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蘭察布地區(qū)布魯氏菌基因分型與體外藥物敏感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5-18 21:34
布病已成為烏蘭察布地區(qū)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為揭示該地區(qū)布病高發(fā)的原因,提升布病防控診療效果。本研究對該地區(qū)的布病病原菌進行了分離,用三種方法對菌株進行了鑒定;用MLST調查了分離菌株的種群結構,用MLVA-16分型方法對菌株進行了基因分型,闡述菌株的基因分型特征及其流行病學關聯(lián),并對內蒙古羊種布魯氏菌的傳播模式進行了調查。同時,在體外進行了布魯氏菌對10種常用藥物敏感性的檢測,對布魯氏菌耐阿奇霉素和利福平的分子機制進行了初步檢測,并對來自全國不同地區(qū)的149株羊種布魯氏菌對利福平和復方新諾明的敏感性進行了篩查。1.本研究共分離布魯氏菌116株,其中115株分離自人血,1株分離自羊脾;經3種方法鑒定全部為羊種布魯氏菌,其中羊3型94株,羊1型22株;菌株分布于烏蘭察布市境內的11個旗(縣、市、區(qū))及周邊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山西省大同市郊和河北省尚義縣等地。初診患者84例,構成比為73%;臨床表現(xiàn)以疼痛、發(fā)熱、乏力、多汗居多;77%(88/114)的患者就診前無用藥史,多于30%的患者存在誤診、誤治。為該地區(qū)布病的防控和管理提供了全面系統(tǒng)的參考。2.本試驗基于16Sr DNA基因對臨床分離...
【文章頁數(shù)】:14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1 引言
1.1 布病疫情形勢
1.2 布病病原學
1.2.1 病原學特點
1.2.2 布魯氏菌分離培養(yǎng)
1.2.3 病原檢測的意義
1.3 流行病學
1.3.1 傳染源
1.3.2 傳播途徑
1.3.3 易感動物
1.3.4 流行特點
1.4 布魯氏菌致病性及生物學特征
1.5 布病的自然疫源性
1.6 布病血清學檢測方法
1.6.1 平板凝集試驗(PAT)
1.6.2 琥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
1.6.3 試管凝集試驗(SAT)
1.6.4 補體結合試驗(CFT)
1.6.5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
1.6.6 熒光偏振試驗(FPA)
1.6.7 免疫膠體金技術(GICA)
1.7 布魯氏菌分子分型方法
1.7.1 常規(guī)PCR鑒定
1.7.2 16Sr DNA鑒定
1.7.3 實時定量PCR(real-timePCR)
1.7.4 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分析(PCR-RFLP)
1.7.5 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分析(SNP)
1.7.6 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
1.7.7 多位點序列分型(MLST)
1.7.8 多位點可變數(shù)目串聯(lián)重復序列分析(MLVA)
1.8 布魯氏菌基因組提取方法學
1.9 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1.9.1 布魯氏菌基因組構成
1.9.2 布魯氏菌基因組特征
1.9.3 主要致病布魯氏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
1.9.4 非主要致病布魯氏菌的全基因組測序分析
1.9.5 布魯氏菌野毒株比較基因組學
1.9.6 布魯氏菌疫苗株S19比較基因組學
1.9.7 布魯氏菌進化基因組學
1.9.8 結語
1.10 布病的臨床表現(xiàn)
1.10.1 人布病的臨床表現(xiàn)
1.10.2 臨床生理生化特征
1.10.3 布病的鑒別診斷
1.10.4 家畜布病的臨床特征
1.11 布病的治療及藥物敏感性研究
1.12 布病的公共衛(wèi)生及實驗室生物安全
1.13 人畜間布病防控策略
1.13.1 人間布病防控措施
1.13.2 動物布病防控措施
