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區(qū)延9~富縣儲層特征研究
本文選題:胡尖山地區(qū) 切入點:延9油層組~富縣組 出處:《西安石油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侏羅系富縣組、延安組作為鄂爾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區(qū)的增產(chǎn)潛力層位,目前仍存在投產(chǎn)效果與設計方案相去甚遠的問題,嚴重滯緩了該區(qū)的增儲進程。因此,全面深入地分析胡尖山地區(qū)延9~富縣儲層的宏觀及微觀特征,不僅為合理滾動開發(fā)奠定了基礎,同時為迅速提高產(chǎn)能提供了依據(jù)。本文選取胡尖山地區(qū)399口井,對富縣組、延10油層組、延9油層組進行研究。綜合利用測井、錄井,巖心分析,試油數(shù)據(jù)等資料,通過對研究層位砂體展布規(guī)律、儲層巖石學特征、儲層物性特征、儲層微觀孔隙結構特征、成巖作用以及儲層非均質性等特征的研究,明確了胡尖山地區(qū)儲層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對研究區(qū)儲層進行分類評價。胡尖山地區(qū)延9~富縣組各砂層組的頂面構造繼承了單斜構造的特征,由東向西,海拔逐降,常見單斜背景下的鼻隆。富縣和延10以辮狀河沉積為主,主要沉積微相為河道、心灘和河漫灘;延9是三角洲沉積,主要的沉積微相為分流河道和分流間灣。通過建立延9~富縣組物性解釋模型,回歸出孔隙度與滲透率之間的對應關系,并標定了延9~富縣儲層下限標準。儲層巖性以巖屑長石砂巖為主;孔隙類型以溶蝕粒間孔和殘余粒間孔為主,孔喉分選中等;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5%~18%之間,滲透率主要分布在1~50×10-3μm2之間;非均質性強,成巖階段屬于中成巖A期。根據(jù)孔隙結構、孔喉特征、物性特征等,制定了胡尖山地區(qū)延9~富縣儲層類別劃分標準,將儲層分為四類;研究區(qū)延9~富縣儲層以II類儲層為主,其中主力層延92+3和延102 I類儲層較多。
[Abstract]:The Jurassic Fuxian formation and Yan'an formation, as the potential horizon for increasing production in Hujianshan area of Ordos Basin, still exist the problem that the effect of production is far from the design plan, which seriously slows dow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reservoir in this area. The macro and micro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in Y9 ~ Fu County in Hujianshan area a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which not only lays a foundation for rational rolling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vides a basis for rapid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In this paper, 399 wells in Hujianshan area are selected, and the Fuxian formation is studied. Yan 10 reservoir group and Yan 9 reservoir group are studied. Through comprehensive use of logging, logging, core analysis, oil test data, etc., the distribution rule, reservoir petr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are studi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reservoir sand body, the reservoir petrology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structure, diagenesis and heterogeneity of reservoir are studied,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in Hujianshan area are clarified. The top structure of each sand formation of Yan9 ~ Fuxian formation in Hujianshan area inher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noclinic structure, from east to west, the eleva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In the common monocline background, Beilong. Fuxian and Yan 10 are mainly braided river deposits, the mai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re river channels, core beaches and floodplain, and Yan 9 is a delta deposit. The mai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re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interdistributary bay. By establishing physical property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Yan9 ~ Fuxian formation,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s regressed. The lower limit standard of Yan9 ~ Fuxian reservoir is calibrated. The lithology of the reservoir is dominated by lithic feldspathic sandstone, the pore type is mainly composed of dissolved intergranular pore and residual intergranular pore, and the pore throat is separated moderately, and the porosity is mainly distributed between 15% and 18%. Permeability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1 ~ 50 脳 10 ~ (-3) 渭 m ~ (2), heterogeneity is strong, diagenetic stage belongs to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A. according to pore structure, pore throat characteristic and physical property characteristic,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reservoir type of extension 9 ~ Fuxian in Hujianshan area is established, and the reservoir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n the study area Yan9 ~ Fuxian reservoirs are mainly of class II reservoirs, among which the main reservoirs of 923 and 102i are more.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延鵬;馮小龍;劉曉鋒;胡桂林;楊文軍;;子長油田某區(qū)長6儲層特征研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3年22期
