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左傳》事件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20 06:06

  本文關鍵詞:《左傳》事件句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在漢語研究中,“事件句”進入語法研究術語的歷史并不長,可以看到很多零星的觀點涉及“事件句”,但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明確的研究方法。將其引入語法研究后,有許多尚未得到很好解釋的現(xiàn)象,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在古代漢語研究領域中應用這種視角系統(tǒng)地進行語法理論研究尚未有人涉足。因此,對它進行全面整理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笆录洹毖芯恳暯菫闈h語語法理論的解釋提供了新思路,對漢語語法教學實踐也大有裨益。 本文在前修時賢研究的基礎上,對《左傳》事件句進行窮盡式的分析研究,厘定事件句的定義,總結出表達一個“完整的事件”時所用的“事件句”成立的構成要素的顯性表現(xiàn)形式。中西方語言類型迥異、各具特色,其語法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重點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從漢語的語言事實出發(fā),歸納出適合漢語特點的語法體系,這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當然不是一篇論文、一人之力所能解決的,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共同努力,對此我們滿懷信心,并希望自己在古代漢語事件句方面的研究能為之盡綿薄之力,這是本文的終極目的。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對“事件句”的研究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作簡要介紹與述評。Langacker在認知語言學理論框架下提出的“界”的觀點給我們思考漢語獨特的事件結構以很多的啟示。界限設置在認知語言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主要指語言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具有一定邊界的認識。 語法可以概括為從事件結構到句子結構的映射規(guī)則集合。客觀世界的“有界”與“無界”投射在詞和詞組層面就是詞和詞組的有界性和無界性的差異,投射在句子層面就是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差異。句子在有界和無界上的差別是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分水嶺。這一章中即是應用此種理論,從詞法和句法兩方面展開對“有界”、“無界”、“事件句”、“非事件句”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梳理,并對這些研究進行簡單述評。 第二章以《左傳》為語料,厘定了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含義,并為了在句法上容易把握,給出了一些顯性判別標準,將事件句界定為在不依賴情景語境和上下文的支撐下,表達一個獨立的、有完整的起訖點的現(xiàn)實的事件,具有交際自立性的表述性始發(fā)句(排除問答句、后續(xù)句、包孕句等)。對事件句判別依據(jù)提出了一些顯性的判別標準,包括數(shù)量范疇,主語定指,時體范疇,表示完結意義的動詞,處所、方位范疇,,“非終結性動詞+終結性動詞”構成的多動結構,并說明它們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范圍。 與之相對,不具備上述定義要點的,也即不能獨立的敘述一個完整的現(xiàn)實事件的句子是非事件句,對于影響非事件句成立的因素,我們也提供一些顯性判別標準,主要是非敘述范疇、非自主動詞范疇、主觀評價范疇、情態(tài)范疇、進行態(tài)范疇、慣常體范疇、否定范疇。 第三章主要探討了《左傳》事件句成立的語義角色及其分布。一種語言究竟應該劃分多少語義角色(即語義格)很難確定,不同學者列出的語義角色清單大不相同,少則三四五六種,多則幾十種,我們依據(jù)各家的分類并參考《左傳》專書的特點,從名詞性成分與謂詞的關系出發(fā)將這些名詞性成分的語義類別分為施事格、受事格、與事格、處所格、時間格、對象格、兼事格(施事兼受事)、方式格、工具格、憑借格、結果格、方位格、數(shù)量格、原因格、目的格、憑借格、范圍格十六種類型。 