1.14 選題目的和意義
2 研究一內蒙古烏蘭察布布魯氏菌分離株種型鑒定及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菌株來源
2.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2.2 實驗方法
2.2.1 布魯氏菌分離培養(yǎng)
2.2.2 布魯氏菌基因組DNA提取
2.2.3 布魯氏菌常規(guī)鑒定
2.2.4 全自動細菌生化鑒定分析
2.2.5 AMOS-PCR鑒定
2.2.6 流行病學調查
2.3 結果
2.3.1 布魯氏菌形態(tài)及染色結果
2.3.2 常規(guī)鑒定結果
2.3.3 全自動生化實驗結果
2.3.4 AMOS-PCR鑒定結果
2.3.5 種型及地理分布
2.3.6 病例特征分析
2.3.6.1 性別、民族和職業(yè)分布
2.3.6.2 年齡分布
2.3.6.3 接觸史和發(fā)病時間
2.3.7 臨床表現(xiàn)
2.3.8 就診前是否用藥及用藥情況
2.4 討論
2.5 小結
3 研究二布魯氏菌分離株16Sr DNA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3.1 材料與方法
3.1.1 菌株來源
3.1.2 儀器與試劑
3.2 實驗方法
3.2.1 引物設計與合成
3.2.2 16Sr DNA-PCR擴增
3.2.3 序列比對及進化樹構建
3.2.4 人蒼白桿菌的PCR鑒定
3.3 結果
3.3.1 布魯氏菌16Sr DNA擴增結果
3.3.2 布魯氏菌16Sr DNA測序比對結果
3.3.3 試驗菌株16Sr DNA序列比對結果
3.3.4 人蒼白桿菌與布魯氏菌16Sr DNA序列相似性比對結果
3.3.5 人蒼白桿菌的PCR鑒定
3.3.6 遺傳進化樹構建結果
3.4 討論
3.5 小結
4 研究三內蒙古布魯氏菌臨床分離株多位點序列分型研究
4.1 材料與方法
4.1.1 菌株來源
4.1.2 儀器與試劑
4.2 實驗方法
4.2.1 MLST位點選擇及引物
4.2.2 PCR擴增及測序
4.2.3 數(shù)據分析
4.3 結果
4.3.1 MLST-PCR擴增結果
4.3.2 等位基因及ST型分析結果
4.3.3 內蒙古布病流行三階段菌株與烏蘭察布菌株ST的比較
4.3.4 最小生成樹分析結果
4.4 討論
4.5 小結
5 研究四內蒙古烏蘭察布羊種布魯氏菌MLVA基因分型研究
5.1 材料與方法
5.1.1 菌株來源
5.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5.2 實驗方法
5.2.1 MLVA-16引物
5.2.2 MLVA基因分型實驗
5.3 實驗結果
5.3.1 MLVA-16PCR擴增結果
5.3.2 試驗菌株的MLVA-16特征值
5.3.3 MLVA數(shù)據分析
5.3.4 MLVA-16多態(tài)性指數(shù)分析結果
5.3.5 羊種布魯氏菌MLVA-16聚類分析結果
5.3.6 羊種布魯氏菌MLVA-11遺傳進化分析
5.3.7 羊種布魯氏菌基因型聚類分析結果
5.3.8 羊種布魯氏菌溯源調查及臨床相關性分析
5.3.9 羊種布魯氏菌分子流行病學調查
5.4 討論
5.5 小結
6 研究五內蒙古羊種布魯氏菌傳播模式調查
6.1 材料與方法
6.1.1 菌株來源
6.1.2 儀器與試劑
6.2 實驗方法
6.2.1 AMOS-PCR擴增
6.2.2 MLVA基因分型實驗
6.2.3 MLVA數(shù)據分析
6.3 結果
6.3.1 AMOS-PCR復核結果
6.3.2 MLVA聚類分析結果
6.4 討論
6.5 小結
7 研究六羊種布魯氏菌鑒別研究
7.1 材料與方法
7.1.1 菌株來源
7.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7.2 方法
7.2.1 引物序列及產物片段
7.2.2 RpoB-PCR擴增及測序
7.2.3 Bru42-PCR擴增
7.3 結果
7.3.1 RpoB-PCR分析結果
7.3.2 Bru42-PCR擴增結果
7.4 討論
7.5 小結
8 研究七臨床分離布魯氏菌體外藥物敏感性分析
8.1 材料與方法
8.1.1 菌株來源
8.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8.2 方法
8.2.1 藥敏實驗方法
8.2.2 耐藥基因檢測引物
8.2.3 利福平耐藥基因檢測
8.2.4 阿奇霉素耐藥基因檢測
8.2.5 測序結果分析
