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歌對《昭明文選》的接受研究 ——以宋人注蘇詩為視角
發(fā)布時間:2023-10-09 14:26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主持編定,是我國文學史上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收錄了從先秦到南朝梁之間一百三十余位作家的七百六十多篇作品。幾乎囊括了當時所能見到的詩文菁華,被后人視為總集之首、文章淵藪。《文選》不僅在當時,而且對后世的文學、文人都曾產生相當深刻、廣泛地影響。先賢對于唐代與“文選”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相當豐碩繁富,然而論及宋代與“文選”文學方面的研究相對較為沉寂。普遍認為宋代是“選學廢矣”低谷時期,歷來不是學界研究的熱點、重點,關注不多,成果較少。專門對《文選》與宋代詩歌之間接受和影響關系研究、《文選》對宋人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的個案研究論文鮮見,著作更為鳳毛麟角,這正是需要我們去挖掘研究的地方。本學位論文選取被傳統(tǒng)“文選學”界視為“衰落”的宋代作為一個獨立研究的時期,以中國文學的集大成者、宋代文學的翹楚——蘇軾的詩歌為研究個案,以現(xiàn)代“文選學”視角下的“《文選》接受”為著眼點,結合注釋學、文字學、訓詁學、接受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并以“宋人注蘇詩”為主要參考文獻并且結合清人對蘇詩的注釋,來分析蘇軾詩歌對《文選》的接受。通過對蘇軾詩歌的句式、句法、典故、詞匯、結構、體式等方面的...
【文章頁數(shù)】:30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的目的、意義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義
二、研究材料、方法
(一)研究的材料
(二)研究的方法
三、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上編 宋代“文選學”綜合考察
第一章 宋代“文選學”概述
第一節(jié) 宋代“文選學”發(fā)展的背景
一、隋唐“文選學”興起的原因
(一)《文選》學源于《漢書》之學
(二)科舉考試是“文選學”興起的直接動力
二、宋代對“文選學”接受的社會條件
(一)統(tǒng)治階級的重文以及對文獻的整理
(二)科舉考試與學校的興盛
第二節(jié) 《文選》在唐宋兩朝經(jīng)典化地位的確立
一、《文選》是對前代經(jīng)典的繼承而成為泛文學的經(jīng)典
二、統(tǒng)治階級對《文選》的態(tài)度是其經(jīng)典化的必要條件
三、科舉考試對《文選》經(jīng)典化的推動作用
四、唐宋文人對《文選》的接受和學習是《文選》經(jīng)典化的外因
第二章 宋代“文選學”背景下的宋人詩詞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對宋代“文選學”幾個問題的考辨
一、宋人能否借鑒《昭明文選》的辨析
(一)從總集的角度來考察《文選》在天水一朝的影響
(二)《文選》除對總集造成影響之外,對別集也有一定沖擊
(三)《文選》能在兵燹戰(zhàn)亂中篳路藍縷傳承下來,有其必然性
二、宋人注宋詩與《文選》
(一)宋人注宋詩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二)宋人注蘇詩注釋的內容多征引《文選》
第二節(jié) 《文選》與宋人詩詞創(chuàng)作
一、兩宋文人對《文選》的學習和評價
二、兩宋文人詩詞創(chuàng)作對《文選》接受、借鑒的方式
(一)宋人對《文選》的吟誦
(二)對宋人詩詞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第三章 蘇軾對《文選》的接受
第一節(jié) 蘇軾的科考經(jīng)歷及對《文選》的接受
一、北宋初到“熙寧變法”前期科舉考試制度的變革與《文選》的傳播
(一)宋初到“熙寧變法”前期科舉考試制度的變革
(二)北宋前期《文選》的傳播
二、北宋科舉考試制度對蘇軾所受教育的導引作用
(一)蘇軾家族的文學傳統(tǒng)和科舉榜樣的影響
(二)蘇洵據(jù)科舉為其量身定制的家庭教育以及《文選》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節(jié) 蘇軾對《文選》的評價及對《文選》的接受
一、蘇軾對《文選》的批評
二、蘇軾對《文選》批評的原因
三、蘇軾對《文選》自相矛盾評價的背后,反映出對《文選》十分精熟
下編 宋代“文選”學視野下的蘇軾詩歌與《文選》
第一章 蘇軾早期詩歌與《文選》 ——對蜀地前賢的心儀、推崇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事典
(三)意象分析
第二章 蘇軾鳳翔時期詩歌與《文選》 ——抒發(fā)對無常人生的感慨,對《楚辭》和《古詩十九首》產生共鳴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三、南朝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反用
(三)事典
第三章 蘇軾杭、密、徐、湖州時期詩歌與《文選》 ——抒發(fā)悲愁、憤懣、不遇之感,對賈誼、司馬遷、王粲、潘岳、鮑照的情感認同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三、南朝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反用
(三)事典
(四)意象分析
第四章 蘇軾黃州時期詩歌與《文選》 ——“郁悶、幽憤、孤寂”的感情借助阮籍、嵇康、謝靈運等作品隱晦曲折的表達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三、南朝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反用
(三)意象分析
第五章 蘇軾元祐時期詩歌與《文選》 ——抒發(fā)感時傷懷、悲愁幽苦之嘆,對司馬相如、班固、揚雄、漢武帝、鮑照的推崇與肯定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三、南朝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事典
