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傳》的成立與漢唐間社會政治秩序的重構
發(fā)布時間:2022-01-13 03:14
東漢帝國的崩潰,致使其統(tǒng)治賴以維系的社會政治秩序也隨之瓦解,經(jīng)三國分立、西晉短暫統(tǒng)一,南北又陷于長期分裂。南北朝政權如何重構社會政治秩序,是為當務之急,漢唐間正史“孝義傳”的設立,提供了一個觀察重構社會政治秩序的較好視角。所謂重構社會政治秩序,即指以君主為代表的朝廷,運用政治權力對以“孝”、“義”為核心的儒家倫理,加以規(guī)范、控制與引導,即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形成士庶可資遵循乃至必須踐行的制度化約束。“孝義傳”的成立,可追溯至《史記》《漢書》中設立的《游俠傳》及《魏略·勇俠傳》,連接游(勇)俠向孝義人物轉變的關鍵,是反映游俠價值核心的“重然諾尚氣節(jié)”之“俠義”向儒家倫理核心的“忠孝節(jié)義”之“孝義”的演變。具體而言,表現(xiàn)為基于私人結合、外于體制的“私義”,向國家提倡并可資引導士庶踐行的“公義”的轉化。反映游俠的核心之“義”主要有如下特征:1、輕死重氣、義重于生;2、外于體制的反體制的輿論、聲望;3、外于體制或反體制的組織、群體;4、疏財仗義;5、復仇;6、廣泛交游。通過對“孝義傳”的分析,反映游俠之義的第2、3、6點,在“孝義傳”中完全消失,輕死重氣則變?yōu)樾值埽ǜ缸樱幩?疏財仗義變?yōu)猷l(xiāng)里...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3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問題與視角
第二節(jié) 學術史回顧
一 關于類傳的宏觀研究
二 關于《黨錮傳》、《游(勇)俠傳》及《孝行(友、義)》的研究
第一章 中古史書《孝義傳》的成立:從《游俠傳》到《孝義傳》
第一節(jié) 游俠的核心精神——義
第二節(jié) 《魏略·勇俠傳》分析
第三節(jié) 《孝義傳》的成立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二章 南北朝史書《孝義傳》傳主的身份及史料來源
第一節(jié) “孝義傳”傳主身份
第二節(jié) 《孝義傳》史源之推測
第三節(jié) 小結
第三章 《孝義傳》的孝行書寫及孝子圖的傳播
第一節(jié) 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家貧親老,求為縣令
第二節(jié) 孝感模式
第三節(jié) 伏棺救火與停喪不葬
一 伏棺救火的書寫模式
二 蔡順伏棺模式與停(久)喪不葬
(一) 關于殯期與葬期問題
(二) 漢魏兩晉時的停喪不葬
(三) 停(久)喪不葬風俗與拘忌時日
(四) 兇門柏歷與停喪不葬
(五) 宋、齊時停喪不葬風俗
(六) 厚葬、薄葬與停喪間的關系
(七) 伏棺救火與停喪不葬
第四節(jié) 孝子圖的傳播
一 南朝孝子圖的傳播
二 北朝孝子圖傳播與政治意涵
(一) 墓葬中的孝子圖
(二) 孝子圖像與政治意涵
第五節(jié) 小結
第四章 義之內(nèi)涵與變遷
第一節(jié) 長官與吏民——所謂“第二次君臣關系”
第二節(jié) 報仇、爭死——公義與私義
一 報仇
二 爭死
第三節(jié) 鄉(xiāng)里救助、賑恤與累世同居
一 鄉(xiāng)里救助、賑恤
二 累世同居
第四節(jié) 小結
附錄 兩漢魏晉時的“致敬”與自稱“下官”問題
結語 《孝義傳》的成立與漢唐間社會政治秩序的重構
一 孝、義之成為類傳名目
(一) 孝倫理對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
(二) “義”與社會政治秩序
(三) 《孝義傳》的成立與“義”的內(nèi)涵
二 《孝義傳》與社會政治秩序的重構
(一) 對“二重君臣關系”的消解及新型“君民關系”的出現(xiàn)
(二) 《孝子傳》的編纂、“孝子圖”的傳播與政治意圖
(三) 《孝義傳》所見身份、禮俗與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附表
后記
讀博期間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漢晉時期的黃簿與黃籍[J]. 韓樹峰. 史學月刊. 2016(09)
[2]中國古代漢唐都城形制的演進——由曹魏太極殿談唐長安城形制的淵源[J]. 錢國祥. 中原文物. 2016(04)
[3]河南洛陽市漢魏故城太極殿遺址的發(fā)掘[J]. 劉濤,錢國祥,郭曉濤. 考古. 2016(07)
[4]魏晉南北朝宮城“雙朝制”新探[J]. 蘭巍,楊昌. 社會科學輯刊. 2015(04)
[5]論東漢“儒教國教化”的形成[J]. 渡邊義浩,仙石知子,朱耀輝. 文史哲. 2015(04)
[6]中古“兇門柏歷”之俗——以社會文化視域進行的考查[J]. 顧凱. 地方文化研究. 2015(03)
[7]略論孝子故事中的“孝感”母題[J]. 李劍國. 文史哲. 2014(05)
[8]中古良吏書寫的兩種模式[J]. 孫正軍. 歷史研究. 2014(03)
