鐳氡同位素評估渤海灣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陸源物質輸送通量
【學位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X55
【部分圖文】:
2輸入的研究,評價SGD輸入的營養(yǎng)鹽和重金屬通量的重要性,對渤海灣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另外,也能為繼續(xù)開展此類科學研究工作奠定基礎,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1.2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1.2.1海底地下水排泄定義及驅動力海底地下水排泄(SGD)定義為:不論水流的組成、來源和驅動力如何,只要是通過海陸界面由海底排放進入海洋的所有地下水流都算作SGD(Burnettetal.,2003)。SGD組成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來自內陸的純淡水補給量(SubmarineFreshGroundwaterDischarge,簡稱SFGD);另一個是海水進入含水層后又流回到海洋中的部分,稱為海水再循環(huán)量(RecirculatedSalineGroundwaterDischarge,簡稱RSGD),如圖1-1所示。圖1-1海底地下水排泄過程示意圖(改自WHOI)
5圖1-2天然放射性Th、U衰變系基于鐳同位素源匯項,建立穩(wěn)定態(tài)鐳同位素質量平衡模型,即輸入通量等于損失通量,進而估算出SGD輸入的鐳同位素的通量,再通過選取合理的鐳同位素地下水端元,估算出SGD通量,該質量平衡模型被廣泛運用于很多研究中(如Moore,1996,Mooreetal.,2006;Petersonetal.,2008;Wangetal.,2015;Zhangetal.,2017)。氡質量平衡模型評估SGD的原理與鐳同位素基本相同,只是在源匯項上稍有差異,如氡的損失項中包括大氣逃逸損失項,而鐳同位素卻沒有。氡也被廣泛運用于評估SGD的研究中(如Burnettetal.,2003;Burnettetal.,2006;Kimetal.,2005;Santosetal.,2009;Zhangetal.,2016)。Zhangetal.(2017)指出在已有的鐳、氡同位素質量平衡模型評估SGD的研究中,如果不考慮RSGD造成的示蹤劑的損失,將影響SGD的精確評估。
61.2.3海底地下水排泄的研究現(xiàn)狀國外對SGD的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自Moore(1996)在Nature上發(fā)表了利用鐳同位素法評估SGD的文章以來,鐳氡環(huán)境同位素示蹤法在SGD的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以“Submarinegroundwaterdischarge”為主題在“webof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搜索,自1996年以來共有1298篇關于SGD的研究,在2013年以后,每年增加一百多篇,成為研究熱點(圖1-3)。圖1-4為全球除中國以外的國家利用鐳、氡同位素法評估SGD的研究地點分布圖。目前世界范圍內研究SGD場地最多的國家仍是美國,尤其美國的東海岸是SGD研究非常成熟的海岸之一(圖1-4)。Moore(2007)利用鐳同位素法研究了美國東南部大陸架地區(qū)SGD隨季節(jié)性變化;McCoyetal.(2007)利用氡同位素法評估了該地區(qū)SGD,驗證了與Moore(1996)一致的結果。Becketal.(2008)利用鐳的四種同位素評估了紐約大南灣地區(qū)SGD。此外,在美國進行過SGD研究的地區(qū)還有坦帕灣(Swarzenskietal.,2006)、墨西哥灣地區(qū)(Santosetal.,2009)、舊金山灣(Kimberlyetal.,2011)、薩拉索塔灣(Mwashoteetal.,2013)、紐約長島(Garcia-Orellanaetal.,2014;Tamborskietal.,2015;Tamborskietal.,2017)、莫比爾灣(Danieletal.,2019)以及夏威夷島(Petersonetal.,2009;Nelsonetal.,2015;Kellyetal.,2019)等。圖1-3.以“Submarinegroundwaterdischarge”為關鍵詞,在“webofscience”上檢索的全球SGD每年發(fā)表的SCI論文數(shù)量(統(tǒng)計于2019年12月31日)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開培;郭占榮;袁曉婕;章斌;馬志勇;;氡和鐳同位素在沿岸海底地下水研究中的應用[J];勘察科學技術;2011年05期
2 胡文軍;劉繼忠;唐玉華;陳軍紅;張瑋;張哲;李上明;胡紹全;;空間同位素熱/電源安全性技術指標體系框架研究[J];深空探測學報;2020年01期
3 楊頤康;;同位素概述[J];生物學教學;1959年01期
4 ;《同位素》(季刊)簡介[J];同位素;2017年01期
5 李平平;馬倩倩;鄒華耀;余新亞;;團簇同位素的基本原理與地質應用[J];古地理學報;2017年04期
6 馬秀峰;張兆峰;嚴爽;韋剛健;鄧文峰;孫衛(wèi)東;;耦合同位素簡介[J];地球環(huán)境學報;2012年04期
7 張彥;陳文;;~4He同位素含量測試技術研究[J];地質論評;2011年02期
8 王軍;逯海;周濤;任同祥;趙墨田;;非傳統(tǒng)同位素體系標準物質研發(fā)進展[J];質譜學報;2010年04期
9 張炎;;日本探討解決同位素短缺問題[J];國外核新聞;2009年08期
10 王海丹;;荷蘭開發(fā)出生產非鈾醫(yī)用同位素的新技術[J];國外核新聞;2008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汪遷遷;鐳氡同位素評估渤海灣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陸源物質輸送通量[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20年
2 吳非;釩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方法及分餾機制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3 陳天宇;中北太平洋深水放射成因釹—鉛—鉿同位素物源與演化[D];南京大學;2015年
4 顏擁軍;基于母子體衰變特性的氡同位素延遲符合分辨研究[D];南華大學;2012年
5 黃康俊;低溫水—巖相互作用過程中鎂同位素行為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
6 馮蘭平;Ca同位素的精確測定及其地質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7 郭波莉;牛肉產地同位素與礦物元素指紋溯源技術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7年
8 王學靜;鐳同位素評估萊州灣等地海底地下水排泄(SGD)[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9 劉彥廣;基于水化學和同位素的高寒山區(qū)雨季徑流過程示蹤[D];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
10 顧海歐;華北克拉通東南緣中生代巖漿作用:對克拉通破壞啟動機制和巖漿過程中鎂同位素行為的制約[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紹竑;近海海域鐳同位素周期性變化的解析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2 王瑩瑩;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準確測量鋅、硒同位素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8年
3 張艷;氡同位素示蹤萊州灣海底地下水排泄[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4 季美泉;液相色譜/元素分析儀—同位素質譜法鑒定蜂蜜摻假方法的改進[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8年
5 楊彬;軟件延遲符合氡同位素分辨測量實驗系統(tǒng)的研究[D];南華大學;2011年
6 王小香;新型同位素編碼標記試劑的制備及其在醛類分析中的應用[D];曲阜師范大學;2014年
7 黃德榮;延遲符合測量氡同位素偶然符合修正方法的研究[D];南華大學;2013年
8 陳序良;同位素摻雜硅聲子散射的研究方法探討[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9 尹德忠;氮、氧、硼同位素的測定及其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2000年
10 溫利;西安市公園土壤中重金屬及其同位素的污染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630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286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