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獸類多樣性與時空分布變化
【學位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Q958.1
【部分圖文】: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獸類多樣性與時空分布變化10E1B)編號后固定在距離地表40~60cm的自制鐵架上,或直徑為13cm左右的樹干上。固定過程中選擇相機最佳拍攝角度,以便獲得最大拍攝范圍以及最清晰的野生動物照片。參數設置為連拍3張,錄像10s,間隔時間1s,監(jiān)測時間為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其中2017年7、8、9月為禁牧前,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為禁牧后。圖2-1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紅外相機位點分布圖2.2.2照片收集與處理紅外相機數據以3個月為一個周期進行收集。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對所有相機更換電池和存儲卡,檢查紅外相機的狀態(tài),及時補充損壞和被盜的紅外相機。對所獲取的紅外相機資料按照相機位點編號和重命名,并運用Bio-photo建立Excel報表。逐一查看照片和視頻,并在表格中記錄拍攝到動物的相機位點編號,照片編號,拍攝日期,拍攝時間,工作天數,物種類別,數量和獨立探測首張等信息。將同一位點拍照間隔時間小于30min的同一物種的連續(xù)照片或視頻作為1個獨立有效事件,相機日以相機工作24h為標準(湯小明等,2017)。動物識別主要參考《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馬敬能等,2000),《中國獸類野外手冊》(Smith和解焱,2009),《甘肅脊椎動物志》(王香亭,1991),鳥類居留型參考《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鄭光美,2017),動物地理分布則依據《中國動物地理》(張榮祖,2011)。2.3數據分析2.3.1物種積累在生物多樣性調查過程中,物種積累曲線(speciesaccumulationcurves)用于判斷物種調查的充分性,即隨著調查天數或抽樣量的增加,物種數的增加情況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獸類多樣性與時空分布變化16第三章結果與分析3.1野生動物物種組成3.1.1相機工作日與物種數量間的關系本次研究在鐵城溝、竹林溝、天王溝3個調查樣區(qū)各布設紅外相機20臺,所有相機累計工作日為36670天,拍攝到獨立有效事件數為24963張,其中獸類照片9608張,占獨立有效事件總數的38.49%,鳥類照片2624張,占獨立有效事件總數的10.51%,家畜照片7304張,占獨立有效事件總數的29.26%,其他人員照片1494張,占獨立有效事件總數的5.98%,工作人員照片465張,空白照片3379張,由于拍攝角度和光線問題而無法識別物種的照片共53張,昆蟲照片36張。獸類、鳥類以及總物種數均隨著相機工作日的增加而增加(圖3-1)。其中獸類在320個相機工作日時,曲線趨于平緩;鳥類和總物種數在450個相機工作日時,曲線趨于平緩,但仍有上升的趨勢。總體而言,在此次紅外相機監(jiān)測過程中,對于獸類和鳥類的監(jiān)測均比較充分。圖3-1野生動物物種數隨紅外相機捕獲日增加的積累曲線3.1.2物種組成本次調查記錄到獸類共計4目9科15種,包括偶蹄目(Artiodacty)、食肉目(Carnivora)、兔形目(Lagomorpha)和嚙齒目(Rodentia)(附錄1)。其中國家I級保護動物3種:梅花鹿、馬麝、林麝;國家II級保護動物3種:馬鹿、荒漠貓、黃喉貂。林麝和馬麝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種(EN),豬獾和荒漠貓被列為易危種(VU),其它獸類均被列為無危種(LC)。而狍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中列為易危種(VU)。拍攝率最高的5種獸類分別
中,狍在所有相機位點均被拍到照片及視頻,相對多度指數為 121.87,大部分個體單獨活動,在繁殖季節(jié)拍到了成體和幼體共同活動的照片(圖 3-3d)。赤狐在所有相機位點均被拍到,相對多度指數為 43.33,均為單獨活動,且夜間的活動頻率大于白天的活動頻率(圖 3-3e);喜馬拉雅旱獺在 56 個相機位點被拍到,占所有相機位點數的 93.33%,相對多度指數為 41.29;豬獾在 55 個相機位點被拍到,占所有相機位點數的 91.67%,相對多度指數為 23.64,大部分時間均為單獨活動,而在繁殖季節(jié)也拍到了成體和幼體共同活動的照片(圖3-3h);灰尾兔在 22 個相機位點被拍到,占所有相機位點數的 36.67%,相對多度指數為 15.65,均為單獨活動。另外未知鼠、黃喉貂、豹貓 (Prionailurusbengalensis) 分布也較為廣泛,分別在 18、30 和 16 個相機位點被拍到。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薩如拉;鮑金山;袁帥;滿都呼;付和平;武曉東;烏云嘎;;不同放牧方式對典型草原嚙齒動物群落多樣性的影響[J];內蒙古林業(yè)科技;2015年03期
2 蔣志剛;馬勇;吳毅;王應祥;馮祚建;周開亞;劉少英;羅振華;李春旺;;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J];生物多樣性;2015年03期
3 李晟;王大軍;肖治術;李欣海;王天明;馮利民;王云;;紅外相機技術在我國野生動物研究與保護中的應用與前景[J];生物多樣性;2014年06期
4 瞿學方;;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生物資源及其保護[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4年03期
5 李勤;鄔建國;寇曉軍;馮利民;;相機陷阱在野生動物種群生態(tài)學中的應用[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年04期
6 武建勇;薛達元;趙富偉;王艷杰;;中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保護研究進展[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3年02期
7 張躍;雷開明;張語克;肖長林;楊玉花;孫鴻鷗;李淑君;;植被、海拔、人為干擾對大中型野生動物分布的影響——以九寨溝自然保護區(qū)為例[J];生態(tài)學報;2012年13期
8 李巧;;物種累積曲線及其應用[J];應用昆蟲學報;2011年06期
9 李振基;陳圣賓;巫渭歡;;自然保護區(qū)的生物多樣性測度[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符建榮;劉少英;孫治宇;張濤;雷開明;;九寨溝自然保護區(qū)鳥類群落結構與多樣性[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金光耀;長白山地、大興安嶺紫貂冬季生境選擇及生境適宜性差異性比較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龍;若爾蓋喜馬拉雅旱獺的生境選擇及洞穴特征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9年
2 周鴨仙;基于紅外相機技術的桃紅嶺鳥獸多樣性,有蹄類活動節(jié)律及生境選擇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9年
3 唐卓;利用紅外相機研究臥龍雪豹和綠尾虹雉及其同域野生動物[D];清華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8734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7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