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東部主要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學位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Q948.8
【部分圖文】:
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祁連山東部主要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15第二章研究區(qū)域與研究方法本論文以祁連山東部主要水系的浮游植物和水質特征為研究對象,結合野外采集的數(shù)據(jù),利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得到浮游植物的物種組成及其群落結構多樣性,利用相關性分析的方法對采樣點水質理化指標進行分析,將野外采集的數(shù)據(jù)和實驗室處理的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和比對,得到全面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在調查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和水質理化指標的基礎上,研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它們在空間特征上的分布,總體技術路線如圖2.1所示。圖2.1總體技術路線圖2.1研究區(qū)域概況2.1.1自然環(huán)境概況祁連山位于我國西北,是青藏高原東北部最高的邊緣山系,太平洋季風使得祁連山像是一座伸進西部干旱區(qū)的濕島。祁連山實際上是由一整套西北-東南走勢的近似平行山脈組成,由南向北主要包括柴達木北緣的宗務隆山和柴達木山和最北邊的大雪山等。雄偉連綿的祁連山脈具有2683條冰川,豐富的冰川資源就是一個巨大的固體水庫。在冰川、積雪融水和降水的作用下,祁連山形成了大片森林、草原、濕地等,起到了水源涵養(yǎng)作用。在充分保障西北地區(qū)第二產(chǎn)業(yè)發(fā)展、
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祁連山東部主要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16國防軍事投資建設的同時間,高效抑制了華北區(qū)域的天災,產(chǎn)生了有效的自然生態(tài)保護屏障,大大推進了國內(nèi)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秦大河,2018)。祁連山東部的石羊河水系屬于典型的大陸溫帶干旱氣候,其上中下游的氣候特征具有明顯垂直分異:上游祁連山高寒半干旱濕潤區(qū);中游走廊平原干旱區(qū),干旱程度明顯大于上游區(qū)域;下游溫暖干旱區(qū),主要為民勤綠洲和荒漠,屬于重度缺水區(qū)(高超等,2019)。祁連山東部的湟水水系是黃河上游最大的一級支流,干流全長373.90km,面積大于10km2的一級支流94條,連同眾多的次一級支溝,構成羽毛狀、樹枝狀水系。湟水水系屬高原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氣候地理分布差異大,流域內(nèi)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湟水同時也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趙翠平,2018)。祁連山東部主要水系分布情況見圖2.2。圖2.2祁連山東部主要水系分布圖2.1.2社會經(jīng)濟概況祁連山行政上地跨甘肅、青海兩省,東起甘肅的秦安清水,西止青海甘肅的當金山,北達甘肅景泰金塔的北山,南到青海的歸德、共和,南北寬約400km,東西長約1200km,總面積約224100km2。甘肅范圍內(nèi)涉及酒泉、張掖、武威、金昌和蘭州5市,面積約76400km2。青海范圍內(nèi)涉及海北州、海西州、海東市和西寧市,總面積約147700km2。受自然條件限制,又深居內(nèi)陸,加之遠離我國經(jīng)
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祁連山東部主要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18水體中浮游植物通常因環(huán)境條件的差異而不均勻分布,限制浮游植物分布的因素有水體形態(tài)、深度、水源及出口、風、光照等,因此在樣點布設時應參考和遵循樣點布設原則(張覺民和何志輝,1991)。2.2.2水系采樣點布設祁連山東段流域水深根據(jù)樣點情況差異較大,每個采樣點上的采水層次按水深實際情況而定。大于50米寬度的河流應按照采樣垂線布設原則(奚旦立等,1980)取樣,然后混合均勻制成混合樣品進行分析。樣點盡可能設在河流支流匯入或分流處、村莊密集河段上下游、沿城市或穿城而過的河流上下游等地。本研究于2019年6月對祁連山東部流域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查,共布設采樣點29個(圖2.3),根據(jù)祁連山東部水系的去向,將其分為石羊河水系和湟水水系。其中石羊河水系18個樣點、湟水水系11個樣點。圖2.3祁連山東部主要水系采樣點分布圖2.3浮游植物采樣與鑒定2.3.1浮游植物采樣浮游植物樣品具體到每個采樣點上的采水層次按水體深度而定(張覺民和何志輝,1991),不同的水深具有幾種不同層次的采樣點,一般情況下,可將各層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ZHANG Shi-qiang;GAO Xin;Zhang Xiao-wen;;Glacial Runoff Likely Reached Peak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5年02期
2 陳純;李思嘉;肖利娟;韓博平;;營養(yǎng)鹽加富和魚類添加對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和多樣性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3年18期
3 吳彥;丁華;;螺旋藻聯(lián)合使用研究進展[J];海峽藥學;2013年08期
4 張校;肖玲;劉應迪;杜婷婷;從義艷;;湘江長沙段浮游植物區(qū)系組成及水質評價初步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2年04期
5 李世健;范振華;任玉芹;陳大慶;劉紹平;段辛斌;;長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磯江段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的周年變化特征[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S1期
6 李喆;姜作發(fā);霍堂斌;馬波;;黑龍江中游浮游植物多樣性動態(tài)變化及水質評價[J];中國水產(chǎn)科學;2012年04期
7 韓歡歡;范亞文;;黑龍江省安興濕地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結構[J];湖泊科學;2012年04期
8 陳燕琴;申志新;劉玉婷;;柴達木水系格爾木河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初步研究[J];青海農(nóng)林科技;2012年02期
9 徐燕青;陳建芳;高生泉;王奎;金海燕;李洪亮;曾淦寧;;太平洋中西部海域浮游植物營養(yǎng)鹽的潛在限制[J];生態(tài)學報;2012年02期
10 林龐錕;;礦山污染及環(huán)境破壞問題的思考[J];環(huán)境研究與監(jiān)測;2011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沈蓉蓉;長江下游干流浮游植物分布格局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相關性[D];上海師范大學;2019年
2 朱為菊;淮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影響因素[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3 胡韌;珠海水庫富營養(yǎng)化現(xiàn)狀、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與藍藻水華風險分析[D];暨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郝媛媛;黑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2 張娟;西枝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及其與水環(huán)境因子之間的關系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3年
3 李曉波;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結構變化及其水質評價[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4 賀小芮;滇池底泥藻類特性與浮游植物時空分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686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68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