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力量 ——以朝鮮漢籍所涉《史記》《漢書》資料為基礎(chǔ)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19 17:00
本文借助“漢文化整體研究”以及傳播學(xué)、文本學(xué)理論,利用朝鮮李朝實錄與朝鮮文集等史料,敘述了《史記》《漢書》在朝鮮時代的傳播與接受的相關(guān)史實,并探討兩書作為歷史文本在“事、文、義”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力量。魏晉時期,《史記》《漢書》開始向朝鮮半島傳播,以官方賜予為主,民間書籍交流也是一種補充方式。不過,中國歷代王朝存在的史書“不宜在諸侯王”的觀念,限制了《史記》《漢書》在域外的傳播。盡管如此,在高麗、朝鮮時代,《史記》《漢書》還是得到了官方的提倡與印行,為經(jīng)筵讀史和以史為鑒提供了文本。早在高麗時期,就出現(xiàn)了以宋本為底本的雕版印刷的《史記》《漢書》。朝鮮時代則存在庚子字本、甲寅字本、顯宗實錄字本等金屬活字印本。其中庚子字本和甲寅字本分別以元代彭寅翁本《史記》、大德九年(1305年)本《漢書》為底本,顯宗實錄字本則以明代《史記評林》《漢書評林》為底本。但是,朝鮮君臣出于“不過文章家類”的論斷,刪掉了朝鮮本史漢《評林》的上欄評語?梢,《史記》《漢書》傳入朝鮮半島之后,在被接受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具有“本土化”色彩的歷史文本。從朝鮮時代書目著錄的《史記》《漢書》版本來看,以朝鮮本為主,中國本只占少數(shù)...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大學(xué)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304 頁
【學(xué)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文本是一種力量
一、從“文本”到“歷史文本”
二、“事、文、義”——《史記》《漢書》文本的力量
三、漢唐以來《史記》《漢書》傳播的特點
四、朝鮮漢籍所涉《史記》《漢書》資料
五、“漢文化整體研究”與“多元一體”
第二節(jié) 學(xué)術(shù)回顧
一、《史記》《漢書》向朝鮮半島的傳播
二、《史記》《漢書》在朝鮮的刊刻、抄選
三、《史記》《漢書》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四、朝鮮文人的《史記》《漢書》評論
五、朝鮮文人的《史記》《漢書》注解
第三節(jié) 基本思路
一、研究目標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史記》《漢書》向朝鮮半島的初傳
第一節(jié)《史記》《漢書》傳播條件的形成
一、《史記》《漢書》的空間傳播
二、《史記》《漢書》文本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史記》《漢書》向朝鮮半島的初步傳播
一、漢字、漢文化在朝鮮半島的發(fā)展
二、《史記》《漢書》初傳朝鮮半島的時間探析
第三節(jié)《史記》《漢書》向域外傳播的特點及方式
一、《史記》“不宜在諸侯王”
二、唐代以后《史記》《漢書》向朝鮮半島傳播的途徑
小結(jié)
第二章《史記》《漢書》在朝鮮半島的刊印
第一節(jié) 從寫本到刊本——高麗時代的《史記》《漢書》文本
第二節(jié)《史記》《漢書》在朝鮮時代的刊刻
一、朝鮮時代早期對《史記》《漢書》的重視
二、庚子字本《史記》與彭寅翁本的關(guān)系
三、庚子字本《漢書》與元大德九年本的關(guān)系
四、甲寅字本《史記》《漢書》
第三節(jié)《史記評林》《漢書評林》在朝鮮的流傳
小結(jié)
第三章《史記》《漢書》在朝鮮時代的存在方式
第一節(jié) 朝鮮時代書目概況
一、朝鮮時代書目的特色
二、對朝鮮時代書目的評價
第二節(jié) 書目著錄《史記》《漢書》的特點
小結(jié)
第四章 朝鮮時代對《史記》《漢書》的接受
第一節(jié) 朝鮮時代之前《史記》《漢書》的受容情況
一、史漢典故與儒家思想
二、經(jīng)史并重,古為今用
三、征諸人事,將施有政
四、文章當須慕班馬
五、成一家之史
六、理學(xué)影響下的高麗文人史論