根據(jù)《左傳》專書語料,我們從句子的構成單位考察組成《左傳》事件句的語法形式上的要求是什么,并從語義功能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出《左傳》事件句的語義角色及其分布特征,分析出哪些語義角色是構成《左傳》事件句的核心格,哪些是構成《左傳》事件句的外圍格,目的是挖掘出《左傳》事件句得以成立的潛流于表層現(xiàn)象之下的深層框架。 由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構成《左傳》事件句的語義角色中,施事格、受事格、處所格、時間格、對象格所占比例最高,他們處于核心格的地位,其他的語義角色處于外圍格的地位,并解釋了將這些語義角色區(qū)分出核心格和外圍格的原因所在。 第四章著重描寫出《左傳》事件句到現(xiàn)代漢語事件句語義角色分布的嬗變,初步勾勒出一幅構造《左傳》事件句時語義角色分布的圖景,并重點描寫《左傳》事件句有異于現(xiàn)代漢語漢語事件句的語義角色的組構、分布特點。 通過分析對比看出,較之《左傳》事件句,構成現(xiàn)代漢語事件句的語義角色最大的特點是有大規(guī)模前移的趨勢,并且多用介詞介引,構成狀語然后置于謂語之前。先秦時期,處所格、方位格、對象格、工具格、方式格、原因格、目的格、動量格、時量格大都位于動詞后面,這些成分前移后使動詞或動詞性結構的位置相對后移,核心動詞居后的趨勢增強。 本章的目的是希望今后在此基礎上逐步深化對漢語事件句特點的認識,使?jié)h語事件句的建構能在語言事實的基礎上更具有類型學視野以及與其他語言的可比性。 第五章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進一步推衍和論證了《左傳》事件句與現(xiàn)代漢語事件句語義角色分布位置發(fā)生嬗變的原因。 第一節(jié)探討了動補結構的產生及致使性語義框架由集中到分裂的轉變,F(xiàn)代漢語對于“致使”語義框架的處理方式傾向于分解,將“方式”和“結果”分離開來,而《左傳》事件句則傾向于將“方式”、“致使”和“結果”合并起來,壓縮進同一個動詞里邊。這種差異直接或間接對句法結構產生了影響。 第二節(jié)討論了謂語動詞后所關涉的語義角色的數(shù)量由多個到一個的轉變。《左傳》事件句中受事格、與事格、對象格、處所格、方位格、工具格、方式格、原因格、目的格都能分布在動詞之后,這樣動詞之后可以同時出現(xiàn)兩個或更多語義角色,而現(xiàn)代漢語動詞后只能出現(xiàn)一個角色(極少數(shù)能帶雙賓語的封閉動詞除外)因此現(xiàn)代漢語則把上述動詞后面能夠帶兩個賓語的形式拆解分離開來,通過增加動詞或介詞,避免兩個賓語同時出現(xiàn)在動詞的后邊。 第三節(jié)討論了介詞的衍生與興替促動語義格分布位置的前移。《左傳》事件句中介詞短語居后的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事件句中大多變成了介詞短語移到動詞之前。 第四節(jié)從認知語言學角度闡釋了古代漢語的時間空間化。 第五、六兩節(jié)討論了數(shù)量格不同分布位置的原因。 (一)“名+數(shù)”和“名+數(shù)+量”中數(shù)量格與名詞的關系并不緊密;“數(shù)+名”和“數(shù)+量+(之)+名”中數(shù)量格與名詞的關系緊密。 (二)“數(shù)+動量”式強調動作和結果的關系;“動量+數(shù)”式則是純粹表示動作進行的次數(shù)。 (三)“時量+動詞”多用以表示非實在的動作;“動詞+時量”多用以表示實在的動作。 第六章是對全文的一個總結,也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尚待完善的地方,并且對后續(xù)研究做出了規(guī)劃與展望。
【關鍵詞】:《左傳》 事件句 界定 顯性判別標志 語義角色分布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141
【目錄】:
  • 目錄4-8
  • 摘要8-11
  • Abstract11-16
  • 第一章 緒論16-34
  • 一、 選題意義16-17
  • 二、 研究現(xiàn)狀17-32
  • 三、 研究計劃32-34
  • 第二章 《左傳》事件句的界定及顯性判別標志34-62
  • 第一節(jié) 《左傳》事件句的界定及判別34-46
  • 一、 數(shù)量范疇36-37
  • 二、 主語有定37-38
  • 三、 時體范疇38-39
  • 四、 表示完結意義的動詞39-45
  • 五、 處所、方位范疇45
  • 六、 “非終結性動詞+終結性動詞”構成的多動結構45-46
  • 結語46
  • 第二節(jié) 《左傳》非事件句的界定及判別46-62
  • 一、 非敘述范疇46-48
  • 二、 非自主動詞范疇48-55
  • 三、 主觀評價范疇55-56
  • 四、 情態(tài)、能愿范疇56-58
  • 五、 進行態(tài)范疇58-59
  • 六、 慣常體范疇59-60
  • 七、 否定范疇60-62
  • 第三章 《左傳》事件句語義角色考察62-89
  • 第一節(jié) 核心格66-77
  • 一、 主要核心格66-74
  • 二、 次要核心格74-77
  • 第二節(jié) 外圍格77-89
  • 一、 外圍格中靠近中心的77-83
  • 二、 外圍格中處在最邊緣的83-89
