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林分類型土壤有機碳變化規(guī)律及其與微生物和酶活性之間關(guān)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8 12:38
土壤有機碳庫是碳循環(huán)重要的一環(huán),影響著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土壤微生物和酶是有機碳分解中重要的活性成分。林分類型直接影響著有機碳含量、微生物數(shù)量以及酶活性。分析林分類型對土壤有機碳分布變化的影響及其與微生物和酶活性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于研究林地土壤有機碳的分布及其更為關(guān)鍵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擇河北省清西陵地區(qū)的側(cè)柏、油松、毛白楊、黑楊林和疏林地等5種典型林分類型,對它們在0~10、10~20以及20~30 cm的土壤剖面上進行了有機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數(shù)量(包括細菌、真菌和放線菌)和酶活性(包括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淀粉酶與過氧化氫酶)的測定,運用統(tǒng)計分析和回歸模型等方式,分析了土壤有機碳和微生物與酶活性之間的關(guān)系,揭示土壤有機碳和微生物量碳分布規(guī)律,分析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數(shù)量分布特征,探究土壤酶和微生物與有機碳的相關(guān)性,主要研究結(jié)果如下:(1)林分類型的不同對有機碳和微生物量碳有著顯著的影響,在土壤剖面上平均有機碳含量以側(cè)柏林最高為49.68 g/kg,疏林地最低,僅為20.37 g/kg;平均微生物量碳以側(cè)柏林最高為245.66 mg/L,疏林地最低,僅為73.35 mg...
【文章來源】: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技術(shù)路線圖??Fig.?I-l?The?icchnical?mule??6??
?不同林分類型土壤有機碳變化規(guī)律及其與微生物和酶活性之間關(guān)系研究???3結(jié)果與分析??3.1不同林分類型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微生物量碳分布規(guī)律??3.1.1?土壤有機碳分布規(guī)律??五種林分類型〇?丨〇?cm?土壤有機破含量分別為67.42?g.kg-1、37.77?g.kg'1、43.13??gig-1、41.96g.kg-1、32.36?g.kg-1。由圖3-1可知,其中側(cè)柏林土壤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四種林分類型,毛白楊和黑楊林上壤有機碳含量不顯著,油松林和疏林地??土壤有機碳顯著低于其他::種林分類型,并且油松林和疏林地之間的有機碳含量差??別顯著,疏林地有機碳含量最低。??五種林分類型1〇?20cm?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別為Sl^g.kg-^^Og.kg-1、34.58??g.kg-1、25.57?g.kg-1、17.23?g.kg-丨,其中側(cè)柏林和毛白楊林土壤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油松林和黑楊林土壤有機碳含量,疏林地土壤有機碳含量最低。??四種林分類型20?30?cm?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別為丨2.18?g.kg-1、18.38?g.kg-1、20.56??g'kg-1、1丨.52?g_kg-1,?t白楊和黑楊林中的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油松林和疏林地的土??壤有機碳含量。??五種林分類型〇 ̄丨〇?cm?k壤有機碳含量變異系數(shù)分別是2.06%、2.83%、3.64%、??2.23%、4.96%;?10?20?cm上層有機碳含量變奸系數(shù)分別是2.98%、5.14%、5.25%、??5.60%、9.77%;?20 ̄30?cm?I?J這有機碳含量變異系數(shù)分別是丨1.97%、7.98%、4.90%、??1.86%。??1
