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震背景噪聲和遠震面波研究九嶷山及鄰近地區(qū)地殼及巖石圈S波速度結構
發(fā)布時間:2021-11-23 18:50
地震學是了解地球內部結構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近年來隨著地震臺陣的增加和多種地震學成像方法的發(fā)展,我們可以有效地了解地球內部結構信息。這對與我們理解地球各圈層的形成、演化和深部動力學等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地震背景噪聲成像方法和雙臺法,利用連續(xù)的三分量地震波數(shù)據(jù),分別獲取研究區(qū)域的Rayleigh波和Love波面波信息,進一步反演出SV波和SH波的速度結構,獲得研究區(qū)域地殼及整個巖石圈精細的速度結構信息。華南塊體由北西方的揚子塊體和東南方的華夏塊體在新元古代早期拼合形成,并同時形成位于揚子塊體東南邊緣的江南造山帶。華南塊體經歷多期構造運動,揚子塊體與華夏塊體在總體組成成分和結構存在差異。目前大多數(shù)人認為在江山-紹興-萍鄉(xiāng)斷裂為兩個塊體之間在北方的具體分界位置,但是對于揚子塊體與華夏塊體在南部的分界及構造屬性仍存在較大爭議。由于華南地區(qū)構造歷史復雜,研究其地殼及巖石圈的速度結構對于揭示研究區(qū)域構造特征、構造演化歷史及深部動力學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為了研究華南塊體的地殼及整個巖石圈的速度結構及構造屬性,我們于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華南地區(qū)九嶷山地區(qū)布設了17臺寬頻流動地震儀。我們利...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
【文章頁數(shù)】:11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華南克拉通地質構造圖
華南地區(qū)中生代花崗質火山巖分布圖
第2章地震背景噪聲成像方法與雙臺站互相關法15圖2.1一個地震事件的垂直分量波形記錄。引用自Campilloetal.,(2003)。Figure2.1Anexampleofarecordofoneofseismicevents(verticalcomponent).QuotefromCampilloetal.,(2003).Yao等人提出了從經驗格林函數(shù)中提取相速度頻散曲線的方法(Yaoetal.,2006)。Bensen等人詳細地整理和描述了地震背景噪聲層析成像方法的數(shù)據(jù)處理步驟(Bensenetal.,2007)。Lin等人在其基礎上整理和描述了利用水平分量的數(shù)據(jù)提取Love波的數(shù)據(jù)處理步驟(Linetal.,2008)。隨后,地震背景噪聲層析成像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Bensenetal.,2008;Bensenetal.,2009;Linetal.,2009;Sunetal.,2010;Yangetal.,2007)。隨著固定地震臺網和流動地震臺網布設的發(fā)展,地震背景噪聲的成像精度得到提高,研究區(qū)域及成像深度可以往更小更淺的方向發(fā)展,研究深度可達近十千米(Huangetal.,2010;Lietal.,2016b)或千米尺度以內(Linetal.,2013)。2.1.2地震背景噪聲成像基本原理地震背景噪聲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對兩個地震臺站之間記錄到的同一時間段內的連續(xù)地震波信號進行互相關和疊加計算,從而獲得兩個臺站之間的經驗格林函數(shù),并從中提取出該臺站對之間的面波頻散信息。圖2.2展示了從地震背景噪聲信號中提取經驗格林函數(shù)的物理原理:在各向同性的散射波場中,同一條射線先后穿過兩個接收點,其震相沒有發(fā)生變化,因此噪聲信號是互相關的。對這兩個臺站分別記錄到的相同時間段的地震背景噪聲信號做互相關計算可以獲得這兩個臺站之間的互相關函數(shù)(Weaver,2005),其與兩個臺站間的格林函數(shù)僅在振幅上存在差異(LobkisandWeaver,2001)。許多學者對此進行研究并提出幾種理論進行解釋:模式均分理論(Lo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High-resolution 3D crust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and implications for its deep geodynamic setting[J]. Song LUO,Huajian YAO,Qiusheng LI,Weitao WANG,Kesong WAN,Yafeng MENG,Bin LIU.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9(09)
[2]利用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聯(lián)合反演青藏高原東北緣S波速度結構[J]. 余大新,李永華,吳慶舉,潘佳鐵,張風雪,何靜. 地球物理學報. 2014(03)
[3]中國華南大陸構造與問題[J]. 張國偉,郭安林,王岳軍,李三忠,董云鵬,劉少峰,何登發(fā),程順有,魯如魁,姚安平.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3(10)
[4]多地震疊加提取雙臺間面波頻散信息[J]. 陳浩朋,朱良保,葉慶東,王清東. 地震學報. 2012(06)
[5]華南構造演化的基本特征[J]. 舒良樹. 地質通報. 2012(07)
[6]幔源巖漿在南嶺燕山早期花崗巖形成中的作用:鋯石原位Hf-O同位素制約[J]. 李獻華,李武顯,王選策,李秋立,劉宇,唐國強.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9(07)
[7]用面波方法研究上揚子克拉通殼幔速度結構[J]. 李永華,吳慶舉,張瑞青,潘佳鐵,張風雪,曾融生. 地球物理學報. 2009(07)
[8]華北東北部的面波相速度層析成像研究[J]. 何正勤,葉太蘭,丁志峰. 地球物理學報. 2009(05)
