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又+X”構式群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14 07:25
單音節(jié)副詞“又”是現(xiàn)代漢語使用頻率較高的虛詞,研究成果豐碩,主要集中在功能方面的探討,涉及語用、語義、語篇、標記等角度,共概括出“加強語氣”、“預設否定”、“語篇銜接”、“反預期標記”、“申辯口氣”、“邏輯推理”等六種類型,時賢多將這些功能歸功于副詞“又”。然而隨著語言事實的不斷挖掘,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難以解釋的問題,即副詞“又”難以覆蓋話語功能的全貌。鑒于此,本文將副詞“又”及其后面共現(xiàn)成分作整體研究。在BCC語料庫中輸入“又@”,并按類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又”與否定副詞、疑問指代詞、“了”共現(xiàn)的頻率較高,而且副詞“又”與這三種成分共現(xiàn)無法從字面情況的簡單相加推知其話語意義,符合構式1+1>2的語法模式,故此將副詞“又”與上述三種成分的共現(xiàn)分別碼化為構式“又+Neg+Xp”“又+疑問指代詞”“又+Xp+了”。這三個構式在話語意義構成成分方面呈現(xiàn)出一致性特征,即表達言者立場。其中構式“又+Neg+Xp”表達言者的事理立場,“又+疑問指代詞”表達言者的認識立場,“又+Xp+了”表達言者的情感立場,故此統(tǒng)稱為“又+X”構式群!坝+X”構式群話語意義的建構是從言者輸入交際意圖再回到聽者識解交際意...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研究對象及研究思路
1.1.1 研究緣起
1.1.2 研究對象
1.1.3 研究思路
1.2 研究意義
1.2.1 學術意義
1.2.2 應用意義
1.3 研究綜述
1.3.1 副詞“又”的研究概況
1.3.2 構式“又+X”的研究概況
1.4 理論基礎
1.4.1 功能語言學理論
1.4.2 互動語言學理論
1.4.3 構式語法理論
1.5 研究方法、語料來源與相關符號說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語料來源
1.5.3 相關符號說明
第2章 “又+X”構式群界定及特征
2.1 “又+X”構式群界定
2.2 “又+X”構式群特征
第3章 構式“又+Neg+Xp”特點、形成機制與動因
3.1 主觀否定情態(tài)義的浮現(xiàn)
3.2 固定部件“又”“Neg”
3.2.1 “又”的特征
3.2.2 “Neg”的特征
3.2.3 主語的特征
3.3 變量Xp的允準條件
3.3.1 名詞或名詞性短語
3.3.2 動詞或動詞性短語
3.3.3 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
3.4 構式“又+Neg+Xp”的言者事理立場表達
3.4.1 核心話語功能:輔據(jù)言威
3.4.2 構式“又+Neg+Xp”的具體話語功能
3.5 構式“又+Neg+Xp”話語實現(xiàn)形式
3.5.1 “擔心—勸說”相鄰對的話語形式
3.5.2 “觀點—辯駁”相鄰對的話語形式
3.5.3 “詢問—告知”相鄰對的話語形式
3.5.4 “意外行為—疑惑”相鄰對的話語形式
3.6 構式“又+Neg+Xp”的形成機制與話語功能產生動因
3.6.1 小句整合
3.6.2 低及物性
3.6.3 合作原則
3.7 小結
第4章 構式“又+疑問指代詞”特點、形成機制與動因
4.1 主觀確信義的浮現(xiàn)
4.2 “又”的功能
4.2.1 保證語義準確與完整
4.2.2 削弱句子現(xiàn)實性
4.3 疑問指代詞的功能
4.3.1 “指代+評價”功能
4.3.2 構成反問句的功能
4.4 構式“又+疑問指代詞”言者認識立場表達
4.4.1 可能性確信認識立場表達
4.4.2 必然性確信認識立場表達
4.5 構式“又+疑問指代詞”的語義模式
4.5.1 “可確”類語義模式
4.5.2 “必確”類語義模式
4.6 構式“又+疑問指代詞”及“又+疑問指代詞+Xp”比較
4.6.1 疑問指代詞意義的虛化程度
4.6.2 “又”的省略與否
4.6.3 變量Xp出現(xiàn)與否
