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固相物中石油類的實驗研究與數(shù)值模擬
本文關鍵詞: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固相物中石油類的實驗研究與數(shù)值模擬
更多相關文章: 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 含油污泥 響應曲面優(yōu)化 數(shù)學模型
【摘要】:石油行業(yè)產生大量的含油污泥,其成分復雜,其中有毒有害的物質能夠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和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世界各國將其列為危險廢棄物。含油污泥中含有石油類污染物,尤其石油烴組分較高,可作為一種能源資源回收利用。國內外學者大都研究其傳統(tǒng)的處理方法,如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而對超臨界處理含油污泥鮮有研究,目前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也僅限于萃取植物精華。因此本文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處理石油類固體廢棄物,即用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實現(xiàn)含油污泥的無害化和資源化。超臨界流體由于其粘度和擴散系數(shù)接近于氣體,密度和溶解能力接近于液體,因此具有良好的應用和發(fā)展前景。超臨界二氧化碳更是一種清潔環(huán)保高效的萃取劑,因此本文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作為萃取劑,結合中心復合實驗設計,對含油污泥進行萃取實驗研究,以萃取溫度、壓力、二氧化碳流率和萃取時間為操作變量,以污泥中殘油率為響應值,擬合并討論了三種統(tǒng)計模型,分別為線性模型、兩因素相互作用模型和二次多項式模型,其中二次多項式模型與實驗數(shù)據(jù)擬合較好,并對二次多項式模型進行優(yōu)化,提高了相關系數(shù),更好地預測泥樣中的殘油率。文中用單因素法分析各獨立變量對含油污泥中殘油率變化的影響,并用響應曲面法分析各獨立變量間相互作用對殘油率的影響,優(yōu)化了萃取工藝的操作參數(shù),得出最低殘油率為0.398%。本文還對含油污泥的成分行進了熱重分析,對萃取前后泥樣的微觀結構用掃面電子顯微鏡進行了觀察,同時對超臨界萃取油和正己烷萃取油用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進行了組分分析,不僅對這兩種萃取方法的產物進行比較,而且還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含油污泥中石油烴類的污染成分。本文通過建立萃取動力學模型模擬石油類在超臨界二氧化碳中的傳質行為。首先比較三種經典的超臨界萃取動力學模型,選擇適合本文研究的萃取模型,根據(jù)研究條件,對模型提出一系列假設,改進了模型方程,借助數(shù)學計算平臺對方程進行求解,并對模型中所需的物性參數(shù)進行實驗測定和關聯(lián)計算。用非線性最小二乘法擬合模型其余參數(shù),求得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石油類的總體積外傳質系數(shù)和總體積內擴散系數(shù)。最后對數(shù)學模型和擬合曲線進行了統(tǒng)計學檢驗,其相關系數(shù)較高,F值大于臨界值,計算結果和實驗結果相符合,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X7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東風,趙朝成,路帥;焦化法處理含油污泥工藝流程研究[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0年02期
2 黃戊生,常文興;從含油污泥中回收原油[J];環(huán)境保護科學;2001年02期
3 倪明鏡,劉曉軍;含油污泥深度調剖技術在河南油田的應用[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3年11期
4 鄒昌明;含油污泥的新用途[J];鐵道勞動安全衛(wèi)生與環(huán)保;2004年01期
5 唐金龍,杜新勇,郝志勇,張繼昌,趙玉鵬,譚洪來;含油污泥調剖技術研究及應用[J];鉆采工藝;2004年03期
6 宋丹;;含油污泥處理技術的研究[J];石油化工環(huán)境保護;2006年02期
7 荊國林;霍維晶;崔寶臣;;含油污泥中的原油回收[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7年12期
8 楊鋒;康利偉;劉芳;趙娜;魯明俊;;隴東油田含油污泥處理技術[J];油氣田環(huán)境保護;2008年01期
9 李軍;孫金壇;趙宇;;含油污泥處理新技術與設備研究[J];油氣田環(huán)境保護;2009年S1期
10 孫先長;羅云;萬濤;;含油污泥處理技術現(xiàn)狀與展望[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9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蔚新燕;康萬利;趙龍州;;一種含油污泥處理工藝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敬宜;谷晉川;劉卉;譚寶霞;;淺談含油污泥的處理方法[A];貫徹循環(huán)經濟促進法開發(fā)固體廢物資源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張珂;朱建華;周勇;武本成;;含油污泥的高效脫水技術研究[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五卷)[C];2013年
4 郭小平;;含油污泥萃取處理技術研究[A];第九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2007年
5 任雯;張明棟;;我國含油污泥管理制度與政策淺談[A];2014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第三章)[C];2014年
6 楊岳;李常青;江巖;劉發(fā)強;劉光利;;含油污泥資源化處理技術研究[A];中國化工學會2008年石油化工學術年會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8年
7 鄒昌明;;鐵路機務、車輛系統(tǒng)含油污泥焚燒處理研制開發(fā)[A];鐵道學會環(huán)保委員會環(huán)境管理學組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賈云;;含油污泥處理及回收技術的研究進展[A];環(huán)境保護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C];2007年
9 侯影飛;張建;祝威;張冠瑛;王利君;;油田含油污泥熱解制備煙氣脫硫劑[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C];2009年
10 鄧皓;王蓉沙;張明棟;任雯;湯超;劉曉輝;;含油污泥改性作為應急吸附劑的可行性研究[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云峰 倪明鏡;我國含油污泥處理技術獲新突破[N];中國石化報;2004年
2 王明堂;河南油田含油污泥有新價值[N];中國化工報;2009年
3 記者 杜中聞;中國石油含油污泥得到有效治理[N];中國石油報;2008年
4 王景春 林信勝;含油污泥回用增產原油[N];中國化工報;2012年
5 姜學斌;如何把含油污泥吃干榨盡?[N];中國環(huán)境報;2013年
6 趙祚軍;含油污泥實現(xiàn)無害化處理[N];中國化工報;2005年
7 鄭偉;煉油廠含油污泥處理難題攻克[N];中國化工報;2005年
8 趙祚軍;河南油田含油污泥實現(xiàn)無害化處理[N];中國環(huán)境報;2005年
9 張明海;李明亮;劉新生;找到含油污泥綜合利用法[N];中國礦業(yè)報;2002年
10 通訊員 趙祚軍;河南油田含油污泥無害化處理技術獲突破[N];中國石油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毛飛燕;基于離心脫水的含油污泥油—水分離特性及分離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2 周陵生;異密度循環(huán)流化床焚燒含油污泥爐內整體模型[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3 鄭曉園;基于低場核磁共振弛豫特性含油污泥水和油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4 陳忠喜;大慶油田含油污水及含油污泥生化/物化處理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5 徐夢涵;基于界面修飾的高濃度固體顆粒懸浮液的制備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麗麗;超臨界CO_2萃取含油污泥技術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2 祝愿;含油污泥水洗分離實驗室研究及室外中試裝置設計開發(fā)[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3 朱嘉卉;含油污泥的理化特性研究與分析[D];浙江大學;2014年
4 梁瑛;撬裝式含油污泥焚燒爐燃燒特性模擬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5 崔寶玉;含油污泥調剖技術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6 郭皓;含油污泥的脫水處理及綜合利用初步探索[D];山東大學;2015年
7 李帥;大慶油田含油污泥超聲波預處理—厭氧產甲烷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8 宋健;油田含油污泥熱洗處理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9 易大專;大慶油田含油污泥處理穩(wěn)定達標實驗研究[D];清華大學;2013年
10 刁潘;化學熱洗—生物降解聯(lián)合處理含油污泥[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3006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0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