[9]漢魏南北朝孝子畫像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J]. 鄒清泉. 美術學報. 2014(01)
[10]證圣元年敕與南北朝至唐代的旌表孝義之制——兼論S.1344號敦煌殘卷的定名問題[J]. 樓勁. 浙江學刊. 2014(01)
碩士論文
[1]漢魏六朝行狀研究[D]. 沈國光.華東師范大學 2016
[2]魏晉南北朝游俠若干問題研究[D]. 陳芳.華東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585955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3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問題與視角
第二節(jié) 學術史回顧
一 關于類傳的宏觀研究
二 關于《黨錮傳》、《游(勇)俠傳》及《孝行(友、義)》的研究
第一章 中古史書《孝義傳》的成立:從《游俠傳》到《孝義傳》
第一節(jié) 游俠的核心精神——義
第二節(jié) 《魏略·勇俠傳》分析
第三節(jié) 《孝義傳》的成立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二章 南北朝史書《孝義傳》傳主的身份及史料來源
第一節(jié) “孝義傳”傳主身份
第二節(jié) 《孝義傳》史源之推測
第三節(jié) 小結
第三章 《孝義傳》的孝行書寫及孝子圖的傳播
第一節(jié) 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家貧親老,求為縣令
第二節(jié) 孝感模式
第三節(jié) 伏棺救火與停喪不葬
一 伏棺救火的書寫模式
二 蔡順伏棺模式與停(久)喪不葬
(一) 關于殯期與葬期問題
(二) 漢魏兩晉時的停喪不葬
(三) 停(久)喪不葬風俗與拘忌時日
(四) 兇門柏歷與停喪不葬
(五) 宋、齊時停喪不葬風俗
(六) 厚葬、薄葬與停喪間的關系
(七) 伏棺救火與停喪不葬
第四節(jié) 孝子圖的傳播
一 南朝孝子圖的傳播
二 北朝孝子圖傳播與政治意涵
(一) 墓葬中的孝子圖
(二) 孝子圖像與政治意涵
第五節(jié) 小結
第四章 義之內(nèi)涵與變遷
第一節(jié) 長官與吏民——所謂“第二次君臣關系”
第二節(jié) 報仇、爭死——公義與私義
一 報仇
二 爭死
第三節(jié) 鄉(xiāng)里救助、賑恤與累世同居
一 鄉(xiāng)里救助、賑恤
二 累世同居
第四節(jié) 小結
附錄 兩漢魏晉時的“致敬”與自稱“下官”問題
結語 《孝義傳》的成立與漢唐間社會政治秩序的重構
一 孝、義之成為類傳名目
(一) 孝倫理對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
(二) “義”與社會政治秩序
(三) 《孝義傳》的成立與“義”的內(nèi)涵
二 《孝義傳》與社會政治秩序的重構
(一) 對“二重君臣關系”的消解及新型“君民關系”的出現(xiàn)
(二) 《孝子傳》的編纂、“孝子圖”的傳播與政治意圖
(三) 《孝義傳》所見身份、禮俗與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附表
后記
讀博期間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漢晉時期的黃簿與黃籍[J]. 韓樹峰. 史學月刊. 2016(09)
[2]中國古代漢唐都城形制的演進——由曹魏太極殿談唐長安城形制的淵源[J]. 錢國祥. 中原文物. 2016(04)
[3]河南洛陽市漢魏故城太極殿遺址的發(fā)掘[J]. 劉濤,錢國祥,郭曉濤. 考古. 2016(07)
[4]魏晉南北朝宮城“雙朝制”新探[J]. 蘭巍,楊昌. 社會科學輯刊. 2015(04)
[5]論東漢“儒教國教化”的形成[J]. 渡邊義浩,仙石知子,朱耀輝. 文史哲. 2015(04)
[6]中古“兇門柏歷”之俗——以社會文化視域進行的考查[J]. 顧凱. 地方文化研究. 2015(03)
[7]略論孝子故事中的“孝感”母題[J]. 李劍國. 文史哲. 2014(05)
[8]中古良吏書寫的兩種模式[J]. 孫正軍. 歷史研究. 2014(03)
[9]漢魏南北朝孝子畫像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J]. 鄒清泉. 美術學報. 2014(01)
[10]證圣元年敕與南北朝至唐代的旌表孝義之制——兼論S.1344號敦煌殘卷的定名問題[J]. 樓勁. 浙江學刊. 2014(01)
碩士論文
[1]漢魏六朝行狀研究[D]. 沈國光.華東師范大學 2016
[2]魏晉南北朝游俠若干問題研究[D]. 陳芳.華東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5859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585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