代賜官爵不是以功勞為主要條件,而是以既定的身份給予的一種待遇。官爵的背后附麗豐厚的權益。漢代賜官爵的標準經歷了由“以功賜爵”到“褒德賞功”的雙重標準。賜官爵標準的演變,建立在秦漢時期從由法及儒到儒法合流的政治文化變遷上。東漢時期賜官爵出現了官爵完全分離、官爵爵級減少以及高爵貶值的現象。這些變化直接推動了官僚階層向士族化轉變的進程。 漢代的民爵主要包括第一級爵公士到第八級爵公乘。普遍賜民爵是秦漢爵制的最大特點。漢初的賜民爵并非一紙空文,民爵背后還附麗了多種權利。漢代的賜民爵保護了自耕農階層的利益,維護了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秩序。但是隨著兩漢普遍賜民爵的實施以及爵位的買賣,民爵逐漸走向輕濫。爵位的貶值與輕濫,使得民爵失去了保護自耕農的作用。東漢末年,失去爵位保護的自耕農逐漸分化成以依附農為主的社會階層。 秦漢時期的爵位不僅與社會分層密切相關,它同時也是皇帝加強專制集權、控制社會的主要手段。在朝歲之禮中,漢代的皇帝通過爵位與群臣形成了一種“擬爵制”秩序。皇帝通過封禪泰山與明堂祭祀等活動,將上天和祖先給予的權力,傳遞給以諸侯王、列侯為代表的群臣手中。這兩種儀式的背后則暗含著“君權神授”、“臣權君授”的政治文化內涵。此外,在民本思想以及“王者無私”的傳統(tǒng)基礎上,漢代皇帝以賜福的形式將爵位普遍賜給平民階層。普遍賜滿爵背后的根由和動機就是皇帝以代天頒福為由,通過爵位締結一種人間統(tǒng)治秩序。 與周爵以及漢以后的封爵制比較,秦漢爵制普及全民,特別是民爵賜予并非是一紙空文。秦漢的爵位背后附麗了一定的權益。秦漢爵制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同于周爵那種具有地方行政區(qū)劃和官爵合一的特點,秦漢爵制起初是專制君主獎勵軍功的主要手段,后來才演變成劃分全民身份等級的制度。秦漢爵制與官制成為皇帝管控社會的兩個重要手段。
【關鍵詞】:秦漢 爵制 社會分層 皇權控制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232
【目錄】:
  • 中文摘要10-13
  • ABSTRACT13-16
  • 緒論16-33
  • 一、選題的緣起與研究的意義16-18
  • 二、學術史回顧與評述18-32
  • (一) 秦漢爵位制度史的研究18-22
  • (二) 秦漢爵制的分類及其類別的專題研究22-26
  • (三) 與爵制相關問題的研究狀況26-29
  • (四) 有關秦漢爵制研究的學位論文29-32
  • 三、研究思路、方法與架構32-33
  • 第一章 從周到漢:爵制的起源與演變33-68
  • 一、爵制的起源33-42
  • (一) 從“雀”到飲酒禮器的“爵”33-36
  • (二) 爵在祭祀中的功能:溝通天地的法器36-38
  • (三) 祭祀中的“賜爵”:爵制的形成38-42
  • 二、周秦社會轉型與軍功賜爵制的形成42-54
  • (一) 周爵的形成與特點42-46
  • (二) 周秦社會轉型期的變革46-50
  • (三) 商鞅變法與軍功賜爵制的誕生50-54
  • 三、從秦爵到漢爵54-61
  • (一) 秦爵的完備與性質的轉變54-56
  • (二) 漢代爵制的新氣象:貴族爵、官爵、民爵的形成56-61
  • 四、漢代爵制的衰變61-68
  • 第二章 貴族爵與貴族階層68-100
  • 一、西漢宗室封君的貴族化68-86
  • (一) “共天下”與“家天下”:西漢諸侯王合法性的建立68-74
  • (二) 封爵與劉氏家族的貴族化74-86
  • 二、封爵與漢代外戚集團的貴族化86-100
  • (一) 外戚親親封侯與白馬之盟的破壞87-90
  • (二) 外戚以列侯身份典領中朝90-95
  • (三) 漢代外戚封侯與貴族化95-100
  • 第三章 官爵與官僚階層100-134
  • 一、漢代官爵附麗的權利101-108
  • (一) 五大夫爵附麗的權利101-104
  • (二) 卿級爵位附麗的權利104-106
  • (三) 公侯級爵位附麗的權利106-108
  • 二、“褒德賞功”與政治文化的變遷108-121
  • (一) 從“以功賜爵”到“褒德賞功”:賜官爵標準的轉變109-112
  • (二) 漢代政治文化的變遷:從由法及儒到儒法合流112-121
  • 三、東漢賜官爵的變化與官僚階層的士族化121-134
  • (一) 東漢賜官爵的變化121-127
  • (二) 東漢列侯的士族化進程127-134
  • 第四章 民爵與漢代平民階層134-169
  • 一、漢代賜民爵的動態(tài)考察134-142
  • (一) 漢代的廣泛賜民爵134-139
  • (二) 漢代民爵的動態(tài)分布139-142
  • 二、漢代民爵附麗的權利及作用142-156
  • (一) 漢代民爵附麗的權利142-149
  • (二) 漢代賜民爵的作用149-156
  • 三、漢代民爵的貶值與平民階層的分化156-169
  • (一) 民爵附麗權利的減少156-162
  • (二) 平民階層的分化162-169
  • 第五章 秦漢爵制與皇權控制169-198
  • 一、漢代朝覲之禮中的爵制秩序170-185
  • (一) 朝歲之禮中的爵制秩序170-176
  • (二) 封禪泰山與爵制秩序形成的政治文化內涵176-185
  • 二、頒福之王:賜民爵背后的世界觀185-198
  • (一) 漢代的民本思想與“王者無私”186-191
  • (二) 爵位與皇帝頒福191-193
  • (三) 代天頒!獙n民爵根由與動機的分析193-198
  • 第六章 秦漢爵制的歷史地位198-210
  • 一、秦漢爵制與周代爵制的比較198-204
  • 二、秦漢爵制與漢以后爵制的比較204-210
  • 參考文獻210-225
  • 致謝225-226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226-227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22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祝中熹;戰(zhàn)國秦漢新爵制的社會基礎及歷史作用[J];青海社會科學;1989年04期

2 李禹階;;論中國外戚政治的起源及形成的歷史條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劉澤華 ,劉景泉;戰(zhàn)國時期的食邑與封君述考[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

4 楊生民;兩漢士族地主興起試探——從士族地主興起看漢代社會性質[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5 董平均;西漢王國分封制度探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張懷通;夏啟“鈞臺之享”解[J];山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馬新;兩漢鄉(xiāng)村社會各階層新論[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8 李俊方;;漢代諸侯朝請考述[J];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9 柳春藩;東漢的封國食邑制度[J];史學集刊;1984年01期

10 朱紹侯;從三組漢簡看軍功爵制的演變[J];史學集刊;1992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8324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8324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7d8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