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阻斷劑引發(fā)的超支化滾環(huán)擴增法富集和檢測DNA稀有突變
【學位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R440
【部分圖文】: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一章2據估計,2018年全球癌癥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中,肺癌作為最常見的癌癥,占總病例的11.6%,是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占癌癥死亡總數的18.4%),其次是女性乳腺癌(11.6%)、前列腺癌(7.1%)、結直腸癌(6.1%)、大腸癌(9.2%)、胃癌(8.2%)和肝癌(8.2%)[63]。據中國疾控中心(CDC)估計,在我國多項疾病致死原因中,癌癥高居第二位,只低于心血管疾病,并且每年有三百多萬的新生癌癥病例和二百多萬死亡病例。而造成癌癥的大部分原因是各種物理、化學等外界因素和遺傳、生活習慣等內在因素的長期影響,導致人體細胞中的基因受到損傷或發(fā)生改變,也就是常說的基因突變。圖1.12015年70歲以下癌癥死因分布的全球地圖[63]根據世衛(wèi)組織(WHO)的建議,癌癥的發(fā)現(xiàn)時間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癌癥的治療效果和生存率,如果能夠實現(xiàn)癌癥的早期診斷,估計可有效延長1/3患者的生命,并且能夠完全治愈1/3的患者。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就成為提高癌癥治愈率的關鍵。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一章5行比色測定。雖然AS-PCR技術在選擇性擴增和靶序列檢測方面有出色的表現(xiàn),但是其有限的復用能力、引物二聚體的形成和昂貴的熱循環(huán)儀限制了其發(fā)展。圖1.2通過硫醇標記的引物引發(fā)等位基因特異性PCR的SNP分型示意圖[15]單堿基延伸(SBE)Goelet等人于1999年提出了單堿基延伸法,他們將引物的3"端設計在DNA模板的SNV位點上,并引入四種雙脫氧核苷酸(ddATP、ddTTP、ddGTP和ddCTP),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引物3"端延伸出與目標SNV互補的單個雙脫氧核苷酸(ddNTP)。因為雙脫氧核苷酸缺乏鏈延伸所必需的3"端羥基基團,一旦將雙脫氧核苷酸添加到引物中就不會發(fā)生進一步的鏈延長[16,17]。通過不同的檢測技術,如熒光法[18]、MALDI-TOF質譜[19]、凝膠電泳[20]等來確定摻入核苷酸的種類來鑒別SNV。例如,Xu等人[18]開發(fā)了一種基于GO對熒光素標記的dGTP(dGTP-F1)和雙鏈DNA(dsDNA)的單堿基延伸反應的不同吸收能力的新型熒光SNP檢測方法(圖1.3)。dGTP-F1通過延伸反應摻入到突變型目標匹配的探針中,由于dsDNA和GO之間的相互作用較弱,導致突變型目標恢復了熒光;而由于野生型和探針不匹配,不能進行延伸,GO對dGTP-F1的熒光有淬滅作用而使野生型目標的熒光減弱。其檢測線性范圍為3nM-50nM,在野生型的存在下可以檢測到低至10%的突變型目標。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一章6圖1.3氧化石墨烯(GO)-SNP傳感原理圖[18]1.2.2.2基于探針雜交的檢測技術DNA雜交探針提供了檢測互補核酸靶標的簡單方法,通過使用嚴格的Watson-Crick堿基配對規(guī)則提高檢測速度和準確性。但因為SNV與野生型對應物之間的熱力學差異僅為幾千卡/摩爾,除了在DNA的解鏈溫度Tm附近,完美互補的結合在能量上比錯配鏈的結合更有利,在其他溫度下傳統(tǒng)的雜交探針的靶結合活性可能是非特異性的[21]。盡管可以通過雜交或在隨后的雜交Tm附近的洗滌步驟獲得單堿基特異性[22],該方法的實際實施仍然涉及三個主要挑戰(zhàn)。首先,需要大量的投資用于多次實驗驗證和條件優(yōu)化,因為需要為每個新的待測物尋找最佳溫度;其次,這種方法的復用能力有限,并且當必須在相同條件下同時分析各自具有不同的Tm的多個目標時,這些方法可能無效;最后,即使在優(yōu)化的反應條件下,雜交親和力中位數差異也只在5到26之間[23-26]。為了克服這些限制,已經進行了許多嘗試來設計雜交探針,使雜交探針在更寬的溫度范圍內具有改善的結合特性和對單堿基錯配的更高特異性。這些增強的雜交探針是通過縮短探針的序列長度、化學修飾探針或對探針施加約束(如發(fā)夾探針)來開發(fā)的。短雜交探針通過減小雜交探針的長度,可以顯著提高依賴于完美匹配和不匹配鏈之間差異雜交的SNV鑒別方法的選擇性。這是因為在堿基對較少的雙鏈體中,單堿基錯配的去穩(wěn)定作用更為明顯,這使得探針與錯配序列的結合在熱力學上不利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峰,張寧,曹永兵,吳玉田;褶合光譜法考察亞硝酸鈉致DNA突變的初步研究[J];藥學學報;2002年06期