4.6.4 言者認識立場表達差異
4.6.5 語義模式差異
4.7 構式“又+疑問指代詞”的形成機制與話語功能產生動因
4.7.1 “又”的“重復義”
4.7.2 語境吸收
4.7.3 推理機制
4.8 小結
第5章 構式“又+Xp+了”特點、形成機制與動因
5.1 主觀情感態(tài)度的浮現(xiàn)
5.2 固定部件“又”、“了”的特征
5.2.1 “又”的特征
5.2.2 “了”的特征
5.3 Xp的分析
5.3.1 Xp的詞性
5.3.2 Xp的允準條件與限制特征
5.3.3 Xp的肯定與否定不對稱
5.4 主語負同盟特征
5.5 構式“又+Xp+了”話語分布
5.6 構式“又+Xp+了”的言者情感立場表達
5.6.1 負面情感立場態(tài)度
5.6.2 客觀事實的陳述
5.6.3 正面情感立場態(tài)度
5.7 構式“又+Xp+了”的形成機制與話語功能產生動因
5.7.1 語境吸收
5.7.2 “又”的“重復義”
5.7.3 禮貌原則
5.8 小結
第6章 “又+X”構式群話語意義的建構
6.1 “又+X”構式群話語意義的建構原則
6.1.1 關聯(lián)性原則
6.1.2 顯著性原則
6.1.3 簡潔性原則
6.1.4 適宜性原則
6.2 “又+X”構式群話語意義的建構途徑
6.2.1 語義推斷
6.2.2 邏輯推斷
6.2.3 常識推斷
6.3 “又+X”構式群話語意義建構過程
6.3.1 言者的認知加工過程
6.3.2 聽者的認知加工過程
6.4 小結
第7章 結語
7.1 基本結論
7.2 創(chuàng)新之處
7.3 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這話說的”的負面評價立場表達功能及其形成動因[J]. 方迪.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9(06)
[2]構式“又不/沒Xp”的功能及其形成[J]. 文桂芳,李小軍.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9(05)
[3]“真是的”負面情感立場偏移探析[J]. 孫屹濤.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04)
[4]否定性違實條件句“不是C1,C2”的產生過程[J]. 朱麗師,楊永龍.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5)
[5]信據(jù)力:“呢”的交互主觀性[J]. 完權. 語言科學. 2018(01)
[6]強調類副詞的預設分析[J]. 袁夢溪. 現(xiàn)代外語. 2017(06)
[7]原因型“又+Neg+Xp”構式的會話功能[J]. 程亞恒. 漢語學習. 2016(04)
[8]降級“讓”字致使結構的句法語義分析[J]. 王小穹. 國際漢語學報. 2015(02)
[9]直接和間接否定拒絕:“并”和“又”的語篇銜接性[J]. 張京魚,閆軍利.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1)
[10]情理之中與預料之外:談“并”和“又”的語法意義[J]. 李勁榮. 漢語學習. 2014(04)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反詰構式研究[D]. 程娥.武漢大學 2015
[2]現(xiàn)代漢語轉折范疇的認知語用研究[D]. 張健軍.東北師范大學 2012
[3]現(xiàn)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D]. 齊春紅.華中師范大學 2006
[4]現(xiàn)代漢語反問句研究[D]. 殷樹林.福建師范大學 2006
[5]話語意義的建構:言語交際過程中主體的認知加工[D]. 呂明臣.吉林大學 2005
[6]現(xiàn)代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 崔誠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2
碩士論文
[1]漢語非真值否定詞“不”“沒”語義研究[D]. 江瑩.廣西民族大學 2019
[2]語氣副詞“又”/“并”+否定成分的用法研究[D]. 畢文華.上海師范大學 2016