  • 第四章 《左傳》事件句與現(xiàn)代漢語事件句語義角色分布位置的嬗變89-113
  • 第一節(jié) 處所格、方位格90-96
  • 一、 處所格/方位格分布在謂語動詞之后91-94
  • 二、 處所格/方位格分布在謂語動詞之前94-96
  • 第二節(jié) 對象格96-99
  • 一、 對象格用介詞“于”介引,分布在謂語動詞之后96-97
  • 二、 對象格用兼詞“諸”介引,分布在謂語動詞之后97
  • 三、 對象格用介詞“以”介引,分布在謂語動詞之后97-98
  • 四、 對象格直接分布在謂語之后98
  • 五、 對象格用介詞“從”介引,分布在謂語動詞之前98-99
  • 第三節(jié) 工具格、方式格99-103
  • 一、 工具格99-101
  • 二、 方式格101-103
  • 第四節(jié) 原因格、目的格103-106
  • 一、 原因格103-105
  • 二、 目的格105-106
  • 第五節(jié) :數(shù)量格106-110
  • 一、 名量格106-108
  • 二、 動量格108-110
  • 三、 時量格110
  • 本章結語110-113
  • 第五章 《左傳》事件句現(xiàn)代漢語事件句語義角色分布位置發(fā)生嬗變的原因113-146
  • 第一節(jié) 動補結構的產生及致使性語義框架由集中到分裂的轉變114-120
  • 一、 運動范疇概念化方式的變遷114-116
  • 二、 動補結構的演進以及雙音化的傾向導致動詞運動范疇尺幅的縮小116-120
  • 第二節(jié) 謂語動詞后所關涉的語義角色數(shù)量由多個到一個的轉變120-124
  • 一、 《左傳》事件句的謂語動詞后關涉多個語義角色是一種常態(tài)現(xiàn)象120-122
  • 二、 現(xiàn)代漢語事件句以謂語后以出現(xiàn)一個語義角色為主122-124
  • 第三節(jié) 介詞的衍生與興替促動語義角色分布位置的前移124-130
  • 一、 介詞的衍生與興替124-128
  • 二、 新興介詞介引的語義角色大多分布在現(xiàn)代漢語事件句謂語前128-130
  • 第四節(jié) 古代漢語時間空間化隱喻130-138
  • 一、 時間空間化字源層面舉例131-133
  • 二、 漢語事件句傾向于將時間空間化133-138
  • 第五節(jié) 耐人尋味的“數(shù)”:對名詞的計量138-142
  • 一、 名量格的前移的原因139-141
  • 二、 名量格與名詞的關系緊密與否141-142
  • 第六節(jié) 耐人尋味的“數(shù)”:兩種對動作的計量142-145
  • 一、 動量:有標與無標的區(qū)別142-144
  • 二、 時量: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的分野144-145
  • 本章結語145-146
  • 第六章 結語146-148
  • 參考文獻148-154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著154-155
  • 致謝155-15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Joseph H.Greenberg;陸丙甫;陸致極;;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的語法普遍現(xiàn)象[J];國外語言學;1984年02期

2 楊成凱;;Fillmore的格語法理論(上)[J];國外語言學;1986年01期

3 楊成凱;;Fillmore的格語法理論(中)[J];國外語言學;1986年02期

4 楊成凱;;Fillmore的格語法理論(下)[J];國外語言學;1986年03期

5 傅愛平;;詞匯功能語法(上)[J];國外語言學;1990年01期

6 顧陽;論元結構理論介紹[J];國外語言學;1994年01期

7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認知語法”[J];國外語言學;1994年01期

8 程琪龍;“語義結構”體現(xiàn)關系的探索[J];國外語言學;1995年03期

9 張敏;從類型學和認知語法的角度看漢語重疊現(xiàn)象[J];國外語言學;1997年02期

10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顯著性”與句中名詞的“有標性”——“出現(xiàn)、存在、消失”與“有界、無界”[J];當代語言學;2001年04期


  本文關鍵詞:《左傳》事件句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803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18033.html

上一篇:明清詞話研究  
下一篇:偽滿洲國戲劇研究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624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