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南緣上奧陶統(tǒng)平?jīng)鼋M重力流沉積研究
本文關鍵詞:鄂爾多斯盆地南緣上奧陶統(tǒng)平?jīng)鼋M重力流沉積研究 出處:《長江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重力流沉積 微量元素 主控因素 鄂爾多斯盆地 平?jīng)鼋M 上奧陶統(tǒng)
【摘要】:深水沉積是當前石油勘探的重點,也是目前國際沉積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關于重力流沉積,經(jīng)過60余年的發(fā)展,人們針對重力流沉積取得十分豐碩的研究成果,以鮑馬序列和各類扇模式為主要代表。然而扇模式的提出者在上世紀90年代初分別放棄了自己建立的模式,以Shanmugam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砂質(zhì)碎屑流這一觀點,并建立與之相對應的深水斜坡充填模式,這為重力流沉積的研究與發(fā)展帶來了新的認識。鄂爾多斯盆地位于陜、甘、寧、晉、蒙五個省和自治區(qū),面積約320000km2,為我國第二大含油氣盆地,是一個典型的多旋回疊合含油氣盆地,人們對于其研究程度較高,針對平?jīng)鼋M的古生物地層、重力流沉積特征、深水牽引流沉積以及鋯石年代學等方面做過大量研究,取得眾多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以沉積學和鋯石年代學研究為主,微量元素在研究區(qū)沉積環(huán)境中的應用相對較少;針對重力流沉積特征的認識不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對研究區(qū)重力流平面展布特征有不同理解;重力流沉積與大地構造背景聯(lián)系仍然不夠緊密。針對問題,筆者開展部分探索。研究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依據(jù)巖性、古生物和微量元素特征,分析研究區(qū)平?jīng)鼋M的沉積環(huán)境。其次,以實測剖面和觀察剖面為基礎,結(jié)合其他露頭資料和鉆井資料,研究平?jīng)鼋M重力流沉積的縱向和平面展布特征,建立相應的沉積模式。最后,從構造運動、相對海平面升降、古氣候和物源供給等4個方面分析平?jīng)鼋M重力流沉積的主控因素。取得如下認識:(1)鄂爾多斯盆地南緣平?jīng)鼋M的碎屑巖以暗色頁巖和粉砂巖夾砂巖和粉砂巖主,而碳酸鹽巖以薄層泥晶石灰?guī)r夾礫屑石灰?guī)r為主。發(fā)育筆石、放射蟲和類沙蠶跡等古生物化石。隴縣平?jīng)鼋M段家峽剖面的微量元素數(shù)據(jù)表明其具有鹽度較大、整體貧氧局部富氧和炎熱干旱的特點。綜合巖性、古生物和地球化學特征,認為晚奧陶世鄂爾多斯盆地南緣處于深水斜坡環(huán)境。(2)隴縣段家峽剖面的微量元素指示該地區(qū)物源主要來自島弧,這反映了隴縣地區(qū)晚奧陶世處于弧后盆地的大地構造位置。(3)隴縣段家峽剖面平?jīng)鼋M重力流沉積具有深水水道層序特征。實測剖面垂向上砂巖含量減少,頁巖含量增多,且具有向上變細變薄的特征,反映海侵背景下水道侵蝕-遷移-消亡的過程。富平趙老峪剖面趙老峪組重力流沉積具有向上變細的塊體搬運沉積的特征,沿斜坡依次發(fā)育滑塌沉積、碎屑流沉積和濁流沉積。(4)研究區(qū)晚奧陶世重力流沉積的發(fā)育過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早平?jīng)銎?研究區(qū)整體為碳酸鹽臺地邊緣的碳酸鹽巖重力流沉積,其中以富平地區(qū)的滑塌沉積尤為發(fā)育,自西向東重力流沉積規(guī)模逐漸減小。晚平?jīng)銎?以禮泉一帶為分界線,研究區(qū)西部以碎屑巖重力流沉積為主,夾有少量的碳酸鹽巖重力流沉積,研究區(qū)東部以碳酸鹽巖重力流沉積為主,但規(guī)模較前者有所減小;平?jīng)鼋M晚期的最后階段位于禮泉地區(qū)唐王陵礫巖開始發(fā)育,形成海底扇沉積。背鍋山期,鄂爾多斯盆地整體抬升為陸地,僅在南緣部分地區(qū)發(fā)育碳酸鹽巖重力流沉積;禮泉唐陵組在經(jīng)過海退和海侵之后,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向西延伸至與岐山交界處,發(fā)育規(guī)模更大的海底扇沉積。(5)從構造運動、相對海平面升降、古氣候和物源供給這四個方面分析其對重力流沉積的影響作用。構造運動、古氣候和相對海平面則為間接因素,物源供給是直接因素。前三個因素不但會影響重力流沉積的發(fā)育,同時也會共同作用于物源供給這一直接影響因素,最終影響研究區(qū)平?jīng)鼋M重力流沉積的發(fā)育。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and zircon dating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of gravity flow deposition in Pingliang Formation , which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hology , paleontology and trace elements . ( 2 ) The trace elements in the se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of Longxian County indicate that the provenance of the area is mainly from the island arc , which reflects the tectonic position of the Late Ordovician in the post - arc basin .