[3]釋“再、又、還、也”與“不”“沒”的共現(xiàn)[D]. 余紫微.華中師范大學 2016
[4]副詞“也”、“又”的篇章銜接功能研究[D]. 谷雨薇.華東師范大學 2014
[5]現(xiàn)代漢語副詞“又”的語義及用法研究[D]. 沈小樂.上海師范大學 2012
[6]語氣副詞“并”與“又”的對比研究[D]. 唐子捷.北京語言大學 2007
[7]現(xiàn)代漢語申辯性口氣研究[D]. 呂瑋.山西大學 2007
[8]與否定項無標記關聯(lián)的語氣副詞研究[D]. 陳佳宏.上海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588083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研究對象及研究思路
1.1.1 研究緣起
1.1.2 研究對象
1.1.3 研究思路
1.2 研究意義
1.2.1 學術意義
1.2.2 應用意義
1.3 研究綜述
1.3.1 副詞“又”的研究概況
1.3.2 構式“又+X”的研究概況
1.4 理論基礎
1.4.1 功能語言學理論
1.4.2 互動語言學理論
1.4.3 構式語法理論
1.5 研究方法、語料來源與相關符號說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語料來源
1.5.3 相關符號說明
第2章 “又+X”構式群界定及特征
2.1 “又+X”構式群界定
2.2 “又+X”構式群特征
第3章 構式“又+Neg+Xp”特點、形成機制與動因
3.1 主觀否定情態(tài)義的浮現(xiàn)
3.2 固定部件“又”“Neg”
3.2.1 “又”的特征
3.2.2 “Neg”的特征
3.2.3 主語的特征
3.3 變量Xp的允準條件
3.3.1 名詞或名詞性短語
3.3.2 動詞或動詞性短語
3.3.3 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
3.4 構式“又+Neg+Xp”的言者事理立場表達
3.4.1 核心話語功能:輔據(jù)言威
3.4.2 構式“又+Neg+Xp”的具體話語功能
3.5 構式“又+Neg+Xp”話語實現(xiàn)形式
3.5.1 “擔心—勸說”相鄰對的話語形式
3.5.2 “觀點—辯駁”相鄰對的話語形式
3.5.3 “詢問—告知”相鄰對的話語形式
3.5.4 “意外行為—疑惑”相鄰對的話語形式
3.6 構式“又+Neg+Xp”的形成機制與話語功能產生動因
3.6.1 小句整合
3.6.2 低及物性
3.6.3 合作原則
3.7 小結
第4章 構式“又+疑問指代詞”特點、形成機制與動因
4.1 主觀確信義的浮現(xiàn)
4.2 “又”的功能
4.2.1 保證語義準確與完整
4.2.2 削弱句子現(xiàn)實性
4.3 疑問指代詞的功能
4.3.1 “指代+評價”功能
4.3.2 構成反問句的功能
4.4 構式“又+疑問指代詞”言者認識立場表達
4.4.1 可能性確信認識立場表達
4.4.2 必然性確信認識立場表達
4.5 構式“又+疑問指代詞”的語義模式
4.5.1 “可確”類語義模式
4.5.2 “必確”類語義模式
4.6 構式“又+疑問指代詞”及“又+疑問指代詞+Xp”比較
4.6.1 疑問指代詞意義的虛化程度
4.6.2 “又”的省略與否
4.6.3 變量Xp出現(xiàn)與否
4.6.4 言者認識立場表達差異
4.6.5 語義模式差異
4.7 構式“又+疑問指代詞”的形成機制與話語功能產生動因
4.7.1 “又”的“重復義”
4.7.2 語境吸收
4.7.3 推理機制
4.8 小結
第5章 構式“又+Xp+了”特點、形成機制與動因
5.1 主觀情感態(tài)度的浮現(xiàn)
5.2 固定部件“又”、“了”的特征
5.2.1 “又”的特征
5.2.2 “了”的特征
5.3 Xp的分析
5.3.1 Xp的詞性
5.3.2 Xp的允準條件與限制特征
5.3.3 Xp的肯定與否定不對稱
5.4 主語負同盟特征
5.5 構式“又+Xp+了”話語分布
5.6 構式“又+Xp+了”的言者情感立場表達
5.6.1 負面情感立場態(tài)度
5.6.2 客觀事實的陳述
5.6.3 正面情感立場態(tài)度
5.7 構式“又+Xp+了”的形成機制與話語功能產生動因
5.7.1 語境吸收
5.7.2 “又”的“重復義”