第二節(jié) 朝鮮時代接受《史記》《漢書》的表現(xiàn)
一、與性理之書相為體用
二、紀傳體史書與正史觀念
三、文當期于班馬
四、重視兩漢歷史
第三節(jié) 史漢選本及其特點
一、產(chǎn)生原因探析
二、內(nèi)容來源及特點
三、史漢選本之影響
小結(jié)
第五章 朝鮮文人的《史記》《漢書》評論及研究
第一節(jié) 朝鮮文人的《史記》《漢書》文章評論
一、取其文,不取其意
二、以義理批評《史記》《漢書》
第二節(jié) 朝鮮文人的史論散文與史論
一、史論散文的“理學(xué)化”
二、文章與義理——閱讀《史記》《漢書》的方式
三、李敏求的《讀史隨筆》
第三節(jié) 考證與注解
一、文理兼通與格物致知
二、閱讀與注解
三、黃胤錫的《前漢書律歷志解》
四、丁若鏞的《班固藝文志論》
小結(jié)
余論朝鮮、日本、越南接受《史記》《漢書》的初步比較
參考文獻
附錄
表1 朝鮮時代書目著錄《史記》《漢書》情況一覽表
表2 奎章閣曝書目錄
表3 朝鮮時代史漢選本書目
表4 韓國(朝鮮)歷史年代表(三國至朝鮮時代)
后記
在學(xué)期間學(xué)術(shù)成果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史論·論史·論論史——中國史學(xué)上“論”之指向的幾次變化及其啟示意義[J]. 瞿林東. 求是學(xué)刊. 2016(04)
[2]清華簡《金縢》與《尚書》鄭注文本考——兼論《史記》述《金縢》的今古文問題[J]. 李晶. 古代文明. 2016(03)
[3]茶山對“夏商之舊法”說的再檢討——與易類出土文獻的比較考察[J]. 元勇準,張悅. 周易研究. 2016(03)
[4]《史記》載孔子“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考辨[J]. 李學(xué)衛(wèi). 西藏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6(03)
[5]理學(xué)對二程史學(xué)思想的影響[J]. 張九衡. 牡丹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02)
[6]宋代書籍傳播方式略論[J]. 趙文毓. 蘭臺世界. 2016(04)
[7]從《伯夷列傳》到《司馬穰苴列傳》看《史記》列傳文體前期的發(fā)展[J]. 楊昊鷗. 廣東第二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06)
[8]《三國史記》與《三國遺事》比較研究[J]. 李春祥. 東北史地. 2016(01)
[9]經(jīng)史關(guān)系演變與經(jīng)學(xué)轉(zhuǎn)型[J]. 吳龍燦. 儒藏論壇. 2016(00)
[10]中國漢籍傳入韓國研究[J]. 琴知雅. 國際漢學(xué). 2015(04)
博士論文
[1]朝鮮王朝與明清書籍交流研究[D]. 季南.延邊大學(xué) 2015
[2]高句麗與北魏交涉關(guān)系研究[D]. 常樂.延邊大學(xué) 2014
[3]《史記》在元代的傳播接受研究[D]. 樊婧.陜西師范大學(xué) 2014
[4]論范曄《后漢書》在南北朝的傳播與影響[D]. 全亮.上海師范大學(xué) 2014
[5]中國文化對高麗、朝鮮時代史學(xué)之影響研究[D]. 周海寧.上海師范大學(xué) 2013
[6]明清時期朝鮮的“書籍辨誣”與“書籍外交”[D]. 黃修志.復(fù)旦大學(xué) 2013
[7]朱子學(xué)傳入朝鮮半島研究(1290-1409)[D]. 劉剛.暨南大學(xué) 2012
[8]宋代書籍出版史研究[D]. 田建平.河北大學(xué) 2012
[9]胡寅歷史政治哲學(xué)研究[D]. 尹業(yè)初.南開大學(xué) 2012
[10]朝鮮高麗朝假傳體文學(xué)研究[D]. 李杉嬋.中央民族大學(xué) 2012
碩士論文
[1]論朝鮮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及特點[D]. 白洋.延邊大學(xué) 2016
[2]“伍子胥故事”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接受[D]. 黃智詠.北京大學(xué) 2014
[3]兩宋之交(1100-1164年)宋麗關(guān)系研究[D]. 鄭福祥.陜西師范大學(xué) 2014