2 劉敏;;基于科學思維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教學設計[J];教育觀察;2019年30期
3 吳松芳;陸宜雋;;通過調節(jié)蛋白酶K消化時長優(yōu)化DNA提取方法[J];生物化工;2019年06期
4 胡小婕;秦超;林志鵬;高彥征;;有毒有機物影響DNA酶解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橫向遷移[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20年01期
5 李偉;其其格;黃旭;岳陽;尹靖琨;王瑞儉;;藍莓栽培品種的DNA條形碼[J];林業(yè)科學;2019年12期
6 康勇;劉楊;楊云;馮劍;鄭希龍;魏建和;;應用于多個沉香屬物種鑒定的DNA條形碼序列篩選[J];中國藥學雜志;2019年23期
7 董葭;;抗核抗體和抗雙鏈DNA檢測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2019年23期
8 張逸;謝少洵;余鈺琨;楊澤;陳超;;幽門螺旋桿菌誘導的胃腺癌DNA甲基化基因修飾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19年06期
9 曹婧;;DNA分析技術在法醫(yī)物證鑒定中的應用[J];法制博覽;2020年03期
10 夏克江;王宇;王偉;葉義桂;姜興秋;朱曉林;黃志東;;DNA智慧扶貧工作室教育扶貧策略與實踐[J];科技風;2020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路;利用DNA條形碼與形態(tài)相結合的方法對亞歷山大塔瑪復合種和夜光藻的內共生綠藻進行系統(tǒng)分類學研究[D];廈門大學;2017年
2 鄭心如;DNA雙鏈斷裂修復調控蛋白篩選及調控機制研究[D];廈門大學;2017年
3 李根;轉錄因子與DNA特異性識別機制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9年
4 別麗華;bZIP轉錄因子與DNA相互作用中甲基化調控機制的分子模擬[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8年
5 劉雨雙;基于DNA鏈置換反應動力學和GFET對DNA甲基化的檢測[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9年
6 劉軻;基于DNA納米技術與原子力顯微鏡高分辨成像的精準基因檢測研究與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
7 張保柱;DNA適體基熒光金屬納米簇對金屬離子及生物分子的turn-on檢測[D];山西大學;2019年
8 李錦;基于螺吡喃分子開關的G—四鏈體DNA熒光探針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西北大學;2019年
9 郭斌;基于DNA自組裝納米結構的生物傳感新方法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9年
10 周曉燕;基于功能性DNA納米結構的等溫擴增檢測方法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海紅;基于阻斷劑引發(fā)的超支化滾環(huán)擴增法富集和檢測DNA稀有突變[D];華東師范大學;2020年
2 李盼盼;DNA核酶滾環(huán)擴增及金屬納米簇傳感方法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6年
3 張蕎;新型DNA分子機器的應用及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5年
4 鄭宇釩;法醫(yī)DNA的快速分型研究[D];廈門大學;2019年
5 劉媛媛;DNA水凝膠的制備及載藥性能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20年
6 汪改英;基于DNA和限制酶的邏輯計算模型的研究[D];廈門大學;2019年
7 閆曉珊;生物計算中病毒機模型和DNA邏輯電路的研究[D];廈門大學;2019年
8 劉雅思;廣東省珍稀植物DNA條形碼與分子鑒定[D];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2019年
9 高銘暄;變構核酸適體探針在DNA激酶—磷酸酶高靈敏檢測中的應用[D];廈門大學;2019年
10 肖代琴;以DNA origami為模板的氧化鉿納米粒子的制備[D];廈門大學;2019年
本文編號:28711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mpalunwen/287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