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異噁唑類及次生代謝成分的鵝膏屬鵝膏組物種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2-19 01:39
在我國,由誤食野生蘑菇而導致的中毒事件在食物中毒事件中占有很大比例。近年來,因誤食野生蘑菇而致神經中毒事件更是頻繁發(fā)生。鵝膏屬中導致神經中毒的真菌是含有異噁唑類衍生物的鵝膏屬鵝膏組物種。國內對于這類真菌毒素的研究還未見報道,關于這類真菌的研究主要在分類學上。鵝膏屬鵝膏組物種的次生代謝指紋圖譜以及其與基于ITS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關系的研究在國際上也處于空白狀態(tài)。因此,開展含異噁唑類衍生物有毒蘑菇的毒素成分檢測、基于毒素和相關代謝成分的指紋圖譜構建及基于ITS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關系研究,對于全面了解我國的這類神經性毒蘑菇資源及其毒素成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本文開展了異噁唑類衍生物的提取和檢測優(yōu)化、物種中鵝膏蕈氨酸含量檢測以及基于ITS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與基于次生代謝產物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進行比較研究。研究結果如下:1、異噁唑類衍生物的提取和檢測優(yōu)化:通過HPLC圖對比可知采用輔助超聲提取得到的提取液次生代謝產物含量更高,且所需時間更短。選取三對流動相用于檢測,通過HPLC圖比較,綜合分離程度和峰的數量認為甲酸水溶液和甲酸乙腈溶液作為流動相最適合用于異噁唑類衍生物檢測及指紋圖譜的構建。2...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異噁唑類衍生物的種類及性質
1.2 異噁唑類衍生物的提取及分離純化
1.3 異噁唑類衍生物的檢測
1.4 鵝膏屬的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進展
1.5 次生代謝物質的指紋圖譜研究進展
1.6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及意義
2 鵝膏屬鵝膏組物種基于ITS序列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2.1 實驗材料
2.2 實驗試劑
2.3 實驗儀器
2.4 試驗方法
2.4.1 DNA提取
2.4.2 PCR擴增
2.4.3 克隆測序
2.4.4 基于ITS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
2.5 實驗結果與分析
3 異噁唑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的提取及檢測優(yōu)化
3.1 異噁唑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的提取優(yōu)化
3.1.1 實驗材料
3.1.2 實驗試劑
3.1.3 實驗儀器
3.1.4 實驗方法
3.1.5 實驗結果與分析
3.2 異噁唑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檢測方法的優(yōu)化
3.2.1 實驗材料
3.2.2 實驗試劑
3.2.3 實驗儀器
3.2.4 實驗方法
3.2.5 實驗結果與分析
4 基于異噁唑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4.1 實驗材料
4.2 毒素標樣
4.3 實驗試劑
4.4 實驗儀器
4.5 實驗方法
4.5.1 材料提取方法
4.5.2 異噁唑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檢測方法
4.5.3 標準樣品以及回歸方程的建立
4.5.4 基于異噁唑及次生代謝產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聚類分析方法
4.6 實驗結果與分析
4.6.1 鵝膏菌中鵝膏蕈氨酸的含量
4.6.2 鵝膏菌中異噁磋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5 結論與展望
5.1 對于異噁唑類衍生物提取和檢測條件優(yōu)化
5.2 鵝膏菌的鵝膏蕈氨酸毒素含量
5.3 基于次生代謝產物的聚類與分子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比較
5.4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藥指紋圖譜技術的研究進展及應用[J]. 劉東方,趙麗娜,李銀峰,靳朝東. 中草藥. 2016(22)
[2]中國毒蘑菇名錄[J]. 圖力古爾,包海鷹,李玉. 菌物學報. 2014(03)
[3]Applications of HPLC/MS in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J]. Miao Li,Xiao-Fang Hou,Jie Zhang,Si-Cen Wang,Qiang Fu,Lang-Chong He School of Medicin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2011(02)
[4]2004-2009年全國毒蕈中毒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分析[J]. 牛姬飛,涂文校,倪大新. 疾病監(jiān)測. 2011(03)
[5]中藥指紋圖譜的研究進展[J]. 邵建強. 中草藥. 2009(06)