[4]十一世紀中下葉宋麗關(guān)系研究[D]. 趙麗媛.陜西師范大學(xué) 2013
[5]北宋與高麗外交使節(jié)研究[D]. 樸昌濬.黑龍江大學(xué) 2012
[6]史漢比較研究專著專論敘錄[D]. 周婷婷.河北大學(xué) 2012
[7]北宋士大夫奏議中的史論研究[D]. 黃開軍.西南大學(xué) 2012
[8]《史記評林》文學(xué)價值研究[D]. 范文靜.安慶師范學(xué)院 2011
[9]宋代史鈔文獻研究[D]. 李俊青.華中師范大學(xué) 2011
[10]《史記》楚漢之際若干歷史問題的考辨[D]. 柴振威.山東師范大學(xué) 2010
本文編號:3445268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大學(xué)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304 頁
【學(xué)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文本是一種力量
一、從“文本”到“歷史文本”
二、“事、文、義”——《史記》《漢書》文本的力量
三、漢唐以來《史記》《漢書》傳播的特點
四、朝鮮漢籍所涉《史記》《漢書》資料
五、“漢文化整體研究”與“多元一體”
第二節(jié) 學(xué)術(shù)回顧
一、《史記》《漢書》向朝鮮半島的傳播
二、《史記》《漢書》在朝鮮的刊刻、抄選
三、《史記》《漢書》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四、朝鮮文人的《史記》《漢書》評論
五、朝鮮文人的《史記》《漢書》注解
第三節(jié) 基本思路
一、研究目標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史記》《漢書》向朝鮮半島的初傳
第一節(jié)《史記》《漢書》傳播條件的形成
一、《史記》《漢書》的空間傳播
二、《史記》《漢書》文本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史記》《漢書》向朝鮮半島的初步傳播
一、漢字、漢文化在朝鮮半島的發(fā)展
二、《史記》《漢書》初傳朝鮮半島的時間探析
第三節(jié)《史記》《漢書》向域外傳播的特點及方式
一、《史記》“不宜在諸侯王”
二、唐代以后《史記》《漢書》向朝鮮半島傳播的途徑
小結(jié)
第二章《史記》《漢書》在朝鮮半島的刊印
第一節(jié) 從寫本到刊本——高麗時代的《史記》《漢書》文本
第二節(jié)《史記》《漢書》在朝鮮時代的刊刻
一、朝鮮時代早期對《史記》《漢書》的重視
二、庚子字本《史記》與彭寅翁本的關(guān)系
三、庚子字本《漢書》與元大德九年本的關(guān)系
四、甲寅字本《史記》《漢書》
第三節(jié)《史記評林》《漢書評林》在朝鮮的流傳
小結(jié)
第三章《史記》《漢書》在朝鮮時代的存在方式
第一節(jié) 朝鮮時代書目概況
一、朝鮮時代書目的特色
二、對朝鮮時代書目的評價
第二節(jié) 書目著錄《史記》《漢書》的特點
小結(jié)
第四章 朝鮮時代對《史記》《漢書》的接受
第一節(jié) 朝鮮時代之前《史記》《漢書》的受容情況
一、史漢典故與儒家思想
二、經(jīng)史并重,古為今用
三、征諸人事,將施有政
四、文章當須慕班馬
五、成一家之史
六、理學(xué)影響下的高麗文人史論
第二節(jié) 朝鮮時代接受《史記》《漢書》的表現(xiàn)
一、與性理之書相為體用
二、紀傳體史書與正史觀念
三、文當期于班馬
四、重視兩漢歷史
第三節(jié) 史漢選本及其特點
一、產(chǎn)生原因探析
二、內(nèi)容來源及特點
三、史漢選本之影響
小結(jié)
第五章 朝鮮文人的《史記》《漢書》評論及研究
第一節(jié) 朝鮮文人的《史記》《漢書》文章評論
一、取其文,不取其意
二、以義理批評《史記》《漢書》
第二節(jié) 朝鮮文人的史論散文與史論
一、史論散文的“理學(xué)化”
二、文章與義理——閱讀《史記》《漢書》的方式
三、李敏求的《讀史隨筆》
第三節(jié) 考證與注解
一、文理兼通與格物致知
二、閱讀與注解
三、黃胤錫的《前漢書律歷志解》
四、丁若鏞的《班固藝文志論》
小結(jié)
余論朝鮮、日本、越南接受《史記》《漢書》的初步比較
參考文獻
附錄
表1 朝鮮時代書目著錄《史記》《漢書》情況一覽表
表2 奎章閣曝書目錄
