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自我擴展的概念結構、測量及其實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3 04:09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網絡不僅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還帶來了生活方式的變革,這勢必會對個體的發(fā)展適應帶來巨大的影響。伴隨著這一趨勢,網絡心理與行為相關的研究得到了研究者極大的關注,現(xiàn)有的研究在網絡使用對個體生理、社會性發(fā)展、以及認知思維的影響等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為個體心理宇宙的中心,自我不僅具有重要的適應功能,也一直是心理學關注的核心問題。但現(xiàn)有的研究對網絡使用與自我關系的關注還相對較少,并缺乏系統(tǒng)性。在自我的社會建構理論,特別是自我擴展模型理論的視角下,本研究結合多種研究方法,從自我擴展的視角探討了網絡使用與自我的關系,即網絡對自我的擴展。本研究首先采用質性研究方法考察了網絡自我擴展的基本概念結構,并在此基礎上編制了相應的測量工具;隨后使用實驗法,在行為和認知神經層面上,從自我相關信息加工優(yōu)勢的視角為網絡自我擴展提供進一步的實證佐證;使用問卷調查法,考察了網絡自我擴展與自我認知結構的關系,從自我認知結構的視角為網絡自我擴展提供實證佐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問卷調查法探討了網絡自我擴展的社會適應功能。(1)為初步明晰網絡自我擴...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3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圖2-2-1總體研究設計??
測數據的KMO值為0.93;此外,對問卷初測數據進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結果為:卡方值為4564.31,自由度為253,?p<0.001。這些分析結果表明,該組數據適??合進行進一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郭志剛,1999)。??10-??8??Q-?.??I?3?1?J?I?J?I?I?I?I?I?I?(?I?1?I?I?I?I?\?I?I?I??1?2?3?4?5?6?7?8?9?10?11?12?13?14?1S?16?17?18?19?20?21?22?23??因子數??圖3-2-1探索性因素分析碎石圖??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根據Cattell的碎石檢驗,碎石圖顯示特征值從第4個因子處出現(xiàn)拐點??走勢變緩,因此因子數應該確定為3個(郭志剛,1999)。根據此標準,本數據提取出的因子數為3,??這三個因子解釋了項目總變異的57.07%。??且根據上述項目分析標準,分別刪除項目7、9、13、17、18、19和21這七個項目,最終的??分析結果表明,這3個因子解釋了項目總變異的61.59%。由此最終獲得16個項目的正式量表,??該16個項目的因素分析結果如表3-2-2所示。??此外,結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結果,以及研究一中質性研宄的研宄結果,我們將上述三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因子一“新體驗的獲得”、因子二“成長感的獲得”以及因子三“能力感的提升”。??這三個因子也涵蓋了研宄一中得出的網絡自我擴展的五個方面。??50??
溥士學位論文??DOCTORAL?DISSERTATION??o.r????T1??0.:3???!?T:?065??—。5,????o.r??>?Tio?<—?0.-3?爹n??°-5?—H?T1^>^?:?\v??0.2S????T4?、?/?\???L?\?o?r?\??〇-54?—/?\??045?i?T6_.F?^c:c?a.55??〇..?—=?I??0.:3????Tl:?0,6:?0.4:?j??0.58???丁?::?^?V??。.:6????T5?yy??0.4:????TS?G?M?//??,3s?—???0.r??o.:c???ns?^?c..??〇.::????。海骸?^??圖3-2-2三因子模型驗證分析結構方程模型??3.4.2效標關聯(lián)效度分析??將他人納入自我量表(Inclusion?of?Other?in?the?Self?Scale,IOS)是自我擴展領域應用較多的簡??易測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Aron?eta丨.,2008),在自我概念與群體(Tropp&?Wright,??2001)或自我與一些社會共同體(如社區(qū))(Mashek,?Cannaday,?&:?Tangney,2007)間的關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在本研宄中,對該量表進行修訂,以對個體將網絡中表現(xiàn)出的自我納入現(xiàn)實??自我的程度進行測量,并以該量表為效標問卷,考察網絡自我擴展的效標關聯(lián)效度。??5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壓力事件對初中生抑郁的影響:網絡使用動機與網絡使用強度的作用[J]. 羅一君,孔繁昌,牛更楓,周宗奎.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7(03)
[2]基于QQ空間的社交網站使用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上行社會比較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J]. 牛更楓,孫曉軍,周宗奎,孔繁昌,田媛. 心理學報. 2016(10)
[3]網絡心理學:行為的重構[J]. 周宗奎,劉勤學.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 2016(03)
[4]自我概念的結構與發(fā)展[J]. 凌輝,夏羽,張建人,朱阿敏,鐘妮,陽子光,唐莘堯.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6(02)
[5]自我的分裂:角色扮演網絡游戲青少年玩家的自我認同研究[J]. 巢乃鵬,馬曉菲. 新聞大學. 2016(02)
[6]社交網站使用能帶來社會資本嗎?[J]. 葛紅寧,周宗奎,牛更楓,陳武. 心理科學進展. 2016(03)
[7]青少年社交網站使用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響:社會比較的中介作用[J]. 牛更楓,孫曉軍,周宗奎,田媛,劉慶奇,連帥磊. 心理科學. 2016(01)
[8]自我復雜性的壓力緩沖效應:基于日常煩心事和重大生活事件的探討[J]. 龔玲,張大均.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5(05)
[9]自我—他人重疊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觀點采擇的調節(jié)作用[J]. 鐘毅平,楊子鹿,范偉. 心理學報. 2015(08)
[10]社交網站中的自我呈現(xiàn)對自尊的影響: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 牛更楓,鮑娜,范翠英,周宗奎,孔繁昌,孫曉軍. 心理科學. 2015(04)
本文編號:3492291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3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圖2-2-1總體研究設計??