[6]中國毒菌物種多樣性及其毒素[J]. 卯曉嵐. 菌物學報. 2006(03)
[7]中國鵝膏菌屬(擔子菌)的物種多樣性(英文)[J]. 楊祝良. 云南植物研究. 2000(02)
[8]鵝膏菌屬真菌RAPD分析及親緣關系的研究[J]. 陳作紅,張志光,張?zhí)鞎? 菌物系統(tǒng). 2000(01)
[9]湖南莽山鵝膏菌屬真菌資源、分類及其生態(tài)特征[J]. 陳作紅,張志光,張平,張?zhí)鞎?張在海,肖清宇. 中國食用菌. 1997(06)
[10]西藏鵝膏菌屬的分類研究[J]. 卯曉嵐. 真菌學報. 1990(03)
博士論文
[1]致命鵝膏菌(Amanita exitialis)主要肽類毒素檢測分析、分離鑒定及功能研究[D]. 胡勁松.湖南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631952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異噁唑類衍生物的種類及性質
1.2 異噁唑類衍生物的提取及分離純化
1.3 異噁唑類衍生物的檢測
1.4 鵝膏屬的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進展
1.5 次生代謝物質的指紋圖譜研究進展
1.6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及意義
2 鵝膏屬鵝膏組物種基于ITS序列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2.1 實驗材料
2.2 實驗試劑
2.3 實驗儀器
2.4 試驗方法
2.4.1 DNA提取
2.4.2 PCR擴增
2.4.3 克隆測序
2.4.4 基于ITS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
2.5 實驗結果與分析
3 異噁唑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的提取及檢測優(yōu)化
3.1 異噁唑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的提取優(yōu)化
3.1.1 實驗材料
3.1.2 實驗試劑
3.1.3 實驗儀器
3.1.4 實驗方法
3.1.5 實驗結果與分析
3.2 異噁唑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檢測方法的優(yōu)化
3.2.1 實驗材料
3.2.2 實驗試劑
3.2.3 實驗儀器
3.2.4 實驗方法
3.2.5 實驗結果與分析
4 基于異噁唑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4.1 實驗材料
4.2 毒素標樣
4.3 實驗試劑
4.4 實驗儀器
4.5 實驗方法
4.5.1 材料提取方法
4.5.2 異噁唑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檢測方法
4.5.3 標準樣品以及回歸方程的建立
4.5.4 基于異噁唑及次生代謝產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聚類分析方法
4.6 實驗結果與分析
4.6.1 鵝膏菌中鵝膏蕈氨酸的含量
4.6.2 鵝膏菌中異噁磋類衍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5 結論與展望
5.1 對于異噁唑類衍生物提取和檢測條件優(yōu)化
5.2 鵝膏菌的鵝膏蕈氨酸毒素含量
5.3 基于次生代謝產物的聚類與分子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比較
5.4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藥指紋圖譜技術的研究進展及應用[J]. 劉東方,趙麗娜,李銀峰,靳朝東. 中草藥. 2016(22)
[2]中國毒蘑菇名錄[J]. 圖力古爾,包海鷹,李玉. 菌物學報. 2014(03)
[3]Applications of HPLC/MS in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J]. Miao Li,Xiao-Fang Hou,Jie Zhang,Si-Cen Wang,Qiang Fu,Lang-Chong He School of Medicin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2011(02)
[4]2004-2009年全國毒蕈中毒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分析[J]. 牛姬飛,涂文校,倪大新. 疾病監(jiān)測. 2011(03)
[5]中藥指紋圖譜的研究進展[J]. 邵建強. 中草藥. 2009(06)
[6]中國毒菌物種多樣性及其毒素[J]. 卯曉嵐. 菌物學報. 2006(03)
[7]中國鵝膏菌屬(擔子菌)的物種多樣性(英文)[J]. 楊祝良. 云南植物研究. 2000(02)
[8]鵝膏菌屬真菌RAPD分析及親緣關系的研究[J]. 陳作紅,張志光,張?zhí)鞎? 菌物系統(tǒng). 2000(01)
[9]湖南莽山鵝膏菌屬真菌資源、分類及其生態(tài)特征[J]. 陳作紅,張志光,張平,張?zhí)鞎?張在海,肖清宇. 中國食用菌. 1997(06)
[10]西藏鵝膏菌屬的分類研究[J]. 卯曉嵐. 真菌學報. 1990(03)
博士論文
[1]致命鵝膏菌(Amanita exitialis)主要肽類毒素檢測分析、分離鑒定及功能研究[D]. 胡勁松.湖南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6319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631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