第六章 蘇軾嶺海時期詩歌與《文選》 ——抒發(fā)“人生如寄”之慨,對司馬遷、張衡、曹植、江淹等作品的體悟與感懷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三、南朝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反用
(三)事典
(四)意象分析
結論
一、蘇軾詩歌創(chuàng)作對《文選》接受的一般特征
二、蘇軾詩歌創(chuàng)作對《文選》承傳創(chuàng)變與宋代新詩格的定型確立緊密相關
參考文獻
附錄
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記和致謝
本文編號:3841674
【文章頁數(shù)】:30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的目的、意義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義
二、研究材料、方法
(一)研究的材料
(二)研究的方法
三、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上編 宋代“文選學”綜合考察
第一章 宋代“文選學”概述
第一節(jié) 宋代“文選學”發(fā)展的背景
一、隋唐“文選學”興起的原因
(一)《文選》學源于《漢書》之學
(二)科舉考試是“文選學”興起的直接動力
二、宋代對“文選學”接受的社會條件
(一)統(tǒng)治階級的重文以及對文獻的整理
(二)科舉考試與學校的興盛
第二節(jié) 《文選》在唐宋兩朝經(jīng)典化地位的確立
一、《文選》是對前代經(jīng)典的繼承而成為泛文學的經(jīng)典
二、統(tǒng)治階級對《文選》的態(tài)度是其經(jīng)典化的必要條件
三、科舉考試對《文選》經(jīng)典化的推動作用
四、唐宋文人對《文選》的接受和學習是《文選》經(jīng)典化的外因
第二章 宋代“文選學”背景下的宋人詩詞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對宋代“文選學”幾個問題的考辨
一、宋人能否借鑒《昭明文選》的辨析
(一)從總集的角度來考察《文選》在天水一朝的影響
(二)《文選》除對總集造成影響之外,對別集也有一定沖擊
(三)《文選》能在兵燹戰(zhàn)亂中篳路藍縷傳承下來,有其必然性
二、宋人注宋詩與《文選》
(一)宋人注宋詩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二)宋人注蘇詩注釋的內容多征引《文選》
第二節(jié) 《文選》與宋人詩詞創(chuàng)作
一、兩宋文人對《文選》的學習和評價
二、兩宋文人詩詞創(chuàng)作對《文選》接受、借鑒的方式
(一)宋人對《文選》的吟誦
(二)對宋人詩詞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第三章 蘇軾對《文選》的接受
第一節(jié) 蘇軾的科考經(jīng)歷及對《文選》的接受
一、北宋初到“熙寧變法”前期科舉考試制度的變革與《文選》的傳播
(一)宋初到“熙寧變法”前期科舉考試制度的變革
(二)北宋前期《文選》的傳播
二、北宋科舉考試制度對蘇軾所受教育的導引作用
(一)蘇軾家族的文學傳統(tǒng)和科舉榜樣的影響
(二)蘇洵據(jù)科舉為其量身定制的家庭教育以及《文選》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節(jié) 蘇軾對《文選》的評價及對《文選》的接受
一、蘇軾對《文選》的批評
二、蘇軾對《文選》批評的原因
三、蘇軾對《文選》自相矛盾評價的背后,反映出對《文選》十分精熟
下編 宋代“文選”學視野下的蘇軾詩歌與《文選》
第一章 蘇軾早期詩歌與《文選》 ——對蜀地前賢的心儀、推崇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事典
(三)意象分析
第二章 蘇軾鳳翔時期詩歌與《文選》 ——抒發(fā)對無常人生的感慨,對《楚辭》和《古詩十九首》產生共鳴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三、南朝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反用
(三)事典
第三章 蘇軾杭、密、徐、湖州時期詩歌與《文選》 ——抒發(fā)悲愁、憤懣、不遇之感,對賈誼、司馬遷、王粲、潘岳、鮑照的情感認同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三、南朝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反用
(三)事典
(四)意象分析
第四章 蘇軾黃州時期詩歌與《文選》 ——“郁悶、幽憤、孤寂”的感情借助阮籍、嵇康、謝靈運等作品隱晦曲折的表達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三、南朝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反用
(三)意象分析
第五章 蘇軾元祐時期詩歌與《文選》 ——抒發(fā)感時傷懷、悲愁幽苦之嘆,對司馬相如、班固、揚雄、漢武帝、鮑照的推崇與肯定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三、南朝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事典
第六章 蘇軾嶺海時期詩歌與《文選》 ——抒發(fā)“人生如寄”之慨,對司馬遷、張衡、曹植、江淹等作品的體悟與感懷
第一節(jié) 蘇軾詩歌中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
一、先秦兩漢文人形象及作品
二、魏晉文人形象及作品
三、南朝文人形象及作品
第二節(jié) 蘇詩與《文選》關系的文本分析
一、字面、句意形式的語典借鑒
(一)直用(此類借鑒方式蘇詩運用最多的形式)
(二)翻用(縮合用)
二、義理形式借鑒
(一)化用
(二)反用
(三)事典
(四)意象分析
結論
一、蘇軾詩歌創(chuàng)作對《文選》接受的一般特征
二、蘇軾詩歌創(chuàng)作對《文選》承傳創(chuàng)變與宋代新詩格的定型確立緊密相關
參考文獻
附錄
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記和致謝
本文編號:38416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84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