2 王偉林;;雷家地區(qū)蓮花油層儲層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7年05期
3 葉吉文;沈國棟;黃斌華;王魯;;新疆地區(qū)煤層氣儲層特征研究及開采技術探討[J];煤;2010年06期
4 林海;曾立軍;萬有余;熊廷松;譚靖媈;;南翼山Ⅴ油層組措施改造淺談[J];青海石油;2009年04期
5 ;陜甘寧盆地中部奧陶系風化殼碳酸鹽巖儲層特征研究[J];天然氣地球科學;1994年03期
6 任劍;張剛;劉萬明;王薇;屈紅軍;董治斌;李敏;;定邊羅龐塬地區(qū)長8油層組雙物源對石油分布的控制[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03期
7 董萬平;羅靜蘭;周功才;劉賢;滑愛軍;李永杰;王盟;;鎮(zhèn)涇油田長8與長6油層組產(chǎn)能影響因素分析[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0年02期
8 汪洋;王桂成;王羽君;賈微;;鄂爾多斯盆地鄭莊油區(qū)延長組長6油層組儲層特征[J];巖性油氣藏;2010年03期
9 鄧媛;王海軍;洪荊晶;刁宗寶;霍斐斐;;姬塬油田鐵邊城區(qū)延長組長2油層組地層精細劃分與對比[J];中國西部科技;2011年05期
10 劉顯陽;鄧秀芹;趙彥德;張雪峰;韓天佑;;姬塬地區(qū)長9油層組油氣運移規(guī)律及模式探討[J];巖性油氣藏;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靜;陳全紅;朱靜;王若谷;劉溪;;鄂爾多斯盆地東部長6油層組沉積相特點[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2 劉建明;葉杰;劉家軍;顧雪祥;;論我國微細浸染型金礦床與沉積盆地演化的關系——以右江盆地為例[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3 李文厚;梁積偉;王起琮;趙虹;王嵐;劉昊偉;;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長1油層組濁流沉積與油氣的關系[A];第八屆古地理學與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柳益群;韓作振;馮喬;邢秀娟;樊愛萍;楊仁超;;天然氣、煤、鈾共存關系初探——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qū)為例[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5 李忠;;中國的盆地動力學——21世紀開初十年的主要研究進展及發(fā)展趨勢[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巖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6 張流;;油田應力場和裂縫儲層特征研究的構造物理學方法[A];面向21世紀的巖石力學與工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四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1996年
7 楊滿平;賈玉梅;;低滲透滑塌濁積砂巖油藏儲層特征研究[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8 冉冉;;鄂爾多斯盆地麻黃山西區(qū)塊延9儲層特征研究[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10年卷(上冊)[C];2010年
9 李國棟;申少寧;;吐魯番—哈密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氣特征[A];中國地質科學院西安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10 劉建明;譚俊;儲雪蕾;劉偉;陳旭瑞;;沉積盆地中的成油與成礦:盆地流體作用的兩個方面[A];寸丹集——慶賀劉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學術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郝隨穗 孫黃軍;瓦窯堡采油廠長二油層注水開發(fā)成效顯著[N];延安日報;2011年
2 記者 劉曉慧;松遼外圍發(fā)現(xiàn)5個中新生代油氣遠景盆地[N];中國礦業(yè)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瑤;鄂爾多斯盆地志丹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長9油層組儲層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2 李愛榮;低滲、超低滲油藏精細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3 朱童;鎮(zhèn)北—環(huán)江地區(qū)長4+5油層組砂體分布、成因及有利區(qū)預測[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4 劉犟;鄂爾多斯盆地紅井子—羅龐塬地區(qū)長9油層組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5 朱世全;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長2油層組儲層發(fā)育的沉積成巖機制[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6 王昌勇;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構造演化與長8~長6油層組沉積響應[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7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區(qū)長6油層組儲層特征及油氣成藏規(guī)律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8 徐增連;青藏高原東北緣循化盆地漸新世—中新世孢粉記錄與東亞季風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9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積演化盆山耦合與風塵沉積[D];南京大學;2014年
10 張雪;渭河盆地天然氣及氦氣成藏條件與資源量預測[D];長安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淑琪;鄂爾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區(qū)延9~富縣儲層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7年
2 賀姣姣;紙坊北—順寧油區(qū)長6~長9油層組致密儲層特征及其控油性[D];西安石油大學;2017年
3 張寧寧;蘇里格中區(qū)T34-S470區(qū)塊馬五段儲層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4 李賽;吳起油田王洼子區(qū)塊長6儲層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5 邱雅潔;鄂爾多斯盆地華慶地區(qū)長9儲層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6 趙晨陽;鄂爾多斯盆地W206區(qū)延9儲層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7 袁超;慶城地區(qū)長6儲層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8 鄭天厚;綏靖油田長6油藏儲層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4年
9 楊森;西部凹陷中南部潛山儲層特征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10 劉言;沈161塊S_3~2亞段儲層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5649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56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