?不同林分類型土壤有機碳變化規(guī)律及其與微生物和酶活性之間關(guān)系研究???450?|?圓0一1〇cm??國丨?CH20cin??400?I?f?□?20-30cm??,:.??350??5?3〇0?l?I?l",?^??I:?I?|?|?^??:l?l?1?l?i?1?i?i?11?l?I??側(cè)枘?油松?t內(nèi)楊?黑楊?疏林地??林分類??S?t?an?d?t?ypc??圖3-2微生物量碳分布規(guī)律??I?igure?3-2?Dislrihution?ol?microbial?biomass?carbon??表3-2不同土層微生物量碳分布的方差分析??Table?3-2?Variiince?analysis?of?microbial?hiomass?carbon?distribution?in?dilTerent?soil?layers??林分炎?M?K?Irfiliii?T?Jjfw?flili/'i?f均離和??Stand?type?Source?ol?Sum?of?deviation?freedom?Sum?oi'average?[?P???dillcrcnce?squares?deviation?squares???側(cè)泊林?組間?丨丨?0605.584?1?110605.584?318.374?0.000??PUuydtulus?約||人』?1389.633?4?347.408??orienlaJis?總敉?111995.217?5??illlteH?80916.294?2?40458.147?126.916?().0()()??Pinus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黃土高原中西部人工針葉林淺層土壤有機碳積累及影響因素[J]. 王一佩,孫美美,程然然,關(guān)晉宏,李國慶,杜盛.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3)
[2]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碳代謝活性研究[J]. 金章利,劉高鵬,周明濤,許文年.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3)
[3]近30年國內(nèi)外土壤有機碳研究進程解析與展望[J]. 周咪,肖海兵,聶小東,李忠武,鄧楚雄,劉俊宇,張宇婷.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3)
[4]莫莫格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動態(tài)及與酶活性的關(guān)系[J]. 于秀麗. 東北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 2020(04)
[5]農(nóng)田管理措施對土壤有機碳周轉(zhuǎn)及微生物的影響[J]. 汪洋,楊殿林,王麗麗,趙建寧,劉紅梅,譚炳昌,王慧,王明亮,黃進,張小福. 農(nóng)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xué)報. 2020(03)
[6]中國土壤有機碳時空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唐敏. 河南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2019(04)
[7]影響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變化的因素研究進展[J]. 齊邊斌,趙鑫勇,呂德國. 北方果樹. 2019(04)
[8]土壤酶活性影響因素及測定方法的研究進展[J]. 殷陶剛,李玉澤. 礦產(chǎn)勘查. 2019(06)
[9]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對白漿土微生物生物量碳及代謝特征的影響[J]. 朱珂,王蕊,李剛,修偉明,王晶,李冰,王麗麗,劉惠芬,趙建寧,楊殿林. 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xué)學(xué)報. 2018(10)
[10]濕地退化條件下土壤碳氮磷儲量與生態(tài)化學(xué)計量變化特征[J]. 葉春,蒲玉琳,張世熔,王貴胤,王奧博,王丹,賈永霞,徐小遜. 水土保持學(xué)報. 2016(06)
博士論文
[1]廬山不同森林植被類型土壤特性與健康評價研究[D]. 于法展.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 2018
[2]吉林西部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對碳變化響應(yīng)機制研究[D]. 李忠和.吉林大學(xué) 2014
碩士論文
[1]施肥對羅漢松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的影響[D]. 黃相玲.廣西大學(xué) 2019
本文編號:3502913
【文章來源】: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技術(shù)路線圖??Fig.?I-l?The?icchnical?mule??6??