8.3 實驗結果
8.3.1 藥敏實驗結果
8.3.2 耐藥菌株K-B法檢測結果
8.3.3 耐藥基因檢測結果
8.3.3.1 利福平耐藥基因擴增結果
8.3.3.2 利福平耐藥基因分析結果
8.3.3.3 阿奇霉素耐藥基因擴增結果
8.3.3.4 阿奇霉素耐藥基因分析結果
8.3.4 羊種布魯氏菌對利福平和復方新諾明敏感性篩查結果
8.3.4.1 利福平和復方新諾明敏感性篩查結果
8.3.4.2 復方新諾明耐藥布魯氏菌的地區(qū)分布
8.4 討論
8.5 小結
9 總體討論
10 結論
11 創(chuàng)新點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簡介
本文編號:3819035
【文章頁數(shù)】:14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1 引言
1.1 布病疫情形勢
1.2 布病病原學
1.2.1 病原學特點
1.2.2 布魯氏菌分離培養(yǎng)
1.2.3 病原檢測的意義
1.3 流行病學
1.3.1 傳染源
1.3.2 傳播途徑
1.3.3 易感動物
1.3.4 流行特點
1.4 布魯氏菌致病性及生物學特征
1.5 布病的自然疫源性
1.6 布病血清學檢測方法
1.6.1 平板凝集試驗(PAT)
1.6.2 琥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
1.6.3 試管凝集試驗(SAT)
1.6.4 補體結合試驗(CFT)
1.6.5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
1.6.6 熒光偏振試驗(FPA)
1.6.7 免疫膠體金技術(GICA)
1.7 布魯氏菌分子分型方法
1.7.1 常規(guī)PCR鑒定
1.7.2 16Sr DNA鑒定
1.7.3 實時定量PCR(real-timePCR)
1.7.4 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分析(PCR-RFLP)
1.7.5 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分析(SNP)
1.7.6 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
1.7.7 多位點序列分型(MLST)
1.7.8 多位點可變數(shù)目串聯(lián)重復序列分析(MLVA)
1.8 布魯氏菌基因組提取方法學
1.9 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1.9.1 布魯氏菌基因組構成
1.9.2 布魯氏菌基因組特征
1.9.3 主要致病布魯氏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
1.9.4 非主要致病布魯氏菌的全基因組測序分析
1.9.5 布魯氏菌野毒株比較基因組學
1.9.6 布魯氏菌疫苗株S19比較基因組學
1.9.7 布魯氏菌進化基因組學
1.9.8 結語
1.10 布病的臨床表現(xiàn)
1.10.1 人布病的臨床表現(xiàn)
1.10.2 臨床生理生化特征
1.10.3 布病的鑒別診斷
1.10.4 家畜布病的臨床特征
1.11 布病的治療及藥物敏感性研究
1.12 布病的公共衛(wèi)生及實驗室生物安全
1.13 人畜間布病防控策略
1.13.1 人間布病防控措施
1.13.2 動物布病防控措施
1.14 選題目的和意義
2 研究一內蒙古烏蘭察布布魯氏菌分離株種型鑒定及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菌株來源
2.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2.2 實驗方法
2.2.1 布魯氏菌分離培養(yǎng)
2.2.2 布魯氏菌基因組DNA提取
2.2.3 布魯氏菌常規(guī)鑒定
2.2.4 全自動細菌生化鑒定分析
2.2.5 AMOS-PCR鑒定
2.2.6 流行病學調查
2.3 結果
2.3.1 布魯氏菌形態(tài)及染色結果
2.3.2 常規(guī)鑒定結果
2.3.3 全自動生化實驗結果
2.3.4 AMOS-PCR鑒定結果
2.3.5 種型及地理分布
2.3.6 病例特征分析
2.3.6.1 性別、民族和職業(yè)分布
2.3.6.2 年齡分布
2.3.6.3 接觸史和發(fā)病時間