[9]“國家數(shù)字測震臺網數(shù)據(jù)備份中心”技術系統(tǒng)建設及其對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數(shù)據(jù)支撐[J]. 鄭秀芬,歐陽飚,張東寧,姚志祥,梁建宏,鄭潔. 地球物理學報. 2009(05)
[10]南嶺中西段燕山早期北東向含錫鎢A型花崗巖帶[J]. 朱金初,陳駿,王汝成,陸建軍,謝磊. 高校地質學報. 2008(04)
博士論文
[1]華北地區(qū)瑞利面波噪聲層析成像研究[D]. 房立華.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
碩士論文
[1]地震背景噪聲方法的理論與實踐[D]. 詹中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14457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
【文章頁數(shù)】:11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華南克拉通地質構造圖
華南地區(qū)中生代花崗質火山巖分布圖
第2章地震背景噪聲成像方法與雙臺站互相關法15圖2.1一個地震事件的垂直分量波形記錄。引用自Campilloetal.,(2003)。Figure2.1Anexampleofarecordofoneofseismicevents(verticalcomponent).QuotefromCampilloetal.,(2003).Yao等人提出了從經驗格林函數(shù)中提取相速度頻散曲線的方法(Yaoetal.,2006)。Bensen等人詳細地整理和描述了地震背景噪聲層析成像方法的數(shù)據(jù)處理步驟(Bensenetal.,2007)。Lin等人在其基礎上整理和描述了利用水平分量的數(shù)據(jù)提取Love波的數(shù)據(jù)處理步驟(Linetal.,2008)。隨后,地震背景噪聲層析成像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Bensenetal.,2008;Bensenetal.,2009;Linetal.,2009;Sunetal.,2010;Yangetal.,2007)。隨著固定地震臺網和流動地震臺網布設的發(fā)展,地震背景噪聲的成像精度得到提高,研究區(qū)域及成像深度可以往更小更淺的方向發(fā)展,研究深度可達近十千米(Huangetal.,2010;Lietal.,2016b)或千米尺度以內(Linetal.,2013)。2.1.2地震背景噪聲成像基本原理地震背景噪聲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對兩個地震臺站之間記錄到的同一時間段內的連續(xù)地震波信號進行互相關和疊加計算,從而獲得兩個臺站之間的經驗格林函數(shù),并從中提取出該臺站對之間的面波頻散信息。圖2.2展示了從地震背景噪聲信號中提取經驗格林函數(shù)的物理原理:在各向同性的散射波場中,同一條射線先后穿過兩個接收點,其震相沒有發(fā)生變化,因此噪聲信號是互相關的。對這兩個臺站分別記錄到的相同時間段的地震背景噪聲信號做互相關計算可以獲得這兩個臺站之間的互相關函數(shù)(Weaver,2005),其與兩個臺站間的格林函數(shù)僅在振幅上存在差異(LobkisandWeaver,2001)。許多學者對此進行研究并提出幾種理論進行解釋:模式均分理論(Lo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High-resolution 3D crust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and implications for its deep geodynamic setting[J]. Song LUO,Huajian YAO,Qiusheng LI,Weitao WANG,Kesong WAN,Yafeng MENG,Bin LIU.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9(09)
[2]利用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聯(lián)合反演青藏高原東北緣S波速度結構[J]. 余大新,李永華,吳慶舉,潘佳鐵,張風雪,何靜. 地球物理學報. 2014(03)
[3]中國華南大陸構造與問題[J]. 張國偉,郭安林,王岳軍,李三忠,董云鵬,劉少峰,何登發(fā),程順有,魯如魁,姚安平.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3(10)
[4]多地震疊加提取雙臺間面波頻散信息[J]. 陳浩朋,朱良保,葉慶東,王清東. 地震學報. 2012(06)
[5]華南構造演化的基本特征[J]. 舒良樹. 地質通報. 2012(07)
[6]幔源巖漿在南嶺燕山早期花崗巖形成中的作用:鋯石原位Hf-O同位素制約[J]. 李獻華,李武顯,王選策,李秋立,劉宇,唐國強.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9(07)
[7]用面波方法研究上揚子克拉通殼幔速度結構[J]. 李永華,吳慶舉,張瑞青,潘佳鐵,張風雪,曾融生. 地球物理學報. 2009(07)
[8]華北東北部的面波相速度層析成像研究[J]. 何正勤,葉太蘭,丁志峰. 地球物理學報. 2009(05)
[9]“國家數(shù)字測震臺網數(shù)據(jù)備份中心”技術系統(tǒng)建設及其對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數(shù)據(jù)支撐[J]. 鄭秀芬,歐陽飚,張東寧,姚志祥,梁建宏,鄭潔. 地球物理學報. 2009(05)
[10]南嶺中西段燕山早期北東向含錫鎢A型花崗巖帶[J]. 朱金初,陳駿,王汝成,陸建軍,謝磊. 高校地質學報. 2008(04)
博士論文
[1]華北地區(qū)瑞利面波噪聲層析成像研究[D]. 房立華.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
碩士論文
[1]地震背景噪聲方法的理論與實踐[D]. 詹中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144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51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