?不同林分類型土壤有機碳變化規(guī)律及其與微生物和酶活性之間關(guān)系研究???3結(jié)果與分析??3.1不同林分類型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微生物量碳分布規(guī)律??3.1.1?土壤有機碳分布規(guī)律??五種林分類型〇?丨〇?cm?土壤有機破含量分別為67.42?g.kg-1、37.77?g.kg'1、43.13??gig-1、41.96g.kg-1、32.36?g.kg-1。由圖3-1可知,其中側(cè)柏林土壤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四種林分類型,毛白楊和黑楊林上壤有機碳含量不顯著,油松林和疏林地??土壤有機碳顯著低于其他::種林分類型,并且油松林和疏林地之間的有機碳含量差??別顯著,疏林地有機碳含量最低。??五種林分類型1〇?20cm?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別為Sl^g.kg-^^Og.kg-1、34.58??g.kg-1、25.57?g.kg-1、17.23?g.kg-丨,其中側(cè)柏林和毛白楊林土壤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油松林和黑楊林土壤有機碳含量,疏林地土壤有機碳含量最低。??四種林分類型20?30?cm?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別為丨2.18?g.kg-1、18.38?g.kg-1、20.56??g'kg-1、1丨.52?g_kg-1,?t白楊和黑楊林中的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油松林和疏林地的土??壤有機碳含量。??五種林分類型〇 ̄丨〇?cm?k壤有機碳含量變異系數(shù)分別是2.06%、2.83%、3.64%、??2.23%、4.96%;?10?20?cm上層有機碳含量變奸系數(shù)分別是2.98%、5.14%、5.25%、??5.60%、9.77%;?20 ̄30?cm?I?J這有機碳含量變異系數(shù)分別是丨1.97%、7.98%、4.90%、??1.86%。??1
?不同林分類型土壤有機碳變化規(guī)律及其與微生物和酶活性之間關(guān)系研究???450?|?圓0一1〇cm??國丨?CH20cin??400?I?f?□?20-30cm??,:.??350??5?3〇0?l?I?l",?^??I:?I?|?|?^??:l?l?1?l?i?1?i?i?11?l?I??側(cè)枘?油松?t內(nèi)楊?黑楊?疏林地??林分類??S?t?an?d?t?ypc??圖3-2微生物量碳分布規(guī)律??I?igure?3-2?Dislrihution?ol?microbial?biomass?carbon??表3-2不同土層微生物量碳分布的方差分析??Table?3-2?Variiince?analysis?of?microbial?hiomass?carbon?distribution?in?dilTerent?soil?layers??林分炎?M?K?Irfiliii?T?Jjfw?flili/'i?f均離和??Stand?type?Source?ol?Sum?of?deviation?freedom?Sum?oi'average?[?P???dillcrcnce?squares?deviation?squares???側(cè)泊林?組間?丨丨?0605.584?1?110605.584?318.374?0.000??PUuydtulus?約||人』?1389.633?4?347.408??orienlaJis?總敉?111995.217?5??illlteH?80916.294?2?40458.147?126.916?().0()()??Pinus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黃土高原中西部人工針葉林淺層土壤有機碳積累及影響因素[J]. 王一佩,孫美美,程然然,關(guān)晉宏,李國慶,杜盛.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3)
[2]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碳代謝活性研究[J]. 金章利,劉高鵬,周明濤,許文年.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3)
[3]近30年國內(nèi)外土壤有機碳研究進程解析與展望[J]. 周咪,肖海兵,聶小東,李忠武,鄧楚雄,劉俊宇,張宇婷.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3)
[4]莫莫格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動態(tài)及與酶活性的關(guān)系[J]. 于秀麗. 東北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 2020(04)
[5]農(nóng)田管理措施對土壤有機碳周轉(zhuǎn)及微生物的影響[J]. 汪洋,楊殿林,王麗麗,趙建寧,劉紅梅,譚炳昌,王慧,王明亮,黃進,張小福. 農(nóng)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xué)報. 2020(03)
[6]中國土壤有機碳時空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唐敏. 河南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2019(04)
[7]影響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變化的因素研究進展[J]. 齊邊斌,趙鑫勇,呂德國. 北方果樹. 2019(04)
[8]土壤酶活性影響因素及測定方法的研究進展[J]. 殷陶剛,李玉澤. 礦產(chǎn)勘查. 2019(06)
[9]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對白漿土微生物生物量碳及代謝特征的影響[J]. 朱珂,王蕊,李剛,修偉明,王晶,李冰,王麗麗,劉惠芬,趙建寧,楊殿林. 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xué)學(xué)報. 2018(10)
[10]濕地退化條件下土壤碳氮磷儲量與生態(tài)化學(xué)計量變化特征[J]. 葉春,蒲玉琳,張世熔,王貴胤,王奧博,王丹,賈永霞,徐小遜. 水土保持學(xué)報. 2016(06)
博士論文
[1]廬山不同森林植被類型土壤特性與健康評價研究[D]. 于法展.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 2018
[2]吉林西部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對碳變化響應(yīng)機制研究[D]. 李忠和.吉林大學(xué) 2014
碩士論文
[1]施肥對羅漢松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的影響[D]. 黃相玲.廣西大學(xué) 2019
本文編號:35029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50291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