2.3.7 臨床表現(xiàn)
2.3.8 就診前是否用藥及用藥情況
2.4 討論
2.5 小結
3 研究二布魯氏菌分離株16Sr DNA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3.1 材料與方法
3.1.1 菌株來源
3.1.2 儀器與試劑
3.2 實驗方法
3.2.1 引物設計與合成
3.2.2 16Sr DNA-PCR擴增
3.2.3 序列比對及進化樹構建
3.2.4 人蒼白桿菌的PCR鑒定
3.3 結果
3.3.1 布魯氏菌16Sr DNA擴增結果
3.3.2 布魯氏菌16Sr DNA測序比對結果
3.3.3 試驗菌株16Sr DNA序列比對結果
3.3.4 人蒼白桿菌與布魯氏菌16Sr DNA序列相似性比對結果
3.3.5 人蒼白桿菌的PCR鑒定
3.3.6 遺傳進化樹構建結果
3.4 討論
3.5 小結
4 研究三內蒙古布魯氏菌臨床分離株多位點序列分型研究
4.1 材料與方法
4.1.1 菌株來源
4.1.2 儀器與試劑
4.2 實驗方法
4.2.1 MLST位點選擇及引物
4.2.2 PCR擴增及測序
4.2.3 數(shù)據分析
4.3 結果
4.3.1 MLST-PCR擴增結果
4.3.2 等位基因及ST型分析結果
4.3.3 內蒙古布病流行三階段菌株與烏蘭察布菌株ST的比較
4.3.4 最小生成樹分析結果
4.4 討論
4.5 小結
5 研究四內蒙古烏蘭察布羊種布魯氏菌MLVA基因分型研究
5.1 材料與方法
5.1.1 菌株來源
5.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5.2 實驗方法
5.2.1 MLVA-16引物
5.2.2 MLVA基因分型實驗
5.3 實驗結果
5.3.1 MLVA-16PCR擴增結果
5.3.2 試驗菌株的MLVA-16特征值
5.3.3 MLVA數(shù)據分析
5.3.4 MLVA-16多態(tài)性指數(shù)分析結果
5.3.5 羊種布魯氏菌MLVA-16聚類分析結果
5.3.6 羊種布魯氏菌MLVA-11遺傳進化分析
5.3.7 羊種布魯氏菌基因型聚類分析結果
5.3.8 羊種布魯氏菌溯源調查及臨床相關性分析
5.3.9 羊種布魯氏菌分子流行病學調查
5.4 討論
5.5 小結
6 研究五內蒙古羊種布魯氏菌傳播模式調查
6.1 材料與方法
6.1.1 菌株來源
6.1.2 儀器與試劑
6.2 實驗方法
6.2.1 AMOS-PCR擴增
6.2.2 MLVA基因分型實驗
6.2.3 MLVA數(shù)據分析
6.3 結果
6.3.1 AMOS-PCR復核結果
6.3.2 MLVA聚類分析結果
6.4 討論
6.5 小結
7 研究六羊種布魯氏菌鑒別研究
7.1 材料與方法
7.1.1 菌株來源
7.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7.2 方法
7.2.1 引物序列及產物片段
7.2.2 RpoB-PCR擴增及測序
7.2.3 Bru42-PCR擴增
7.3 結果
7.3.1 RpoB-PCR分析結果
7.3.2 Bru42-PCR擴增結果
7.4 討論
7.5 小結
8 研究七臨床分離布魯氏菌體外藥物敏感性分析
8.1 材料與方法
8.1.1 菌株來源
8.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8.2 方法
8.2.1 藥敏實驗方法
8.2.2 耐藥基因檢測引物
8.2.3 利福平耐藥基因檢測
8.2.4 阿奇霉素耐藥基因檢測
8.2.5 測序結果分析
8.3 實驗結果
8.3.1 藥敏實驗結果
8.3.2 耐藥菌株K-B法檢測結果
8.3.3 耐藥基因檢測結果
8.3.3.1 利福平耐藥基因擴增結果
8.3.3.2 利福平耐藥基因分析結果
8.3.3.3 阿奇霉素耐藥基因擴增結果
8.3.3.4 阿奇霉素耐藥基因分析結果
8.3.4 羊種布魯氏菌對利福平和復方新諾明敏感性篩查結果
8.3.4.1 利福平和復方新諾明敏感性篩查結果
8.3.4.2 復方新諾明耐藥布魯氏菌的地區(qū)分布
8.4 討論
8.5 小結
9 總體討論
10 結論
11 創(chuàng)新點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簡介
本文編號:38190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38190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