【學位授予單位】:長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13;P534.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壽生 ,張善春;全國重力流沉積學術討論會述評[J];石油實驗地質(zhì);1984年01期
2 李金高,周祖翼,王全海,彭勇民,姚鵬;西藏江孜縣沙拉崗銻(金)礦區(qū)重力流沉積特征[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3 李冬;王英民;王永鳳;徐強;;紅河深水扇沉積物重力流特征[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4 龐雄;柳保軍;顏承志;劉軍;李元平;;關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積問題的討論[J];海洋學報(中文版);2012年03期
5 吳嘉鵬;王英民;王海榮;李華;彭學超;邱燕;李冬;;深水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研究進展[J];地質(zhì)論評;2012年06期
6 賀自愛;全國第一次重力流沉積會議勝利召開[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1983年04期
7 梁傳茂;;湖北西北部上震旦統(tǒng)重力流沉積及其構造古地理意義[J];地質(zhì)論評;1987年02期
8 姜在興,趙徵林,劉孟慧;一種沿深水箕狀谷縱向搬運的重力流沉積[J];石油實驗地質(zhì);1988年02期
9 賈振遠;重力流的運動特點和類型[J];地球科學;1990年01期
10 王萌;;沉積物重力流及重力流砂體研究綜述[J];中國科技投資;2013年3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雷懷彥;官寶聰;;歧北凹陷沙一段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積及砂體預測[A];第八屆古地理學與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2 劉招君;孫連浦;董清水;朱建偉;方石;;伊舒地塹莫里青斷陷下第三系雙陽組沉積特征[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1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3 張繼慶;官舉銘;;湖南大庸上震旦統(tǒng)中的重力滑塌沉積[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成都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6)[C];1985年
4 楊有星;金振奎;余寬宏;王哲;;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在重力流沉積環(huán)境中的應用[A];“地球·資源”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卓皆文 任淑珍;華南古大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孫輝;南海西北部深水區(qū)重力流沉積體系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5年
2 黃銀濤;鶯歌海盆地東方區(qū)黃流組淺海重力流沉積特征及地質(zhì)建模[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6年
3 潘樹新;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4 邵珠福;遼西凹陷南段沙三段重力流沉積與致密儲層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于訓濤;他拉哈西—英臺地區(qū)深水重力流沉積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2 施立冬;高升—雷家沙三中亞段沉積相研究與有利區(qū)預測[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3 馮樂;青海文巴地地區(qū)下—中三疊統(tǒng)隆務河組沉積環(huán)境分析與重力流特征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4 劉朱睿鷙;鄂爾多斯盆地南緣上奧陶統(tǒng)平?jīng)鼋M重力流沉積研究[D];長江大學;2017年
5 王春凌;適用于模擬水下重力流的湍流模型的比較研究[D];安徽工業(yè)大學;2012年
6 李磊;鄂爾多斯盆地華池地區(qū)長6油層組湖盆重力流沉積及其儲層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7 孫麗梅;松遼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區(qū)嫩江組一、二段陸相重力流沉積學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619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361997.html