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塌漬聯(lián)合體位擺放對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上肢痙攣的效果觀察
發(fā)布時間:2020-11-15 22:16
目的本課題旨在探討中藥塌漬聯(lián)合體位擺放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上肢痙攣的改善效果,包括對患者肌張力、運動功能的改善,以幫助患者探尋到一種安全可靠、療效顯著的綜合護理方法,以加快康復進程,幫助患者早日擺脫疾病。方法嚴格按照納入、排除標準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就診于長春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并于本院腦病療區(qū)接受治療的缺血性腦卒中伴上肢痙攣患者共144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各72例。給予對照組體位擺放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在此基礎上觀察組輔以中藥塌漬干預療法。每周干預6天,共干預3周。以改良Ashworsh痙攣評定量表(MAS)、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為療效觀察指標,3周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改善效果。以統(tǒng)計軟件SPSS24.0分析數(shù)據資料,P0.05,表明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果1.臨床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年齡、病程、偏癱側肢體等情況)、偏癱側上肢的肌張力、運動功能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2.肌張力比較(1)經3周臨床干預,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痙攣評級下降程度、肌張力臨床總療效更顯著,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5,表明有統(tǒng)計學差異。(2)臨床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改良Ashworsh痙攣評級較干預前均有所下降,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5,表明有統(tǒng)計學差異。3.上肢運動功能比較(1)經過3周臨床干預,觀察組的FMA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1,表明有統(tǒng)計學差異。(2)臨床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FMA評分較干預前均有所提高,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1,表明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1.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上肢痙攣的治療,中藥塌漬聯(lián)合體位擺放安全、有效。2.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上肢痙攣的治療,中藥塌漬聯(lián)合體位擺放和單純的體位擺放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上肢肢體痙攣的狀態(tài),包括痙攣肢體肌張力的降低、上肢運動功能的提高。3.與單純的體位擺放相比,中藥塌漬聯(lián)合體位擺放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上肢痙攣的臨床改善效果相對更好。
【學位單位】: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R248.9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前言
文獻綜述
1 中醫(yī)對腦卒中后痙攣的研究
1.1 中醫(yī)對痙攣的定義及痙病源流
1.2 病因病機
1.3 治療方法
2 西醫(yī)對腦卒中后痙攣的研究
2.1 西醫(yī)對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的定義
2.2 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的發(fā)病機制
2.3 治療方法
3 小結
臨床研究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來源
1.2 診斷標準
1.3 納入、排除與脫落標準
2 研究方法
2.1 樣本量估算
2.2 隨機分組
2.3 干預方案
2.4 觀察指標
2.5 觀察指標評價標準
3 數(shù)據處理
4 質量監(jiān)控
4.1 中藥塌漬操作的準確性
4.2 控制可能的偏倚
4.3 盡量保證患者的依從性
5 倫理
6 技術路線
研究結果
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2 兩組患者肌張力等級比較
3 兩組患者肌張力臨床療效比較
4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比較
5 不良反應
討論
1 一般資料討論
2 中藥塌漬聯(lián)合體位擺放對缺血性腦卒中后痙攣肢體肌張力的影響
3 中藥塌漬聯(lián)合體位擺放對缺血性腦卒中后痙攣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
4 不良反應
結論
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個人簡介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5273
【學位單位】: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R248.9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前言
文獻綜述
1 中醫(yī)對腦卒中后痙攣的研究
1.1 中醫(yī)對痙攣的定義及痙病源流
1.2 病因病機
1.3 治療方法
2 西醫(yī)對腦卒中后痙攣的研究
2.1 西醫(yī)對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的定義
2.2 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的發(fā)病機制
2.3 治療方法
3 小結
臨床研究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來源
1.2 診斷標準
1.3 納入、排除與脫落標準
2 研究方法
2.1 樣本量估算
2.2 隨機分組
2.3 干預方案
2.4 觀察指標
2.5 觀察指標評價標準
3 數(shù)據處理
4 質量監(jiān)控
4.1 中藥塌漬操作的準確性
4.2 控制可能的偏倚
4.3 盡量保證患者的依從性
5 倫理
6 技術路線
研究結果
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2 兩組患者肌張力等級比較
3 兩組患者肌張力臨床療效比較
4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比較
5 不良反應
討論
1 一般資料討論
2 中藥塌漬聯(lián)合體位擺放對缺血性腦卒中后痙攣肢體肌張力的影響
3 中藥塌漬聯(lián)合體位擺放對缺血性腦卒中后痙攣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
4 不良反應
結論
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個人簡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姜榮榮;陳艷;潘翠環(huán);;腦卒中后上肢和手運動功能康復評定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年10期
2 尹姣姣;王敏華;;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痙攣的治療進展[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年10期
3 陜大艷;陳啟明;涂昭昊;劉潔;陳愛萍;肖林;王嫻默;左凌;;中醫(yī)綜合康復療法結合現(xiàn)代康復訓練改善中風偏癱痙攣狀態(tài)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4年08期
4 白潔;徐光星;;《金匱要略心典》論痙初探[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年06期
5 陳瑛玲;陳立典;;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的康復研究進展[J];世界中醫(yī)藥;2013年01期
6 任正強;周建偉;;中風后肢體痙攣證治芻議[J];江蘇中醫(yī)藥;2011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郭亞蕓;艾灸井穴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8852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mpalunwen/28852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