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名號與崇山習俗考論
發(fā)布時間:2017-04-20 16:19
本文關鍵詞: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名號與崇山習俗考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以文獻記載、簡牘以及考古資料為主要依據(jù),結(jié)合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采用二重證據(jù)法,將史學理論與語言學、民族學、人類學等理論相結(jié)合,考證了中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名號與崇山習俗。 本文分為序章、正文和結(jié)語三大部分: 序章。本文對文獻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梳理了學術界對北方民族崇山文化的研究成果,并對研究現(xiàn)狀加以評析。 正文共分為四章: 第一章,“山戎”考略。山戎是中國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的稱謂。筆者總結(jié)歷代史家對“山戎”的注釋和認知,探討了“山戎”的稱謂與中華民族的“崇山”習俗的關系,考證出北方各游牧部族,包括匈奴、東胡、蒙古在內(nèi),自古至今都傳流著這一濃郁的民族習俗,從而提出“山戎”是對中國古代具有濃郁“崇山”習俗的北方各游牧部族的“泛稱”。 第二章,匈奴的名號與崇山習俗。其一,本文對“匈奴”名號作了新的釋讀。筆者考證司馬遷筆下的“匈奴”與“匈呶”相通,在薩滿信仰盛行的北方戎狄群體在“崇山”“祭天”時,采用“匈呶”的手法“叫天”祭神與神溝通,這種祭神形式也就是今天阿爾泰語系民族中廣泛流傳的“呼麥”習俗。“獯鬻”、“獫狁”是匈奴前期的名號,同為“北狄”薩滿祭天儀式中巫滿與天神交流的一種形式。本文論述了“狄”與“翟”在北狄薩滿文化中的地位,考論二者對北狄部族及氏族名稱和稱謂的影響。本文論述了在北方民族的歷史發(fā)展與部族征服的歷史過程中,匈奴單于家族的姓氏和被征服的“丁零”諸部在名號上發(fā)生變化。 其二,本文考論了匈奴與“塡林、婁煩”的關系!皦\林”,即“儋林”,也就是“林胡”,在被趙國驅(qū)逐的過程中,其中一部分加入到了匈奴帝國之中!皦\林”即“儋林”,其習俗與匈奴的“嶽林”習俗相吻合。這是一種繞林而祭的習俗,被“塡林”人帶入匈奴之中,由于匈奴大行“嶽林”之俗,而廣泛的在北狄群落中流傳。 其三,文中論述了匈奴的薩滿信仰與三龍祠,著重考證了匈奴人的“拊離”崇拜。“拊離”雖形似狼卻神圣于“狼”,它是“狄”神升級品,到匈奴帝國時代已演化為完整的“龍”神了。而“拊離”開啟了此后北狄各族“翁袞”崇拜之先河。 其四,本文探討了匈奴的政權結(jié)構(gòu)與薩滿神祭系統(tǒng)。匈奴政權結(jié)構(gòu)指匈奴單于家族掌控左中右三部,其中單于直接掌握中部,而由左賢王、右賢王掌管左右兩部。這一系統(tǒng)既是嚴密的政權組織系統(tǒng),又是左中右的匈奴薩滿神祭系統(tǒng)。通過對匈奴三部所崇之山所作的考訂,表明它們不僅是匈奴薩滿習俗的祭天之地,也是匈奴各部精神依托之所。 其五,本文對匈奴“甌脫”一詞進行求證。筆者從蒙古高原特有的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經(jīng)濟條件的角度,認為“甌脫”最初是匈奴族對本民族祖居地、發(fā)祥地和自己母系氏族部落的稱謂和記憶,后來又指稱分地、宮帳(龍庭)、軍營或營地。 第三章,烏桓的崇山習俗。其一,筆者論述了烏桓之先與“東胡”的關系及“通古斯”名號的來源!巴ü潘埂彪m和“東胡”發(fā)音相近,但它絕無“東胡”之義,是中國的北狄族團在歷史的長河中凈化出來特定的有“薩滿”文化氛圍的詞語,是北狄文化里統(tǒng)治部族對于被征服部落或分離部落的特定稱謂,因而決不能用于“通稱”和“泛稱”。 其二,本文重點解釋了“烏桓”(烏丸)名號的來源。分析各代史家對“烏桓”(烏丸)的釋義,根據(jù)“烏桓”(烏丸)與“古丸”在史籍記載中的相互通用,得出“烏丸”通于“古丸”、“古丸”通于“姑丸”,因而“姑丸”之“姑”就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通行的薩滿“神姑”,也就是女“薩滿”。有烏桓人之處就有烏桓山,無論是“赤山”還是“白山”,只要人們遵從的是烏桓人的薩滿祭俗,它們就應屬于“烏桓山”之列。 第四章,蒙古的崇山習俗。本文對蒙古帝國興起之時的崇山習俗——不\蝦股降某綈葑髁酥氐闥得鰲T誆馱蟮某縞較八準扒宕曬鷗韃康某縞嚼返幕∩希ü嶗澩雍焐轎幕吵綈蕕矯曬諾摹鞍槳饋,总结除Z縞較八拙褪俏《胄畚暗母呱劍乖既瞬衩馗校僑銜澳鞘峭ㄍ咸斕牡纜罰質(zhì)巧窳櫚淖∷,因而对高沈滯岭进行膜笆n薄U庖壞忝曬畔讓褚膊煥。被人们视为神圣导{醬ǎ喚鍪艿僥騁患易,而且是受党C曬湃甯韃康淖鵓礎6隕醬ǖ某緹吹男叛魷八祝諞T豆ヒ丫,人们一直伴廃保留栽偳忆之中。
本文編號:3190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19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