5.7.3 禮貌原則
5.8 小結
第6章 “又+X”構式群話語意義的建構
6.1 “又+X”構式群話語意義的建構原則
6.1.1 關聯(lián)性原則
6.1.2 顯著性原則
6.1.3 簡潔性原則
6.1.4 適宜性原則
6.2 “又+X”構式群話語意義的建構途徑
6.2.1 語義推斷
6.2.2 邏輯推斷
6.2.3 常識推斷
6.3 “又+X”構式群話語意義建構過程
6.3.1 言者的認知加工過程
6.3.2 聽者的認知加工過程
6.4 小結
第7章 結語
7.1 基本結論
7.2 創(chuàng)新之處
7.3 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這話說的”的負面評價立場表達功能及其形成動因[J]. 方迪.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9(06)
[2]構式“又不/沒Xp”的功能及其形成[J]. 文桂芳,李小軍.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9(05)
[3]“真是的”負面情感立場偏移探析[J]. 孫屹濤.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04)
[4]否定性違實條件句“不是C1,C2”的產生過程[J]. 朱麗師,楊永龍.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5)
[5]信據(jù)力:“呢”的交互主觀性[J]. 完權. 語言科學. 2018(01)
[6]強調類副詞的預設分析[J]. 袁夢溪. 現(xiàn)代外語. 2017(06)
[7]原因型“又+Neg+Xp”構式的會話功能[J]. 程亞恒. 漢語學習. 2016(04)
[8]降級“讓”字致使結構的句法語義分析[J]. 王小穹. 國際漢語學報. 2015(02)
[9]直接和間接否定拒絕:“并”和“又”的語篇銜接性[J]. 張京魚,閆軍利.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1)
[10]情理之中與預料之外:談“并”和“又”的語法意義[J]. 李勁榮. 漢語學習. 2014(04)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反詰構式研究[D]. 程娥.武漢大學 2015
[2]現(xiàn)代漢語轉折范疇的認知語用研究[D]. 張健軍.東北師范大學 2012
[3]現(xiàn)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D]. 齊春紅.華中師范大學 2006
[4]現(xiàn)代漢語反問句研究[D]. 殷樹林.福建師范大學 2006
[5]話語意義的建構:言語交際過程中主體的認知加工[D]. 呂明臣.吉林大學 2005
[6]現(xiàn)代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 崔誠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2
碩士論文
[1]漢語非真值否定詞“不”“沒”語義研究[D]. 江瑩.廣西民族大學 2019
[2]語氣副詞“又”/“并”+否定成分的用法研究[D]. 畢文華.上海師范大學 2016
[3]釋“再、又、還、也”與“不”“沒”的共現(xiàn)[D]. 余紫微.華中師范大學 2016
[4]副詞“也”、“又”的篇章銜接功能研究[D]. 谷雨薇.華東師范大學 2014
[5]現(xiàn)代漢語副詞“又”的語義及用法研究[D]. 沈小樂.上海師范大學 2012
[6]語氣副詞“并”與“又”的對比研究[D]. 唐子捷.北京語言大學 2007
[7]現(xiàn)代漢語申辯性口氣研究[D]. 呂瑋.山西大學 2007
[8]與否定項無標記關聯(lián)的語氣副詞研究[D]. 陳佳宏.上海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5880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58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