表3 朝鮮時代史漢選本書目
表4 韓國(朝鮮)歷史年代表(三國至朝鮮時代)
后記
在學(xué)期間學(xué)術(shù)成果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史論·論史·論論史——中國史學(xué)上“論”之指向的幾次變化及其啟示意義[J]. 瞿林東. 求是學(xué)刊. 2016(04)
[2]清華簡《金縢》與《尚書》鄭注文本考——兼論《史記》述《金縢》的今古文問題[J]. 李晶. 古代文明. 2016(03)
[3]茶山對“夏商之舊法”說的再檢討——與易類出土文獻的比較考察[J]. 元勇準,張悅. 周易研究. 2016(03)
[4]《史記》載孔子“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考辨[J]. 李學(xué)衛(wèi). 西藏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6(03)
[5]理學(xué)對二程史學(xué)思想的影響[J]. 張九衡. 牡丹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02)
[6]宋代書籍傳播方式略論[J]. 趙文毓. 蘭臺世界. 2016(04)
[7]從《伯夷列傳》到《司馬穰苴列傳》看《史記》列傳文體前期的發(fā)展[J]. 楊昊鷗. 廣東第二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06)
[8]《三國史記》與《三國遺事》比較研究[J]. 李春祥. 東北史地. 2016(01)
[9]經(jīng)史關(guān)系演變與經(jīng)學(xué)轉(zhuǎn)型[J]. 吳龍燦. 儒藏論壇. 2016(00)
[10]中國漢籍傳入韓國研究[J]. 琴知雅. 國際漢學(xué). 2015(04)
博士論文
[1]朝鮮王朝與明清書籍交流研究[D]. 季南.延邊大學(xué) 2015
[2]高句麗與北魏交涉關(guān)系研究[D]. 常樂.延邊大學(xué) 2014
[3]《史記》在元代的傳播接受研究[D]. 樊婧.陜西師范大學(xué) 2014
[4]論范曄《后漢書》在南北朝的傳播與影響[D]. 全亮.上海師范大學(xué) 2014
[5]中國文化對高麗、朝鮮時代史學(xué)之影響研究[D]. 周海寧.上海師范大學(xué) 2013
[6]明清時期朝鮮的“書籍辨誣”與“書籍外交”[D]. 黃修志.復(fù)旦大學(xué) 2013
[7]朱子學(xué)傳入朝鮮半島研究(1290-1409)[D]. 劉剛.暨南大學(xué) 2012
[8]宋代書籍出版史研究[D]. 田建平.河北大學(xué) 2012
[9]胡寅歷史政治哲學(xué)研究[D]. 尹業(yè)初.南開大學(xué) 2012
[10]朝鮮高麗朝假傳體文學(xué)研究[D]. 李杉嬋.中央民族大學(xué) 2012
碩士論文
[1]論朝鮮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及特點[D]. 白洋.延邊大學(xué) 2016
[2]“伍子胥故事”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接受[D]. 黃智詠.北京大學(xué) 2014
[3]兩宋之交(1100-1164年)宋麗關(guān)系研究[D]. 鄭福祥.陜西師范大學(xué) 2014
[4]十一世紀中下葉宋麗關(guān)系研究[D]. 趙麗媛.陜西師范大學(xué) 2013
[5]北宋與高麗外交使節(jié)研究[D]. 樸昌濬.黑龍江大學(xué) 2012
[6]史漢比較研究專著專論敘錄[D]. 周婷婷.河北大學(xué) 2012
[7]北宋士大夫奏議中的史論研究[D]. 黃開軍.西南大學(xué) 2012
[8]《史記評林》文學(xué)價值研究[D]. 范文靜.安慶師范學(xué)院 2011
[9]宋代史鈔文獻研究[D]. 李俊青.華中師范大學(xué) 2011
[10]《史記》楚漢之際若干歷史問題的考辨[D]. 柴振威.山東師范大學(xué) 2010
本文編號:34452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44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