測數據的KMO值為0.93;此外,對問卷初測數據進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結果為:卡方值為4564.31,自由度為253,?p<0.001。這些分析結果表明,該組數據適??合進行進一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郭志剛,1999)。??10-??8??Q-?.??I?3?1?J?I?J?I?I?I?I?I?I?(?I?1?I?I?I?I?\?I?I?I??1?2?3?4?5?6?7?8?9?10?11?12?13?14?1S?16?17?18?19?20?21?22?23??因子數??圖3-2-1探索性因素分析碎石圖??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根據Cattell的碎石檢驗,碎石圖顯示特征值從第4個因子處出現(xiàn)拐點??走勢變緩,因此因子數應該確定為3個(郭志剛,1999)。根據此標準,本數據提取出的因子數為3,??這三個因子解釋了項目總變異的57.07%。??且根據上述項目分析標準,分別刪除項目7、9、13、17、18、19和21這七個項目,最終的??分析結果表明,這3個因子解釋了項目總變異的61.59%。由此最終獲得16個項目的正式量表,??該16個項目的因素分析結果如表3-2-2所示。??此外,結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結果,以及研究一中質性研宄的研宄結果,我們將上述三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因子一“新體驗的獲得”、因子二“成長感的獲得”以及因子三“能力感的提升”。??這三個因子也涵蓋了研宄一中得出的網絡自我擴展的五個方面。??50??
溥士學位論文??DOCTORAL?DISSERTATION??o.r????T1??0.:3???!?T:?065??—。5,????o.r??>?Tio?<—?0.-3?爹n??°-5?—H?T1^>^?:?\v??0.2S????T4?、?/?\???L?\?o?r?\??〇-54?—/?\??045?i?T6_.F?^c:c?a.55??〇..?—=?I??0.:3????Tl:?0,6:?0.4:?j??0.58???丁?::?^?V??。.:6????T5?yy??0.4:????TS?G?M?//??,3s?—???0.r??o.:c???ns?^?c..??〇.::????。海骸?^??圖3-2-2三因子模型驗證分析結構方程模型??3.4.2效標關聯(lián)效度分析??將他人納入自我量表(Inclusion?of?Other?in?the?Self?Scale,IOS)是自我擴展領域應用較多的簡??易測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Aron?eta丨.,2008),在自我概念與群體(Tropp&?Wright,??2001)或自我與一些社會共同體(如社區(qū))(Mashek,?Cannaday,?&:?Tangney,2007)間的關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在本研宄中,對該量表進行修訂,以對個體將網絡中表現(xiàn)出的自我納入現(xiàn)實??自我的程度進行測量,并以該量表為效標問卷,考察網絡自我擴展的效標關聯(lián)效度。??5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壓力事件對初中生抑郁的影響:網絡使用動機與網絡使用強度的作用[J]. 羅一君,孔繁昌,牛更楓,周宗奎.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7(03)
[2]基于QQ空間的社交網站使用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上行社會比較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J]. 牛更楓,孫曉軍,周宗奎,孔繁昌,田媛. 心理學報. 2016(10)
[3]網絡心理學:行為的重構[J]. 周宗奎,劉勤學.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 2016(03)
[4]自我概念的結構與發(fā)展[J]. 凌輝,夏羽,張建人,朱阿敏,鐘妮,陽子光,唐莘堯.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6(02)
[5]自我的分裂:角色扮演網絡游戲青少年玩家的自我認同研究[J]. 巢乃鵬,馬曉菲. 新聞大學. 2016(02)
[6]社交網站使用能帶來社會資本嗎?[J]. 葛紅寧,周宗奎,牛更楓,陳武. 心理科學進展. 2016(03)
[7]青少年社交網站使用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響:社會比較的中介作用[J]. 牛更楓,孫曉軍,周宗奎,田媛,劉慶奇,連帥磊. 心理科學. 2016(01)
[8]自我復雜性的壓力緩沖效應:基于日常煩心事和重大生活事件的探討[J]. 龔玲,張大均.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5(05)
[9]自我—他人重疊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觀點采擇的調節(jié)作用[J]. 鐘毅平,楊子鹿,范偉. 心理學報. 2015(08)
[10]社交網站中的自我呈現(xiàn)對自尊的影響: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 牛更楓,鮑娜,范翠英,周宗奎,孔繁昌,孫曉軍. 心理科學. 2015(04)
本文編號:34922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492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