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科19種植物次生木質部附物紋孔的解剖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6-08 06:08
本文關鍵詞:梧桐科19種植物次生木質部附物紋孔的解剖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研究應用掃描電鏡對10屬19種梧桐科(Sterculiaceae)植物的次生木質部附物紋孔的分布和形態(tài)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并通過Carnoy2.0軟件對掃描電鏡拍攝的照片進行測量,測定了10屬19種梧桐科植物附物紋孔的數(shù)量特征指標和豐富度指標。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梧桐科19種植物次生木質部中附物紋孔形態(tài)及其分布觀察10屬19種梧桐科植物的掃描電鏡圖像,發(fā)現(xiàn)19種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質部中均有各種形態(tài)的附物紋孔存在,研究的19種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質部內均有點狀附物、齒狀附物及小的附物聚集形成的塊狀附物,對掃描圖像進行整理并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導管間附物紋孔的形態(tài)變化較大,據(jù)此推測,這可能是前人未觀察到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質部內有附物紋孔的原因之一。19種梧桐科植物導管外紋孔口附物頻率(FVOA)、內紋孔口附物頻率(FVIA)和紋孔室附物頻率(FVPC)等3項附物豐富度指標統(tǒng)計結果表明,3項指標的均值在種間變化較大,且常常出現(xiàn)標準差大于均值的情況,因此,可推測不同植物導管間紋孔中附物的分布很不規(guī)律。2.紋孔附物豐富度指標間的相關性應用SPSS軟件對3項豐富度數(shù)量特征指標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導管外紋孔口附物頻率(FVOA)的均值顯著小于內紋孔口附物頻率(FVIA)的均值;導管紋孔室附物頻率(FVPC)的均值顯著小于內紋孔口附物頻率(FVIA)的均值;導管紋孔室附物頻率(FVPC)與外紋孔口附物頻率(FVOA)的均值之間差異性則并不顯著,通過對3項指標進行偏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導管紋孔室附物頻率(FVPC)與紋孔口附物頻率(FVOA)存在顯著的相關性。3.附物紋孔豐富度和紋孔結構數(shù)量特征之間的相關性建立梧桐科10屬19種植物3項豐富度指標與11項紋孔結構特征指標之間的逐步回歸方程模型,導管外紋孔口附物頻率(FVOA)與11項紋孔結構數(shù)量特征建立的模型其方程為YFVOA=23.886+10.114XSAIA (R2=0.237,0.01P0.05),表明紋孔結構數(shù)量特征指標中,內紋孔口短軸直徑(SAIA)與導管外紋孔口附物頻率(FVOA)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導管內紋孔口附物頻率(FVIA)與11項紋孔結構數(shù)量特征建立的模型其方程為YFVIA=-29.706+21.091XDh-19.709XLAOA-64.778XSAOA+10.309XAAIA+4.546XFap (R2=0.761, P0.01),表明導管內紋孔口附物頻率(FVIA)與紋孔膜垂直直徑(Dh)、外紋孔口長軸直徑直徑(LAOA)、外紋孔口短軸直徑(SAOA)、內紋孔口短軸直徑(SAIA)及紋孔口面積百分比(Fap)等5項紋孔結構指標之間具有極為顯著的相關性;而導管紋孔室附物頻率(FVPC)與11項紋孔結構數(shù)量特征建立的模型其方程為YFVPC=71.391-34.045XSAOA (R2=0.280,0.01P0.05),表明導管紋孔室附物頻率(FVPC)與外紋孔口短軸直徑(SAOA)之間相關性顯著。綜合分析得出,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質部紋孔附物的豐富度與紋孔的形態(tài)結構等數(shù)量特征有密切的相關性。4.附物紋孔對研究梧桐科植物的分類以及生長習性的意義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梧桐科同屬植物之間的紋孔L附物類型大致相同,該發(fā)現(xiàn)有助于更好的對梧桐科植物的分類進行研究,11種分布在熱帶地區(qū)的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質部附物頻率高于8種分布在亞熱帶地區(qū)的梧桐科植物,這一發(fā)現(xiàn)進一步證明了附物紋孔對于生長在溫暖濕熱或干旱條件下的植物水分運輸?shù)绕鸬椒e極作用。5.梧桐科系統(tǒng)演化及其附物紋孔的功能本研究通過掃描電鏡觀察及統(tǒng)計分析,否定了以往的試驗結果,認為梧桐科存在穩(wěn)定且明顯的附物紋孔,從而部分否定了梧桐科、木棉科、椴樹科和錦葵科等四科植物因為均不存在附物紋孔而具有同質性這一觀點。另外,由于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質部導管內紋孔口附物豐富度較高,且內紋孔口附物很難對紋孔膜偏轉提供機械支撐,因此本研究支持附物紋孔具有增強水分的聚合力,防止栓塞這一功能的假說。
【關鍵詞】:梧桐科 附物紋孔 紋孔形態(tài) 錦葵目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Q944.5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緒論10-18
- 1.1 論文的研究的意義和目的10-12
- 1.2 國內外的研究現(xiàn)狀12-18
- 1.2.1 關于附物紋孔在一些分類群中存在與否的研究12-15
- 1.2.2 國內外關于附物紋孔形成及類型的研究15-16
- 1.2.3 國內外關于附物紋孔功能的研究16-18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18-24
- 2.1 試驗材料和制備方法18-24
- 2.1.1 試驗材料18-20
- 2.1.2 試驗樣品的制備與掃描電鏡觀察20
- 2.1.3 紋孔數(shù)量特征及附物頻率的測量和統(tǒng)計20-24
- 第三章 結果與討論24-54
- 3.1 梧桐科19種植物附物紋孔分布的分析24-35
- 3.2 梧桐科19種植物附物紋孔形態(tài)變化的分析35-38
- 3.3 梧桐科19種植物附物紋孔數(shù)量特征和豐富度的分析38-44
- 3.3.1 梧桐科19種植物次生木質部各項指標的統(tǒng)計分析38-42
- 3.3.2 梧桐科19種植物附物紋孔豐富度指標的數(shù)據(jù)分析42
- 3.3.3 梧桐科19種植物紋孔結構數(shù)量特征和附物豐富度間的相關性分析42-44
- 3.4 討論44-54
- 3.4.1 梧桐科19種植物附物紋孔的分布、形態(tài)的變動特點及原因44-45
- 3.4.2 梧桐科植物附物紋孔的系統(tǒng)演化意義45-48
- 3.4.3 附物紋孔的功能意義48
- 3.4.4 梧桐科19種植物的分類及生長習性與附物頻率之間的相關性48-51
- 3.4.5 梧桐科19種植物的觀賞園藝價值51-54
- 第四章 結論54-55
- 參考文獻55-60
- 致謝6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鮑甫成,呂建雄,趙有科;長白魚鱗云杉木材紋孔塞不同位置對滲透性的影響[J];植物學報;2001年02期
2 田寶霖,李洪起;一種特殊的晚二疊世莖化石——Guizhouoxylon dahebianense gen. et sp. nov.[J];古生物學報;1992年03期
3 ;[J];;年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黃龍飛;梧桐科19種植物次生木質部附物紋孔的解剖學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5年
2 饒久平;木材燃燒過程中水分移動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2年
本文關鍵詞:梧桐科19種植物次生木質部附物紋孔的解剖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316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4316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